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过去工作时,每年清明时节都来此地接受红色教育,均是来也匆匆走也匆匆,至于此地到底有多少纪念建筑一直没弄明白,现今退休有了大把的时间,近日专程来此地拍了所有的纪念建筑,並查阅了有关资料,制成了这部美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让我们永远继承革命先烈遗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p> <p class="ql-block">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五师和八路军第一纵队的指挥机关都驻于此地,解放战争时期,于此又进行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在多次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地牺牲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为缅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华东军民,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临沂兴建大型烈士陵园,陵园由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1950年主体工程相继落成,此后,又陆续进行修葺和增建,1986年10月,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被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抗日战争纪念馆和解放战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陵园始建于1949年4月,由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占地19.2万平方米,有塔、堂、馆、亭、墓、廊等大型纪念建筑物19座。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风格为仿古建筑,南北大门与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居于一条中轴线上,粟裕、罗炳辉、汉斯·希伯等著名烈士墓和石像亭等建筑物对称布列于东西两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p> <h3>陵园西门 建于1950年</h3><h3></h3> <h3>陵园南门 建于1984年9月 </h3><h3></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letter-spacing: 0.3px;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color: rgb(25, 25, 25);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0.36rem !important; line-height: 1.6em !important;">陵园北门 建于1984年9月</h3> <h3>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心位置,与南大门、纪念堂、北大门在同一中轴线上。1949年4月28日奠基,1950年5月1日落成,和北面的革命烈士纪念堂为陵园初建时的两大主题建筑。<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塔高45米,塔的建筑形式为五角亭柱式(亦称五角立体塔型),全部有花岗石、石灰石、钢骨水泥构成,分为塔台、塔身、塔顶三部分。塔顶缀以大型景泰蓝质红五星。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贴金大字为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塔周镶有大小石碑10块,镌刻着山东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和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在题词碑的上方镶有5幅石质浮雕,反映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消灭国民党军美械74师的战争场景。十根石柱的顶端,塑有10组工农兵青妇支前拥军、站岗生产、参军参战、支援战争的人物形象。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这个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p> <h3>革命烈士纪念堂</h3> <h3>革命烈士纪念堂,1949年5月15日奠基,1950年7月1日落成。建筑形式为双层古宫殿式,全部为石灰石、水泥构筑而成,东西长45米,南北宽19.6米,高21.4米。纪念堂内影壁上的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为周恩来、任弼时的亲笔专题。堂内巨大石质联碑上镌刻着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25年间,在沂蒙山区境内战斗、工作牺牲及沂蒙山区在外地牺牲的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县团级以上的烈士就有372名。在6万余名烈士中有3万余名为沂蒙籍烈士,其他烈士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有的是来自外国的国际主义战士。<br></h3> <h3><b>瞻仰思功亭 里面放有罗炳辉将军塑像</b></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b>罗炳辉纪念建筑</b></h3> <p class="ql-block">罗炳辉(1897.12.22-1946.6.21),男,汉族,出生于云南彝良。1915年入滇军当兵,因作战勇敢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抗日战争时期,罗炳辉先后以副参谋长和副司令员的名义在武汉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以及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领导枣庄战役。同年6月21日在山东临沂病逝并安葬于临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2009年9月,罗炳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 <h3><b>王麓水纪念建筑</b></h3> <p class="ql-block">1926年,王麓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奔赴井冈山,入湘赣边区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政治保卫局科长、第2师5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5团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麓水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政训处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战斗中身先士卒,负伤后仍坚持指挥。1938年起任第343旅补充团政治委员、第115师晋西支队政治部主任,率部转战晋西地区。1940年随陈士榘率部挺进山东,参与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1942年起任山东纵队第1旅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治委员,率部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大“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成功指挥了平邑松林村伏击战和微山湖解围战等战役战斗。同时,组织根据地军民发展生产,实行减租减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及时纠正了左的偏向,为巩固和发展鲁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王麓水任山东军区第8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同年12月率部围攻滕县(今滕州)城,亲临阵地前沿哨所观察地形,指挥作战,不幸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32岁。