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科学的幼小衔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b></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长朋友:</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第十一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第十一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了解学前教育宣传月</b></p><p class="ql-block">1、“学前教育宣传月”自2012年起,教育部将<u>5月20日至6月20日</u>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今年是第<b>11</b>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p><p class="ql-block">2、今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是:“<b><u>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u></b>”。</p> 什么是“幼小衔接” <p class="ql-block"> <b>幼小衔接</b>,顾名思义就是从幼儿园教育转向小学教育的过程。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条件、生活环境都存在差异,初入小学的幼儿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学会适应。如果进行了适宜的幼小衔接工作,这个适应过程会更加顺利,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健康、社交等方面也会发展的更好。</p> 幼儿园何时开始衔接 <p class="ql-block"> 其实,幼小衔接从孩子的入园之际就开始了。幼儿园重点是“养习惯”。</p><p class="ql-block"> 比如<b>小班</b>,我们鼓励小班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如自己的小储物柜衣物折叠好,油画棒、彩笔等物品摆放整齐,认识自己的水杯、毛巾,午睡时鞋子、衣物摆放到指定位置等。</p><p class="ql-block"> 比如<b>中班</b>,我们鼓励孩子帮助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材料,自己会制作收纳摆放的标记并尝试进行归类摆放,餐点时能够自主取餐用餐,做好值日生等。</p><p class="ql-block"> 比如<b>大班</b>孩子尝试探索如何整理书包、认识时钟等。</p><p class="ql-block"> 如此循序渐进,帮助孩子在园三年内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那么等幼儿进入小学后也能自主地收拾文具、书包。</p> 幼小衔接“接”什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生活习惯培养</b></p> <p class="ql-block"> 小学和幼儿园相比,比较大的变化是每班孩子数量增多,教师数量减少,一些简单的事情必须孩子自己去做,这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p><p class="ql-block">1.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p><p class="ql-block"> 例如: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培养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等。</p><p class="ql-block">2.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p><p class="ql-block"> 例如: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子,在活动、游戏或开放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p><p class="ql-block">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p><p class="ql-block"> 例如:明白一分钟、十分钟、半小时等时间段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看电视、喝水等。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行为习惯培养</b></p> <p class="ql-block">1.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坐姿显示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个人修养,而且良好的坐姿对自己的身体也有益处。</p><p class="ql-block">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例如:养成做事有计划、有准备的好习惯,从课前准备工作开始培养。爸爸妈妈可以在进行学习活动前,给孩子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让孩子做喝水、上厕所等准备工作,当学习生活开始后,就需要要求孩子专注及投入。</p><p class="ql-block">3.养成有礼貌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例如:碰到长辈、老师要主动上前打招呼,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在公交车上碰到老人、孕妇要主动让座,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在家与孩子交流时,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文明用语。</p><p class="ql-block">4.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讲卫生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特殊的疫情时期,我们更应该向孩子传递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勤洗手、戴口罩,不轻易用手碰鼻子眼睛、不吃不干净的东西,发现了及时纠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学习习惯培养</b></p> <p class="ql-block">1.良好的倾听习惯</p><p class="ql-block"> 拥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能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应是孩子所具有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习惯。想要孩子在学业上走的长远,就必须培养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这是所有好习惯中的基础,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2.正确的读写姿势</p><p class="ql-block"> 读写姿势要正确,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三个“一”字要牢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有一拳,在读书写字的过程中,宝贝们的坐姿、握笔姿势可要规范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良好的心理准备</b></p> <p class="ql-block"> 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p><p class="ql-block">1.对小学生活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这么简单都不会,进入小学怎么办?”“上了小学就要吃苦头”等话来吓唬孩子。爸爸妈妈在家和孩子们多聊聊关于小学的事,了解孩子们心中对小学的向往。同时和孩子谈一谈自己对上小学的困惑及担心,帮助孩子调节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2.和哥哥姐姐聊一聊</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和上小学的哥哥姐姐视频聊天,采访一下哥哥姐姐们,向他们问一些关于小学各个方面的问题也是了解小学生活不错的方式哦!</p><p class="ql-block">3.查阅小学的各种设施及环境</p><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可以上网为宝贝们收集一些小学的照片,我们来一个“云参观”。参观结束后,更可以用画笔记录下你心目中的小学哦!</p> 幼小衔接家长如何做 一个“玩” <p class="ql-block">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玩”是方式,“育人”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学习能力,养成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养成充满好奇、敢于尝试的科学探索能力,养成乐于想象和大胆表现的创造能力。</p> 三个“忌” <p class="ql-block"><b>1.幼小衔接 “忌急”</b></p><p class="ql-block"> 家长“忌”急功近利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孩子多关注习惯、技能、交往、心理、思维等小学阶段全面的素质准备,这也是幼小衔接的精髓所在。</p><p class="ql-block"><b>2. 幼小衔接“忌多”</b></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小学化”让孩子上学前就积累了拼音、写字、算术等大量知识,上学后这些知识将要重新学习,全面覆盖。造成了一入学就厌学,天天吃剩饭,毫无营养。而自控力、好奇心、专注力、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孩子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被大量枯燥的知识学习时间所占用。家长需遵循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更注重孩子的倾听和理解的能力,因为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3.幼小衔接“忌快”</b></p><p class="ql-block"> 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想人为的提前完成,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通过“浸润”与“渐进”的方式,按部就班、规范过渡。</p> 五个“多” <p class="ql-block"><b>1.多陪伴成长</b></p><p class="ql-block">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p><p class="ql-block">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在一起亲子活动,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p><p class="ql-block"><b>2.多习惯养成</b></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p><p class="ql-block"> 习惯的培养,不是照着一个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下子就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因为每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父母花心思耐心陪伴。</p><p class="ql-block"><b>3.多培养阅读</b></p><p class="ql-block">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4.多注重品质</b></p><p class="ql-block"> 幼儿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面对这些知识技能时,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p><p class="ql-block"><b>5.多增加信心</b></p><p class="ql-block">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包括教师的要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孩子们来讲,这一阶段的挑战一点也不轻松。和孩子们在园交流后,孩子们都表示:“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我好开心,我上小学了就可以学很多知识!”</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上小学,因为可以升国旗、可以在大大的操场打球、可以学到在幼儿园学不到的知识、上小学可以做科学小实验。”</p><p class="ql-block"> 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谈谈你对上小学的想法、期盼和如何当好一名小学生”等,使孩子具有积极的情绪期待。</p> 园长寄语 <p class="ql-block"> “幼小衔接”不等于“小学化”,不能简单地将幼小衔接理解为“知识经验的衔接”。<b>成功的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提前传授,也不是小学教育模式的超前进行,而应该专注学习能力的准备。</b> </p><p class="ql-block">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的发展才可以让孩子的学习长久受益,<b>能力准备是幼小衔接的根本</b>,相比于知识的学习,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