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带给我的春节(一)</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人过五十天过午”,我已经“过午”的人了,居然觉得:春节越过越没意思了,可以想想,我的孩子们过春节是多么无聊啊,加上疫情,不能外出,这样的生活,简直是荒芜的沙漠一般。</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记录自己从小,跟随母亲接受教诲的点滴,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自身愚笨,估计有很多错误,写下这些内容后,觉得叫《怀念母亲》吧,本想写《带有文化传承的春节》,发现我这些知识都是小时候,不知不觉在母亲的熏陶下,完成积累的。所以改作《怀念母亲》,也或者叫《母亲带给我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一年多了,我一直不敢动笔,无以动笔,控制不住自己情绪。</p><p class="ql-block"> 今天想写写春节,想起母亲在世时候,给我们过的那些春节,每一天都有讲究,哪怕吃块烙饼,吃个面条,也有讲究、有传承、有文化在里头。跟我的孩子们相比,我的精神生活是多么幸福啊!</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多次说过,一棵树,没意思,但是一棵皇帝栓过马的树,那就是有纪念意义的树了。价值也就大了去了。</p><p class="ql-block"> 初一早上喝的玉米粥,晚上吃了半碗片汤,今天初二,十一点了,孩子还没起来……</p><p class="ql-block"> 现在不缺吃的,但是应该也有个讲究,有个仪式,不用太隆重,起码有个小的文化传承,现在的孩子,家庭教育(传承)极度匮乏,啥都不懂,所以孩子们也是一张白纸,并且,一个孩子比一个孩子白,究其原因,不能怪孩子,大多数是家庭造成的,更准确说是家里传帮带,出了问题,在平常细节生活中,没有随手把传统文化,信手拈来,灌输还孩子,滋润细无声。慢慢的啥都没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放假几天,这几天都是混乱的睡觉和吃饭。</p><p class="ql-block">过去讲究:</p><p class="ql-block"> 初一早上吃饺子,表示,一元更新,圆圆满满。</p><p class="ql-block"> 中午吃炖菜:肉,粉条,豆腐,白萝卜,胡萝卜,白菜,腐竹,莲藕,炸丸子,油条,都放一点,可以表示一年的生活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晚饭,吃酸汤,就油条,炒几个菜。其含义呢,也就是说,三顿饭不同,晚上喝一点热汤呢,也暖和,同时呢酸汤有醋也消除一天吃的油腻。叫暖暖上热炕。</p><p class="ql-block"> 对于人情世故,也是每天都有安排的,家有传承的,也特别安排的周到。</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之前,给一些普通的亲朋好友要送些东西,比如自己家以前的长工,还有选房亲戚(大多是过得不好的),为什么还跟远房亲戚有往来呢?一方面他们需要你的帮助,另一方面以为你过得比较好,所以也要惦记他们,所以在年三十之前都看完他们,对他们送去是要过节要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除夕下午,要给祖坟烧纸,送钱,让升天的祖先,他们也能好好过年。</p><p class="ql-block"> 烧完纸回来以后,贴对联儿。对联贴的早,表示这一家,过得不好,早早贴了对联,别人就无法要债了,乞丐也不能来要饭了,所以说家里过得好一点的,贴对联时间都比较晚。</p><p class="ql-block"> 贴完对联,放鞭炮,庆祝一年的圆满结束,点放鞭炮的同时,才能下饺子,这时候要四个人协作,一个点鞭炮,一个站厨房门口指挥,一个烧火,一个下饺子,门口的“指挥官”一声令下“点”,点鞭炮和下饺子同时开始,饺子煮到8成熟,要盛三碗,一碗五个,放正间(客厅)的条桌上,再摆放一条熟肉,大概四指宽,20-30公分长。再用三个碗,装上小麦,每碗插上三根香,对着主家族牌,全家人三叩头,然后才吃晚饭,晚饭几乎没有菜,就是饺子,也叫元宝,表示一年到头来很圆满。</p><p class="ql-block"> 再说主牌,每年一般都会给主牌两边换个对联,内容不换,依然是“宗族虽远须诚祭,子孙即愚必读书”,这是父亲写的,我记得有几次变化,一次是“需”和“须”,父亲改过一次,还有“必”和“定”,最后固定下来的是这个“必”字。