</p> <h3><b>陈明辛锐纪念建筑</b></h3> <p class="ql-block">陈明,福建省龙岩县人,1902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担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并到前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两年。1939年3月,陈明随八路军115师到达山东,担任过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校长、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辛锐,1918年生,是山东济南著名金融资本家辛葭舟的千金小姐,1938年随其父在滕县参加八路军,她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是不可多得的女才人。1941年3月8日,陈明与辛锐结婚。同年底,日伪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时,夫妇俩先后壮烈牺牲。陈明时年39岁,辛锐23岁。陈明同志是我党一位优秀理论工作者,他为山东的政权和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称他是“我们山东的一位有权威的理论家”。</p> <h3>
陈明、辛锐合葬墓于1986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从沂南县梭庄烈士陵园迁移至此,1986年6月1日工程竣工,该墓是六面亭柱型构筑,高9.3米,下为墓台,上为墓身。墓台高1.4米,周围有7级台阶与园内甬路相通。
墓的上部为六角亭形,筒瓦覆顶,檐角上翘,顶部缀以五面红旗组成的图案,精美庄重。墓身为六面柱体,每面皆镶有石碑,正面为谷牧手写“陈明、辛锐烈士之墓”;背面为陈明、辛锐传略。其余分别为宋任穷所题“学习陈明同志为抗击日军侵略者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黎玉题词“双烈合葬、流芳万代”,肖劲光题词“烈士英灵、精神永存”,及刘居英所题碑文。
墓旁建有3个梯形花坛,冬青茂密,流翠泛碧<br></h3> <h3><b>刘炎纪念建筑</b></h3><h3></h3><h3></h3><h3></h3> <p class="ql-block">刘炎,1904年生于湖南桃源,1927年8月入党,9月参加了秋收起义。1933年,刘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参加了第二、三次反“围剿”和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全面爆发后,刘炎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协助司令员陈毅带领支队主力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他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广泛团结地方各阶层,促使他们投身抗战。同时,他派出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组同地方党组织一起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组织农民、青年、妇女等抗日协会;发展党员,恢复和建立农村党支部,建立减租、减息调解委员会,有力支援了新四军抗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刘炎到管文蔚领导的丹北抗日自卫总团视察,并授予管部“丹阳游击纵队”番号,9月又带干部到该部,将其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建立,刘炎任政治部主任。黄桥战役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刘炎仍任政治部主任,领导当地干部开展群众工作,推动统战和政权建设,建立泰兴、如皋、靖江、泰州、海安5个县民主政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后,刘炎任新四军一师政委。1941年2月,日军乘新四军军部刚刚重建,大举“扫荡”。粟裕和刘炎指挥一师与敌激战,歼敌5000余人,乘胜攻占泰州。3月,刘炎任苏中区党委书记,随后兼任苏中军区政委,领导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5月,刘炎领导在全区普遍开展二五减租。 7月,日伪军1.7万余人向盐阜地区进犯。为配合反“扫荡”,粟裕和刘炎指挥一师在苏中发起攻势,袭击守敌,破坏公路,断绝敌后勤,并进一步围困泰州、泰兴。敌顾此失彼,损失3800余人,不得已撤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春,刘炎积劳成疾,仍带病坚持工作。此时,日军集结3000人,准备“扫荡”苏中地区,正在养病的刘炎冒雨赶回同粟裕研究作战方案,采取主力尾追、迂回歼敌的办法粉碎了“扫荡”。</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新四军主力北撤山东。1946年11月20日,刘炎在山东临沂病逝,年仅42岁。</p> <h3><b>张元寿纪念建筑</b></h3><h3><br></h3><h3></h3> <h3>右一为张元寿</h3> <p class="ql-block">张元寿,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田地岭东村人,1913年4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投身于革命斗争,1928年3月参加了由邓子恢、郭滴人等同志率领的龙岩“后田暴动”。1929年4月,经林梅汀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入闽,开创了闽西革命斗争新局面。不久,他奉命回到家乡开展农运工作,并于8月上旬组织300多人的农民队伍举行“田地暴动”。暴动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他担任田地赤卫大队大队长。1930年春,赤卫大队编入红十二军后,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同年底,转为中共党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代表八路军赴汉口出席国民党召开的后方勤务会议。之后到新四军,先后任总兵站站长,他把分散在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游击队的干部和伤病员,迅速集中到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一带,加以妥善的管理和照顾。同时,通过关系到上海采购了大批药品。曾任教导总队队列科科长、队务处处长,军部参谋处处长。在任总兵站站长期间,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沪、杭等地的大批爱国青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并从上海等地采办大量医药器材和其他军用物资运往解放区,大大缓解了部队物品匮乏的困难。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2师5旅参谋长,后兼任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军分区参谋长,参加开辟泗(县)五(河)灵(璧)凤(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8月,一架美军飞机轰炸侵华日军,返航途中失事,5名机组人员跳伞降落在新四军部队驻地。张元寿奉命负责护送他们到淮南国民党军队驻地瓦屋刘,途中他周密安排,细心照顾,使之安全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参与组织领导苏中、鲁南、莱芜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作出了重大贡献。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淮阴,华中野战军苏中部队奉命紧急北援,军需物资大多留在苏中,物资极端缺乏。张元寿赶赴前线,现场指挥,组织直达供应,使军需品源源运上前线,保证了战役胜利。