颐和园一日游

好运伴今生

<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不错,骑行去颐和园遛遛。在高德地图的指引下,我一路上非常顺利,这是途径中央党校,拍个照片标记一下。它的斜对面就是国际关系学院。</p> <p class="ql-block">来到“北宫门”,扫码后顺利进来了。</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园区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与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p><p class="ql-block">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全景图</p><p class="ql-block">万寿山后山的主要景点包括:眺远斋、妙觉寺、苏州街,画中游、写秋轩、紫气东来城关,圆朗斋,乐农轩、草亭、益寿堂,重翠亭、意迟云在、湖山真意,善现寺、云会寺、荟亭,景福阁、花丞阁、多宝琉璃塔。</p><p class="ql-block">万寿山前山景区---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五方阁、转轮藏、智慧海,万寿山昆明湖石碑,清晏舫,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荇桥。</p> <p class="ql-block">北宫门进来后,最先出现的就是苏州街。因为疫情原因,苏州街已经关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p><p class="ql-block">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买卖街建造在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中轴线下,后溪河中部南北两岸,全长约270米,建筑布局摹仿了浙东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的形式,以后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曲折蜿蜒的湖岸上,60余座200余间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p><p class="ql-block">据中国第一档案馆藏清宫档案《内务府黄册》中不完全记载:清漪园买卖街上有楼房10余座、拍子60座。民间市井五行八作几乎面面俱到,但是买卖街由太监扮商人,宫女扮顾客,甚至鞋靴、果菜等商品俱是木制假品。宫市只是假做买卖,供帝王嫔妃留恋江南风物,而移来江南情景供欣赏,毫无商业的实际功能。</p><p class="ql-block">一八六〇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〇年在遗址上复建。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根据自己的体力和时间,随走随拍,慢慢欣赏</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四大部洲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它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p><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普宁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图纸,因此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香岩宗印之阁属于须弥灵境建筑群,位于万寿山后山中轴,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佛教寺庙建筑群,仿照西藏桑耶寺而建,是颐和园群的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它是一座3层高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坏后,光绪十四年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单层佛殿。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阁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p> <p class="ql-block">重翠亭: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卷棚式敞厅,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既是点景建筑,又为观景佳处。</p> <p class="ql-block">意迟云在: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为卷棚式敞厅。“意迟云在”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江亭》诗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p> <p class="ql-block">排云殿</p><p class="ql-block">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排云殿是慈禧太后专为自己过寿而建的,起“排云”这个名字也是把自己比喻成了乘云而来的神仙。</p><p class="ql-block">光绪12年12月15日(1887年1月8日),重建排云殿及德辉殿,至光绪21年竣工。</p><p class="ql-block">排云殿建在石砌的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正中为九龙宝座,是慈禧太后寿辰时受贺之座。排云殿东配殿名芳辉殿,西配殿为紫霄殿,均为歇山顶,面阔均五间,有爬山廊通后院耳房及德辉殿。排云殿后院两耳房为一依山而建的石砌高台,有八十九级石台阶曲折而上,通向台上的德辉殿。殿歇山顶,面阔五间,均为黄琉璃瓦顶。</p> <p class="ql-block">宝云阁</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称铜殿或铜亭。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的样式,重檐歇山顶。宝云阁通高7.55米,重约207吨。殿构件柱、梁、椽、瓦、脊吻兽,连匾额等都为木结构。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p><p class="ql-block">宝云阁内原有铜铸佛像,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铜亭虽幸免于难,但亭内的陈设却被掳掠一空,铜制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93年才最终由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买,无偿赠还颐和园,恢复了宝云阁的完整。