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百年琐忆~梁小鸾

憾玉

<p class="ql-block"><b>那是初春?初夏?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中,十二姑妈提议“来一段儿吧”,来一段儿就来一段儿,略顿~唱了一段儿《钓龟》中的“叫张义”,老家儿们诧异:这是当年父亲年轻时常挂在嘴上的一段儿老旦唱腔。随之聊起早年先人们在家办堂会,,,说话间追忆起(季祖母)梁小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梁小鸾先生工青衣,花旦。1930年始登台,1940年拜王瑶卿为师,同时从阎阑秋,诸如香等前辈问艺。先后跟马连良先生,谭富英先生,李宗义,杨宝森,奚啸伯,李多奎,金少山,萧长华,叶盛章等诸多梨园师辈同台。1943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专工青衣。这当中亦得到许多“梨园大家”指授,掌握并演出如《生死恨》《凤还巢》《西施》《霸王别姬》等梅派剧目,经梨园界诸多前辈的指授及梅兰芳先生真传,怹自己亦规矩学戏(学xiao二声),小鸾先生戏路宽,功底扎实,扮相儿庄丽,善唱工,音色润,字正腔圆,可谓行云流水般,被赞誉为“金嗓子青衣”。怹与谭富英联袂演出的《四郎探母》曾受到毛主席的赞扬。</b></p> <p class="ql-block"><b>内时候梅老板经常上演的代表剧目是《贵妃醉酒》。剧情并不复杂,但这是出“刀马旦”的戏,剧中穿插相当繁杂的歌舞~如衔杯,卧鱼儿等大量身段儿上的表演,而这些都需要很强的腰腿功夫。前有先师月月红、余玉琴、路三宝,后有梅、荀、尚和小翠花等几位大师都擅长这出戏,尤其梅大师每演该剧时都留意着舞美唱腔哪儿有不足并逐步改进,甚至与姜妙香,萧长华二位先师专门儿用了几晚几宿对主人公杨玉环酒醉后的表演做了深细加工和主题的推进。在梅大师传帮带指授下,梁小鸾很快掌握了要诀,亦曾多次演出了《贵妃》,梅老板确实太忙,弟子又多,不可能总向师傅请教,小栾先生便转向偷艺~多次向梅大师的琴师徐兰沅先生学唱腔,向贾世珍先生学身段儿,只在弄不懂的地方才请梅大师点拨。怹(梁小鸾)曾说“我是严格按照梅老师的路子演戏,大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演,先生有些改动,我都不失时机地把它学到手,力争不走样儿地献给我的观众”。</b></p> <p class="ql-block"><b>学无止境,遵从梅派戏路学习演出的同时,小栾先生结识了许多同为爱好京剧的票界高朋,这其中有载涛先生并向怹请益梅大师的剧目。错来早先是与载涛先生的叔伯侄子溥仲先生熟识,后经怹引荐,又与载涛先生结识,并随着溥仲的辈份管载涛先生叫涛七叔。涛七叔是京剧名票儿,《贵妃醉酒》是怹向梨园界老前辈余玉琴学会的。这一来二去亦使小栾先生《醉酒》中的舞台效果耿镇完美。</b></p> <p class="ql-block"><b>小栾先生每每说到排戏总会不时的回忆起“涛七叔确实有独到之处。《贵妃醉酒》这出戏刻画人物动作,举手投足绝不允许将就凑合。涛七叔设计的整套舞蹈身段儿,醉步儿眼神儿,实在美极了,深刻极了。当时涛七叔已年过古稀,个子又高,身量儿挺胖,我实在不忍劳动怹大驾,内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也确实让我受益良多.....”。</b></p> <p class="ql-block"><b>还有一位不能不说的~现如今叫“圈儿内”的高朋朱家溍先生。有年春节,朱家溍去给载涛先生拜年,小鸾当时也在座,载涛便把朱家溍先生介绍梁小鸾~ 一通儿寒暄互致问候~越聊索性越投脾性,得!且这儿算认识“真人”了。说着载涛先生指向小栾:“教过小栾《醉酒》”。</b></p><p class="ql-block"><b> 不想朱家溍先生说道~“别看我和她相识较晚,但看她的戏却是很久以前了。那是她和谭富英合作的时候,凡老生、青衣的“对儿戏”,《四郎探母》啊、《武家坡》啊、《桑园会》啦、《打渔杀家》、《汾河湾》、《牧羊圈》等等,青衣戏如《彩楼配》、《花园赠金》、《三击掌》、《玉堂春》、《女起解》等,大概当时演过的戏都曾经看过。我觉得她唱腔规矩,唱法纯正,嗓音清脆,高音不尖,低音落劲儿充沛,高低都有足够的音量,扮相端丽,气质不俗,动作稳重,是个典型好青衣”。您听听~朱先生如数家珍般~门儿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这一切源于朱家溍先生不仅有深厚的文化渊学,更是自幼酷嗜戏曲,百忙中怹兼任梅兰芳的艺术顾问,参加整理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梅大师“走”后,怹为梅编写了年谱,并出版了《梅兰芳舞台艺术》</b></p><p class="ql-block"><b>时光一晃儿,自打徽班进京至今~京剧已走过200多年,从京剧科班儿前辈们的传统戏到“改良”后逐渐完美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再到特殊时期的样板儿戏,更有改开后京剧舞台上“千树万树梨花开”,都离不开百年梨园界的传帮带,离不开国粹传承人的执着和弘扬光大。</b></p><p class="ql-block"><b>“王门弟子,梅韵传人”,听晨钟暮鼓声,留“艺名”任评量。喋喋赘述~百年梨园忆小栾,只为追念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