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之劫

琅琊

<p class="ql-block">从邻村拍摄荆山村远景图</p> <p class="ql-block">  进村后,匪徒们没看到一人,无法得到其所要的二百两银元,不禁勃然大怒,从格厝这座房子开始放火,一座座烧,当匪徒们来到桐林厝房子,用晒谷子的竹匾堆放在一起准备点火时,躲在暗处的房主人“志哥”用鸟铳对准土匪放了一铳,土匪们以为遭到埋伏,遂撒腿就跑,所以这座房子没有被焚烧,而在这座房子后面的“后厝”也得到逃过被焚烧厄运。直到现在,“志哥”当年用鸟铳开枪的弹孔还留在下堂的门坎上。</p><p class="ql-block"> 再说土匪们窜至陈熟坑这边后,见房子就点火,以此威逼村民交纳响银。一时间,全村除了桐林厝、后厝、祖厝、树坑厝和龟树岬厝等5座房子逃过被焚烧外,另外28座房子均遭不同程度焚烧。在这些被焚烧的房子中,该村的方氏族谱也遭到毒手,古籍墨宝,片页无存。</p><p class="ql-block"> 族人裔孙方述祖吟诗一首:“民国戊午有大难,土匪烧房滚浓烟。臭名匪首陈国华,放火屠村丧天良。全村房屋火海中,好像万箭射心中……”,陈国华这一帮土匪,不仅在荆山村犯下滔天罪行,还在德化、大田等地的一些村庄,也强行摊派响银,还要求村庄轮流供膳,供其这帮匪徒吃喝,如若不从,他们就抓人焚房,从此陈国华于德化、大田、永安一带声名俱著。村里和附近村庄的老一辈们谈及陈国华,无不咬牙切齿,控诉其罪行:“国华匪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火光冲天!”</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善恶到头终有报。纵横四十余载、风光无限的匪首陈国华也有凄惨的下场的一天。1950年8月,遵照上级指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60团为主和晋江军分区警备团县大队配合在德化县剿匪。此时陈国华就与永春闽南反共救国军司令刘子宽勾结为伙,并挺身出任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永(泰)、大(田)、宁(洋)、漳(平)、闽(清)等五县挺进总队指挥官,他的大儿子陈伟彬充当刘子宽部参谋长,其他的儿子也大部分当帮凶,并拉帮上山为恶,而且又与林青龙匪部联合组成反共阵线,共同对抗共产党地下游击队和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此时避开德化剿匪,流窜到尤溪县继续为非作歹,不过,他的好运也快到头了。同年十月八日(也有说是3日或9日),尤溪剿匪部队在杨梅乡白叶八里外的深山密林山凹中,陈国华和其3名警卫员以及一名警卫班长等五人被抓获归案,剿匪部队缴获冲锋枪一支,短枪4支。1951年3月,陈国华伏法。这个匪首于清光绪皇帝己丑年(公元1889年)生于德化县杨梅乡白叶村,后来迁到葛坑定居。他一生戎行,走南窜北,从文书起家为统领、司令、旅长,足迹大田、漳平、永春、安溪、永安、沙县、龙岩、上杭等十多县,并从地方到省城,从福建至广东、广西、江西、湖南。从1911年天花寨跟随苏亿东营营长陈卓开始,直到德化县1950年解放,其于十月被捕并于次年3月伏法,历经四十年,此间有全盛、低落,几经起伏,最后以62岁就结束了其恶贯满盈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陈国华匪部走到哪里,就向那里摊派响银,如若不从,他就让匪部点火焚房进行逼迫,致使多数村民老少无家可归,颠沛流离。其匪部不时为害人民,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 历经浩劫不忘本,励志图强谱新篇。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荆山村民们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作风,励精图治,夜以继日在贫瘠土地土地上奋斗着,拼搏着,青壮年们走出了山村,走向全国各地,他们时刻致力于改变落后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已经脱掉了“贫困帽”,人杰地灵的荆山村民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紧紧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村民物质条件明显改善,村风村貌也焕然一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