</p><p class="ql-block">亭内现存一张铜铸供桌,重约2吨,曾给侵华日军抢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才从天津追回,放归原处。在这稀世铜阁的内壁上,镌刻着督造官员以及制作工匠的名字(40名)等文字。这个铜阁是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的。这种铸造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据考证,这种铸造法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铸造时,工匠们要先将铜阁的各种大小构件分别铸造出来,然后再将各种构件连铸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铜阁。铸成这样一座宏丽奇特的铜阁,在我国熔模铸造史上是一项突出的成就。铜阁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阁前的牌坊上,书写了“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自此后的清朝统治时期,西藏喇嘛到达北京,常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阁后石壁上高约10米的周边莲框,就是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p> <p class="ql-block">石壁上方的高阁叫做五方阁。五方是佛家语“无方色”。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高约40米,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殿内供奉的佛像均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铜胚镀金,是颐和园现存的珍贵文物。殿内壁上绘制的以祥云和花卉为主要题材的精美壁画也令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这尊观世音菩萨身披大红袈裟,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体态端庄,面目慈祥。一手持净瓶、一手持柳叶。</p> <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万寿山上佛香阁的后面,有一座砖筑琉璃贴面的牌楼,上书三字”众香界“。据佛经记载:有一个佛国的名字叫”众香国“,它的楼阁、花园都是香的。</p><p class="ql-block">其实“众香界”牌坊背面还有三字”祇树林“,智慧海的背面也有三字”吉祥云“,这几组题字连起来读就是:“众香界,祇树林,智慧海,吉祥云”。</p><p class="ql-block">众香界,意为佛国之界;祇树林意为佛教寺院;智慧海,意为如来佛祖智慧如海,佛法无边;吉祥云意为吉祥于云中,象征着殊胜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远观佛香阁</p><p class="ql-block">佛香阁高37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造台上,结构复杂,独具匠心,高台矗立,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它将东边的圆明园、畅春园,西边的静明园、静宜园以及万寿山周转十几里以内的优美风景提携于周围,把当时的“三山五园”巧妙地加成一体,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皇家园林风景区。</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是颐和园最大的工程项目。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建于万寿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这座台基,包山而筑。把佛香阁高高托举出山脊之上。仰视有高出云表之概,随处都能见到它的姿影。</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p><p class="ql-block">全部采用砖石建造,顶部没有梁柱承重,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故也称”无梁殿。智慧海采用五色琉璃贴满外墙,上面镶嵌了1110尊琉璃小佛像,在阳光照耀下,色彩艳丽,光彩夺目。该殿无木料,得以逃过1860年的大火。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却被列强盗走。</p><p class="ql-block">智慧海建于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目前殿内供奉的佛像也均为乾隆时期的文物,是颐和园中最古老的建筑了。</p><p class="ql-block">远观智慧海,青黄相间的琉璃装饰使智慧海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华美。</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颐和园“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其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都会陪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这里放生。</p><p class="ql-block">其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建造“石舫”的初衷,其实是想借用古训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警戒后人顺应民意,吏治清明,同时暗喻清王朝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焚毁在英法侵略者的炮火之中。光绪十九年石舫重建时,按慈禧意图,原为古建筑形式的舫上舱楼改建成了西式舱楼,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自此,石舫也成了慈禧太后赏览风景和饮宴的地方。不过由于财力有限,重建之后的“清晏舫”上层建筑,是木头的。</p> <p class="ql-block">对鸥舫码头</p><p class="ql-block">对鸥舫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歇山建筑,前有码头,是帝后游览昆明湖时上下船的码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鸥舫》</span></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弘历</p><p class="ql-block">临水阁斋似舫浮,凭栏常见浴閒鸥。</p><p class="ql-block">自缘观物化机寓,相狎宁希隐者流。