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格律诗之“转”</p><p class="ql-block">在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中,“转”被诗家视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从脉络上来说,它需要与其他环节保持流畅性。从内容来说,它又需要体现出一定的“突兀”感,起到重新“燃起”的作用。所以每个追求质量的格律诗创作者,都会在“转”这一环节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格律诗的转句如果能得到较好的打磨,一首诗就等于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对于“起”与“承”写得比较平庸的诗作而言,转句可以让其“柳暗花明”;那么对于“起”与“承”处理得好的诗作而言,转句则又能锦上添花,让诗显得更加具有精气神。</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写格律诗,总会在“转”这一环节出问题,比如原地不动地继续“重复”前面的内容,比如方向走偏,比如章法脉络乱套等等;尤其是对于在律诗的写作,这类问题可谓普遍存在于其中。</p><p class="ql-block">我们本章就是考虑到这类问题而展开对格律诗之“转”的写作讲解;相信大家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格律诗之“转”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1、借情转景</p><p class="ql-block">由情转景是格律诗写作中最受推崇的一个方法,因为许多格律诗都是以“景”去做铺垫的。所以在转的环节利用”情”去转,就会在形式显得很顺畅,最重要的是在内容上直接起到一个“重新燃起”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前面章节中说过,格律诗中的七律与五律在“转”这个环节有着一定的差别,这里我们不妨通过举例来先讲一下七律与五律之“转”的主要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举例七律:</p><p class="ql-block">野老</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p><p class="ql-block">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p><p class="ql-block">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p><p class="ql-block">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p><p class="ql-block">在杜甫这首诗中,前两联都是对景色的描写,画面很古朴悠远。而颈联则调转笔锋,从情感的角度去做出描写,“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是作者在看到前两联之景后所产生的感想,它与前两联在脉络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此处的内容显然是有所荡开,发挥出了“重新燃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举例五律:</p><p class="ql-block">后游</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p><p class="ql-block">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p><p class="ql-block">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p><p class="ql-block">这是杜甫的一首五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诗中,颈联依然同颔联一样,</p><p class="ql-block">在做景色描写,也就是说依然在做铺陈;而到了尾联中,作者才做出了鲜明的“转变”,从前面的景语转到了情语之上来,将“愁”怀直接予以抒发,升华了主题。</p><p class="ql-block">所以通过以上剖析,我们可以得知:七律会在颈联的位置去“转”,而五律则重在尾联的前一句中去“转”。当然了,这是针对于一般情况而言,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死规则”,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去做安排。</p><p class="ql-block">这里之所以举例剖析,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五、七律之间的一般差异,以便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能够理解其中的布局结构,而在自己的写作中又可以做到灵活应对。</p> <p class="ql-block">2、反向作转</p><p class="ql-block">这是指在“转”这一环节用</p><p class="ql-block">与承句截然相反的语气去写作;这样写的效果在于:能使得“承、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烘托我们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举例:</p><p class="ql-block">淮上喜会梁川故人</p><p class="ql-block">韦应物</p><p class="ql-block">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p><p class="ql-block">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p><p class="ql-block">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p><p class="ql-block">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p><p class="ql-block">韦应物的这首诗就采用了以反语作转的形式,诗的颔联借时间的流逝来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体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悲凉的情感色彩。而颈联则反方向而为之,一句“欢笑情如旧旧”从形式上与之形成明显对比,但其中的“笑”所包含的却是“悲”的意蕴;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能使“悲”的感染力得以增强,起到更能打动读者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3、继续延伸</p><p class="ql-block">所谓继续延伸,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承”的基础上,去继续做补充描写,将其内容进一步丰富、拓展,把诗的气场体现出来,同时使得内容更加全面饱满。</p><p class="ql-block">举例:</p><p class="ql-block">秋卿</p><p class="ql-block">王士祯</p><p class="ql-block">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p><p class="ql-block">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p><p class="ql-block">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p><p class="ql-block">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p><p class="ql-block">在韦应物这首诗中,颔联择较“小”的物象描写去承接了首联;而颈联则忽然将空间与物象皆放大,把更丰富的内容补充进来,使得读者眼前一亮,起到了点亮全篇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4、借景转情</p><p class="ql-block">从景到情的转法很流畅,而借景转情的形式也非常实用;当一首诗在前面几句中已经做出了情感表达,那这时候“借景转情”就是最好用的一个方法。</p><p class="ql-block">送韩十四江东觐省</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p><p class="ql-block">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p><p class="ql-block">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p><p class="ql-block">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p><p class="ql-block">这首的前两联已经将情感表达得很充分了,所以在颈联中作者就以景语作转,为诗增添画面感来中和内容、烘托情感。</p><p class="ql-block">“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与诗中的情感色彩相统一,它以景语的形式为诗拓开新的一面,将感情渲染得更加浓郁。</p> <p class="ql-block">5、以议论而转</p><p class="ql-block">以议论作转的方法使用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可以议论转情、也可以议论转事等等。</p><p class="ql-block">以议论作转的效果在于,能够使得使诗的意旨表达得很直接、具体,让诗境得比较厚重。</p><p class="ql-block">江汉</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p><p class="ql-block">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p><p class="ql-block">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p><p class="ql-block">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p><p class="ql-block">杜甫在这首诗中,整体所表达的是一种沉郁的情感,此诗的“转”安排在尾联的前一句处;“古来存老马”以议论的方式将内容转了过来,借《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古人养老马意在于取智,而不在取力;他将自己比喻为老马,很犀利地发表了看法,进而也抒发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与悲愤之情。</p> <p class="ql-block">诗越写越活,方法越用越多;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去掌握以上几个方法,而是通过这几个方法的掌握与运用,让自己能够熟练写作,并在写作过程中去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从中找到更多的写作方法,最终做到灵活运用、灵活写作,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格律诗来。相信大家跟随课程走过一个过程后,都能完成蜕变,变得越来越优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