1946年冬,张元寿调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先后参加了盐城、阜宁、涟水反击战和鲁南、莱芜战役。司令员陈毅曾称赞他“见到军队的穿、吃、用的事就抓,是后勤专家”。粟裕说“有元寿协助,打仗无后顾之忧”。莱芜战役后,张元寿到各战场巡视, 拟将国民党军队遗弃的武器加以收集,装备部队。1947年3月的一天,乘车抵张店近郊时,突遭国民党飞机扫射,他急忙指挥同行人员隐蔽,自己却中弹牺牲,其遗体安葬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战火纷飞下的特殊的“全家福”,让人心酸和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中静静躺在军毯上的是张元寿将军,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在他的遗体旁边坐在地上痛哭的是将军的夫人胡志年,夫人怀里抱着的是他们的女儿张晓卫,身边站着的是张将军的两个警卫员,警卫员怀里抱着的是他们的儿子张定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特殊的“全家福”,直到胡志年临终时才拿出来交给了儿女,儿女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这是他们全家人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后来女儿把这张照片交给了记者,这张珍贵的照片才公布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元寿将军是怎么牺牲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的3月份,华东野战军参加了莱芜会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后来部队来到淄博地区休整恢复,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到处丢盔卸甲,狼狈逃窜,沿途留下了很多的车辆,装备。咱们可不能让蒋委员长这个后勤部长失望,他们丢的,我们全都拿回来,然后装备我们的部队。张元寿将军当时就是负责后勤工作,就在张将军的座车到了张店村的时候,碰到了敌人的飞机,飞机对着张将军的车辆就是一顿狂轰乱炸,不幸的是张元寿将军的座车被击中,张将军当场牺牲,年仅3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张将军牺牲的消息之后,夫人胡志年痛哭不已,当场瘫倒在地,为了和张将军“团聚”再看自己的丈夫一眼。胡志年强忍悲痛,化妆成老百姓,带着两个年幼的子女,赶到了前线。看到张将军的遗体后,胡志年再也忍不住了,放生痛哭,几次差点晕厥,两个年幼的孩子也被吓得哇哇大哭!这张照片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一刻,这么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就这样被记录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少先辈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先辈,致敬英雄,向所有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先辈们致敬!!!</p> <h3><b>常恩多纪念建筑</b></h3> <p class="ql-block">常恩多(1896-1942),号获三.辽宁省海城县人。满族。1922年入陆军东北讲武堂。后在东北军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4年随东北军南下湖北黄安地区,与红军徐海东部对峙一年。其间,他秘密联系中共派出人员,有意接触东北军总部的中共地下党员。1936年任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一师师长。“西安事变”爆发后,率部在渭南、潼关一带与国民党“讨逆军”作战,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1937年春,他接受中共派出人员到一一一师,建立了地下工委。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在阜宁战斗中指挥部队歼灭日军丘山旅团大部。1939年初,率部进入鲁东南,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与八路军互通情报,配合作战。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特别党员。1940年9月, 他和万毅领导一一一师官兵发动“九·二二”锄奸救国斗争, 有力地打击了投降派和反共顽固派势力。1942年8月3日,他在郭维城协同下,率一一一师脱离国民党控制,将该师2000多名官兵及大量武器弹药带入抗日根据地。8月9日病逝。</p> <h3><b>汉斯希伯纪念建筑</b></h3> <h3>汉斯希伯采访毛主席</h3><h3></h3> <p class="ql-block">汉斯·希伯(波兰名Grzyb,1897 - 1941.11.29),记者、国际主义战士。1897年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现波兰)的克拉科夫,在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德名Muller、海因兹·莫勒)。他通晓英、德、俄、波兰和中国5国文字。后定居德国。希伯很早就向往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对中国的时事十分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5年来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到敌后根据地采访,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给他改名为汉斯·希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29日晚,希伯所在的八路军连队在沂南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五道沟下的獾沟子附近与敌人遭遇。时为记者的他不幸身受重伤,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仅4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汉斯·希伯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b>粟裕将军去世后,他的骨灰撒到中国多处他曾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是其中之一,1984年4月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志裕[15],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b>丁秋生将军纪念建筑 1995年4月立</b></p> <p class="ql-block">丁秋生(1913年11月9日—1995年1月4日),湖南省湘乡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h3><b>仰风承志亭 </b></h3><h3></h3> <h3>仰风承志亭建于1999年,为仿清双层飞檐八角亭建筑。亭内安放着1950年雕刻的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山东军区八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新四军一师政委刘炎和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半身石质雕像。<br></h3>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公墓</p> <h3>追远亭</h3> <h3>抗日浮雕陈烈室</h3> <p class="ql-block">王小古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王小古作品鉴定:张新华、高荣华、郑洪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摄影编辑制作:张 新 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出 品:临沂画苑 王小古研究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1350539178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