</p> <p class="ql-block">无尽意轩</p><p class="ql-block">无尽意轩位于颐和园养云轩之西,入口垂花门,在对鸥舫长廊北侧,为一组四合院形式建筑,背依万寿山,门临荷塘,园西为国花台。院内墙上装饰有造型各异的什锦灯窗。</p><p class="ql-block">无尽意轩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8.41平方米,高2.96米。院内正轩五间,东西各有3间厢房,东西北环闭,面南敞开,背山临水,极为幽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p> <p class="ql-block">从万寿山下来,就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14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长廊里面的部分绘画</p><p class="ql-block">长廊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在长廊里面游玩时,正好赶上一对网红在直播,觉得讲的特别好,就录了一段音频,后期加上照片制作一下。讲的是慈禧如何上位以及晚年与“情人”那尔苏的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所谓“以此春酒,以介眉寿。”介寿乃祝寿之意。原为乾隆年大报恩延寿寺一座叫“慈福楼”的佛堂,光绪时改建后更名。前后两院,院内有乾隆时的连理柏树一株。要说让介寿堂声名大噪的还要属门前呈“介”字型的四株柏树,透着几分神秘。</p><p class="ql-block">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在介寿堂设宴招待在北京的黄埔同学,张治中和夫人洪希厚,张治中的女儿、女婿,陈赓和夫人……</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曾在介寿堂长久居住。</p> <p class="ql-block">介寿堂院落地处幽静环境之中,建筑雅致,结构巧妙,是北京四合院的杰出代表之一,让无数文人雅士倾心向往。</p> <p class="ql-block">清华轩的门脸并不很起眼,很多人知道它的存在多半是因为周总理曾在此住过。它的得名取自谢混《游西池》中“水木堪清华”一语,颇具诗意。</p> <p class="ql-block">邀月门,是乐寿堂一侧的一个小门,也是著名的颐和园长廊东边的入口。</p><p class="ql-block">匾额上的题字出自光绪御笔。您看这个匾呈竖型,很像古代量谷物用的斗,因而又称“斗匾”。但凡使用“斗匾”之处,往往表示这地方地位很高。</p><p class="ql-block">走进邀月门,便见颐和园长廊现于眼际。每到月亮升起时,月光都会直抵长廊深处。据说乾隆当年正是于此处“举杯邀明月”,感物寄兴,很是风雅。</p> <p class="ql-block">养云轩</p><p class="ql-block">养云轩为一组四合院,位于乐寿堂西花园 ,扬仁风(乐寿堂的西花园)的西侧,正殿五楹,东厢房名“随香”,西厢房为“含绿”。有叠石洞穴和天桥通往扬仁风。南面门前石桥连通长廊,桥下有葫芦形池塘(俗称“葫芦河”)。</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一直对各地旱涝和收成情况很关注。清漪园时期,乾隆帝求雨时常到此轩吟咏、歇息。慈禧时,养云轩是嫔妃、格格、命妇休息处,慈禧御用女画师缪素筠和德龄、容龄姐妹也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养云轩大门为钟式门,石制门楼的形状像一台座钟。门楼题额“川泳云飞”,两侧镌刻乾隆御笔楹联。英法联军焚烧后仅此院门幸存,其他建筑为光绪时重建。</p> <p class="ql-block">养云轩石桥</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p><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位于昆明湖北岸,为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的正门,慈禧太后由水路入园时,在这里下船直进乐寿堂大院。水木自亲殿门前有御码头和两丈多高,顶部呈半圆形的灯架,叫做“探海神灯”,上面可悬气灯,供码头,乐寿堂,慈禧晚间游湖照明之用。</p><p class="ql-block"> 水木自亲坐北朝南,卷棚歇山,面阔五间,前后穿堂。临湖驳岸装有汉白玉雕栏,雕栏粉墙弄影于碧波之上,与山影相衬,明净妩媚,别具风情。</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游廊什锦窗</p><p class="ql-block">洞窗又称空窗,是墙上不设窗格只有窗框的孔洞,常见于园林建筑。洞窗结构简单,仅有窗框,形状、大小却十分讲究。洞窗的窗框多做成方形、矩形、六方形、圆形等各种形式。洞窗的位置一般设于墙体靠近中间的位置,与人的视线相近,将墙外的优美景致收于框内,从而产生画框般的构图与艺术效果,方便行人欣赏外面的景物,也可以满足采光的需要。</p><p class="ql-block">窗户的玻璃上绘有画面,夜幕降临,窗里面还有灯火,灯光倒影在水面上荡漾,更有一份幽谧与瑰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p><p class="ql-block">乐寿堂建筑布局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 ,“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时,改成新式样,并成为西太后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p> <p class="ql-block">东宫门</p><p class="ql-block">宫门上方悬光绪御书“颐和园”九龙闹金匾,印有慈禧太后“三方佛爷宝”和两方光绪皇帝的玺印,代表着匾额的最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过仁寿门,迎面一块巨大的太湖石立于眼前,象是一位拱手躬身的老人,面向大殿给至高无上的君王祝寿,因而被称为“寿星石”。寿星石四周,还有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块太湖石,称为“四季石”。五块高大的太湖石,合称“峰虚五老”,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喻意长寿,均是圆明园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乐寿堂门前的铜鹿嘴里叼的是根绳。 轩辕黄帝的坐骑是鹿,武器是绳子。</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时名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位于东宫门内,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东宫门是清朝帝后们出入颐和园的正门,又名大宫门)。