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婚记事

豆豆

<h3>我和妻子是1992年5月24日步入婚姻殿堂的,屈指算来已经三十周年。</h3> <h3>我和她算不了青梅竹马,也谈不上志同道合,而是通过传统的俗套经别人介绍相识的,谈恋爱的时候就直奔结婚的主题而去,没有任何罗漫谛克的色彩。那个时代的记忆就是一个字“穷”,两个字“缺钱”。结婚的当天一些亲朋好友帮我到妻子在城里的家接亲,按照宣城的习俗必须从门缝里塞入很多红包,放许多挂鞭炮,越大方越好,越热闹越开心,让娘家七大姑八大姨都满意了,才打开大门,放人。我哪有那么多的红包,让接亲的人体面的办事;放鞭炮也是娘家在屋内“噼里啪拉”放上一大挂,而帮我接亲的把一角钱的小炮,揪成一小半,“噼啪”回应两声,以致围观的人都嘲笑我方队伍小气,还是岳父开交,“不为难小刘家里人了,开门准备发亲吧”我才算把老婆顺利地接到家。直到现在,妻子还常常捡嘴,我也就财大气粗地回应,“我再买上一万响炮竹到你娘家门口炸个够”,才把妻子克薄我的嘴堵住。<br></h3> <h3>妻子的娘家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是城里的条件毕竟好得多,嫁给我后,她住到乡下,首先没有自来水,洗衣洗被需从井里吊水,这一点对她就是考验,为了让她能提得动,岳父特地为她做了一个小铁桶,比一般的水桶小半,从几十米的井下,扯上来一小桶水,洗洗一次衣物,要上上下下几十次,往往累得妻子腰都伸不直。家里的吃喝用水也要从井里提起来,拎回去,妻子期望我早上把一天的生活用水备好,我回答:上班要迟到了,晚上打;晚上回家天已黑,答曰:明天早上吧。周而复始,天天如此。我还教导年轻干部们说:对老婆的话,永远不要说“不”,总是要给她希望。所以在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古泉、杨林,同事的夫人们都评价我是“家懒外勤,在家里最懒的男人老刘排在第一”。结婚三十年里,妻子承包了所有家务,婚后,我从没洗过衣服,煮过饭。对我的工作,对我作出的决定,她总是毫不动摇地支持。我的侄儿、侄女众口一辞,“婶婶(舅妈)好,贤惠!”<br></h3> <h3>  三十年的婚姻叫什么婚?我百度了一下,叫“珍珠婚”。蚌怀沙方生珠,每一颗珍珠都孕含着无数磨砺和苦难,结婚三十年,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欢笑也有眼泪,有欣慰也有遗憾,三十年了,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感动。珍珠婚可谓人生极重要的时刻,回头瞧,朝朝暮暮三十年,婚姻的新鲜感没有了;向前看,未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携手共进,小争小吵仍会在所难免。少年夫妻老来伴,回忆往昔并肩走过的岁月,经历的风雨,还好有你,不离不弃;人生的下半程,我们一定仍会相伴相依,直到永远!<br></h3> <h3>记得,歌德说过,“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只要家庭和睦,他便是最幸福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