</p><p class="ql-block"> 更小的时候,记得中间是毛主席像,对联不记得了,改革开放后,不搞个人崇拜了,家家换上主牌,初一上午拜年的都是本家,会在主牌前那指着说,我们在这里是一个老爷(上四代以上的泛指),说明两家人血缘的远近。</p><p class="ql-block"> 初一上午要给长辈拜年,甚至磕头,现在起码打个招呼,有个礼仪。,如果你去的是三代以内的本家,一般比初中生小的晚辈呢,还可以得到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初一下午呢是自由玩耍时间,小孩们可以滑冰啊,放炮仗啊,打扑克牌呀,玩游戏。游戏好玩的是刷甘蔗,就是用压岁钱合伙买一根甘蔗,一截两半 ,先立起来半根甘蔗,不用手扶,用刀按住,突然一翻手,刀刃向下,劈下去,劈开多少,就是是自己的,自己吃,还可以分给叫好的小伙伴,剩下的另一个人劈,直到甘蔗被劈开完,游戏结束,不服再战。看热闹的可以分享甘蔗。</p><p class="ql-block"> 小朋友还会挨家挨户去捡没有燃着的炮仗,然后关系好的相互交换。去哪家捡炮仗,大人还会把准备好的糖瓜(水果糖、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爆玉米花等)给小子们口袋装一把,那个时候小孩子,饿得皮包骨头,但是不馋嘴,一般都不要,实际挺想吃的,但是有种骨气在里面,就像红楼梦说的,已经败落了,但是架子不倒。</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亲弟兄六个、叔伯弟兄十九个,根据分家分的的土地所在地居住,住不同村子,大约是5个村庄,我记得七爷家有耍腰鼓的,在院里跳将起来,七爷七奶去世早,他大儿媳妇行八,我称她八婶,她山东人,漂亮,大气,性格豪爽,会给男孩子烟抽,女孩子们些糖果吃,那个时候,院子里热热闹闹的腰鼓,惊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串个门,三五好友一起喝两杯,但是不可大醉。有的撮个小麻将,下个象棋,哈哈一乐,看下棋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纷纷支招,要平时,他们会争吵输赢,但是春节这天,都比较和气。</p><p class="ql-block"> 初一那天所有的垃圾晚上是不倒掉的,一定要把它存着,留着第二天晚上才能扔出去。母亲说,那是黄金,初一是金子。越不让,我越积极倒,母亲没有呵斥,相反是和声细语、不失时机给我讲里面的故事和讲究。她常说,她家三进院,家里有很多长工和短工,收麦的时候给长工吃白面馒头,自己人吃花卷(一层红薯面,一层小麦面),我文为啥,她说你外爷说他们下苦力的累啊,要给好吃的。所以说会有很多规矩。 </p><p class="ql-block"> 初二呢,是去舅家的时候,如果父亲的舅舅还在,那就父亲带着全家人去给舅舅舅母拜年。如果父亲的舅舅不在了,就是全家人带着孩子,去孩子的舅舅家,给孩子姥姥姥爷舅舅拜年。</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今呢,没有这个了,也就是说给姥姥姥爷拜年应该是初二,无论打电话,还是串亲亲戚,而不是初一。</p><p class="ql-block"> 初三呢是去姑姑家,给姑夫姑姑拜年。</p><p class="ql-block"> 初四,是,回娘家,也就是说女主人,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如果大人没舅舅了,那么初二就去孩子舅舅家了,这天就是去孩子姨家,女主人姊妹家。</p><p class="ql-block"> 初五,也叫破五,这一天吃饺子放鞭炮,一大早,人们便忙着放鞭炮,赶走穷鬼。通常,从家里往外放,看看谁家最响亮,彻彻底底把穷神送最大喜事;还有迎财神,拜财神,祈求财神光临家门,带来福禄寿喜财,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财运亨通;第三是驱鼠,过去老鼠多,这天放鞭炮响,可以驱除鼠害,不咬家里东西。</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饺子不是当天包的,是初一早上包的,放到这天才吃,讲究就是富裕,吃不完的意思,实际上,那天的饺子大多数是酸的,因为没有冰箱,饺子馅早发酵了,但是不能说,小孩子可以不吃,喝点饺子汤。</p><p class="ql-block"> 过了初五,再去其他亲戚家。</p><p class="ql-block">这样既避免了,不知道那天哪里,也避免了一窝蜂到一家。很象交通规则。</p><p class="ql-block">农村过年,至少过到正月初十,这天叫十不动,初十这天,啥都不能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