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东向,面阔7间,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构成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 仁寿门的匾额用汉、满两种文字写成。门前两旁各设一块青石,呈猪、猴状,俗称猪猴石,以象征孙悟空、猪八戒守卫皇家大门。院落内左右配殿,叫南北九卿房,原是清朝九卿六部的值房。</p><p class="ql-block">殿内陈设极其奢华。有紫檀木雕成的九龙宝座,座后 有用孔雀羽毛编的掌扇和刻有二百余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屏风。殿内还陈设许多宝花 篮,有一米多高,各种花朵都是用宝石雕琢而成的。大殿暖阁壁上悬挂的大“寿”,是写在绘有蝙蝠和彩云的图案上,名为“百蝠捧寿”。</p><p class="ql-block">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准其专摺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仁寿门与仁寿殿间前,正中位置有一座铜铸神兽,就是传说中的麒麟,人称“四不像”,它有着鹿角、龙头、狮尾、牛蹄,是只吉祥仁慈的瑞兽。</p><p class="ql-block">本是圆明园遗物,原有一对,另一只毁于英法联军,剩下的这只前腿带伤残,是慈禧太后命人接了起来,俗称“乾隆身,慈禧腿”。</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p class="ql-block">文昌阁南,湖滨小岛上即知春亭,因岛上遍植桃柳,最早显春意,故得此名。知春亭坐东朝西,站立亭中远眺近望,远、中、近景一览无遗,是观全园景色的最佳地点。岸边还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原建筑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岛四围环水,与岸隔绝。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知春亭时为方便慈禧上岛游览,特意在亭的东面添建了一座平桥,使原来的湖心小岛与湖的东岸相连成形式。</p> <p class="ql-block">从昆明湖东堤远观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里的野鸭子</p> <p class="ql-block">在东堤铜牛北侧拍的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借用网上的图片展示一下金光穿洞的美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金光穿洞</p><p class="ql-block">每逢冬至前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所有桥洞会被斜下的夕阳染上一抹金光,乍看上去,就好像在桥洞里点燃了明灯。就是这一时令美景被大家称之为“金光穿洞”</p><p class="ql-block">拍摄“金光穿洞”的绝佳时间,是在冬至前后下午4点钟左右,每天持续的时间只有大概20分钟。</p><p class="ql-block">这“天人合一”的典范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计算精准、建造精良、毫无误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和南湖岛</p> <p class="ql-block">湖堤东岸,文昌阁以北,有一座大门西向的院落,这就是耶律楚材祠。这是一所双层套院,院中三间北房是祠堂,室内有一个比真人还略显高大的塑象,并置一张长条供桌。门前竖一通二米多高的石碑,碑上刻着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汪由敦题写的墓碑记,旁边还立着一个石翁仲。</p><p class="ql-block">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晚年号玉泉老人,佛号湛然居士。耶律楚材是契丹族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他是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是精通儒学和佛经的学者。他虽然是契丹族人,却是个生于北京、葬于北京的地地道道北京人。耶律楚材勇略过人,正直廉洁,政绩昭著,在朝廷内外颇得人心。</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东堤的北端起点,是一座坐南朝北,面阔17米,进深17米,用城砖砌筑的高大城台,南面城墙券门上方有“文昌阁”的石匾额。它是颐和园内著名的古建筑之一,气势恢宏,上部正中是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两层楼阁,四周有人字游廊,四角上立着四个角亭作为陪衬。在清漪园时期,这个地方就有“文昌阁”,那时的规模比现在还要高大宏伟。但很不幸, 1860年,它在英法联军的那场大火中永远地消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的,也不允许游人登阁参观瞭望。</p><p class="ql-block">文昌阁除祭祀文昌君,保文脉昌盛外,它还是清漪园时的一道重要城关。因为当时清漪园东、南、西三面都没有围墙,为保证园内的安全,分区建筑了六座城关,除文昌阁外还有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和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是最大的一座,也是从东和南两个方向进入颐和园的一座重要城门。</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p><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它</span>铸造精良、形象逼真,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 。《金牛铭》上写道:“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敬兹降祥,乾隆乙亥”。</p><p class="ql-block">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桥的东侧的东堤之上,始建于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十七孔桥和望蟾阁(现在叫涵虚堂)点景而建。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以南是没有围墙,所以在亭中八方的湖光稻影尽收眼底,廓如亭由此得名,民间又俗称八方亭。此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时也居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之冠。</p><p class="ql-block">廓如亭占地一百三十余平方米,八角重檐攒尖顶,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亭子里外三层由四十根立柱支撑,亭子外柱间有倒挂楣子、坐凳楣子,外有矮墙围绕,东南西北各有一出口。亭子内檐悬挂八福诗意匾,其中两幅为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所题御制诗,剩余六福牌匾均钤有慈禧“三方佛爷宝”,是大臣们分别抄录《文心雕龙》里面的“原道”、“证圣”、“宗经”、“史传”、“神思”和“通变”内容。</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 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p><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p><p class="ql-block">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也是颐和园大名鼎鼎的景物,优美如长虹,横跨在昆明湖上。17个券洞乃体现“九重”之数,因为从中间的最大孔向两端数去都是九。栏杆柱头也和卢沟桥相似,雕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从十七孔桥走过来,到了南湖岛。</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位于北京市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整个岛屿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p><p class="ql-block">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涵虚堂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岛东南处有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东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并且有轮渡与湖岸的东北角及西北角相互通过。</p> <p class="ql-block">在南湖岛上拍的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在南湖岛上拍的十七孔桥和廓如亭</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上的涵虚堂</p> <p class="ql-block">南湖岛北边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原为乾隆年间建成的三层望蟾阁,涵虚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地方。清光绪时(1875-1908)改建为单层,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慈禧曾在此观看北洋水师学堂演习。</p> <p class="ql-block">从南湖岛远眺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远处连绵起伏的低矮群山就是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玉泉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纵深1300米,东西最宽处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p><p class="ql-block">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园,玉泉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说,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玉泉山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从玉泉运来,并成为民间用水泉源之一。</p><p class="ql-block">最高峰处有一座七重的玉峰塔。</p> <p class="ql-block">玉峰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的金山寺见到了高大巍峨的慈寿塔,遂命人将塔绘成图,回北京后于玉泉山主峰上建起了这座玉峰塔。在塔中供奉着定光佛像(燃灯佛),因此也被称为“定光塔”。</p><p class="ql-block">玉峰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塔高47.7米,全身浅杏黄色,上下共7层。塔身坐北朝南,一、三、五、七层的东、西、南、北四面阁开一座券式门,其他各面开拱券式镂花漏窗。二、四、六层的门场与之相错落。这样的交错布局可以防止塔身开裂。每层之间有砖质仿木的斗拱,承托着砖雕的塔檐。檐角下悬有塔铃。</p><p class="ql-block">塔顶由八条垂脊交汇而成,上置葫芦宝珠形铜刹。峰塔内建的石制阶梯可以盘旋而上,各层中有三个壶门式佛龛,佛龛两边的楹联是乾隆皇帝亲手撰写的,但字迹已经风化模糊了。虽然玉峰塔是按照金山寺的慈寿塔的样式建造,但它结合了北方的气候特点,塔身没有慈寿塔的护栏,每层的塔檐野外伸得较短,这样可以抵抗北方猛烈的强风。</p><p class="ql-block">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于颐和园昆明湖水面上,就成了美景。</p> <p class="ql-block">请景区里面的工作人员帮着拍摄的,我告诉他怎样取景,他就照做了。效果还不错哦!</p> <p class="ql-block">请游人帮着拍的。北京人真的都很热情,求到任何人,都会得到满意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因为体力因素,没有去更多地方,有机会再来。下午四点多,从新建宫门离开颐和园。</p><p class="ql-block">新建宫门建于光绪十七年。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南、西三面不设围墙,这三面也就没有园门了。那时园内园外连成一片,取“与民同乐”之意。</p><p class="ql-block">西太后当政时,常住颐和园,处理朝政依靠内阁大臣。那时的交通、通讯没现在发达,为了能召之即来,很多大臣们纷纷在离颐和园附近的海淀建临时住所。</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七年,由左翼总兵英年奏请,才开始把昆明湖区域也建围墙圈起来。据说当时昆明湖南部一片水面被分隔到墙外,今天昆明湖面积比清漪园时期小一些。为了进出颐和园方便,慈禧专门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旁的园墙边上开了个门,因排在北宫门、东宫门后并且是新开的门,故起名叫新建宫门。</p> <p class="ql-block">新建宫门牌楼</p> <p class="ql-block">新建宫门内设置四柱三楼式牌楼,东面题额为“延旭”,西面题额为“舒云”。</p><p class="ql-block">“延旭”意为“迎接旭日”</p><p class="ql-block">“舒云”可解为“展现云霞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