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前线三八女子救护队

陈二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二棉 图片:二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2月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我军数十万部队兵分东西两线如潮水般攻入越军阵地,一鼓作气连克数座越北重要城镇,仅28天就取得了作战胜利并回撤至境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被迎头痛击的越军显然并不服气,所以在我边防部队回撤以后,他们又接连侵占了法卡山、扣林山、者阴山、老山等诸多边境骑线点,并依托地形修筑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不断朝我方境内炮击袭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鉴于此种情形,我边防部队再度出击,展开拔点作战,1981年首先收复了法卡山、扣林山。1984年4月28日,在成功收复了老山、者阴山之后,我军开始抽调各大军区部队轮换作战,时间一年,以达到长期作战,锻炼部队的目的。1984年7月,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奉命开赴老山前线轮换作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男军医们都被派往了阵地前沿,女军医们也不甘示弱。1984年10月14日,一支由28名女军医、女军护组成的“三八女子救护队”在云南砚山县水利局成立。队长由秦蓉担任,副队长由曹娟娟担任。经过一番严格的训练后,她们来到前线三转弯阵地,这里路窄弯又多,两边都是山,是运送物资和转运伤员的必经之路,因此是敌人主要袭击的目标之一。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救治伤员,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支由28名女兵组成的救护队,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只有17岁,其中有13位妈妈。上了阵地后,她们和男人一样到前线巡诊,到一线抢救伤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身着戎装,头戴钢盔,在崎岖的山路上,冒着生命危险抬着担架,有时会踩响地雷,有时还会遭到敌人机枪的扫射;但她们置生死与度外,多挽救一名战友的生命,是她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人说她们都是干部子女,是的,大部分是干部子女。但是当作战命令下达后,就是这些干部子女没有一人提出留守后方,她们告别了亲人和孩子,毅然上了前线,走向战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一发炮弹实然落在了离二营前指不远的一营前指,那里传来了要求救人的呼喊声。二营卫生员朱星星抓起急救包就冲了过去。一进一营前指就看见5个人受伤躺在地上,血迹斑斑。吕排长的右胳膊受伤,一块弹片嵌在里面,右手食指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计算班副班长脸色苍白,躺在地上,左胳膊和右腿中了3块弹片,受伤处鲜血直冒。另外3名战士身上也被弹片击伤,鲜血直流,幸运的是没有贯通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星星迅速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由于山路陡峭,没有担架,朱星星就和几名战士把伤员背到山下七连指挥所,再次对伤员的伤口进行处理包扎后,立刻抬上担架,用军车送往曼棍的师医院抢救。一路上,朱星星隔段时间就给伤员放松一下止血带,防止受伤肢体因缺血坏死。在去医院的路上,越军炮弹就一直没停过,不时的在车辆周围爆炸。由于山路颠簸,朱星星他们就跪在车上,把担架搁在自己的大腿上,以减轻伤员的痛苦。很快,车子到了战地医院,经过医生对伤员的检查处理,几位伤员都得到了及时救治。他们能生存下来,这和战场救护方法得当、运送及时是分不开的。为此,朱星星受到了医院和部队首长的表扬,并给他请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1月15日,我军发起了收复老山以来规模最大的1.15反击战。一师一团主动请缨担任主攻团任务。在敌倾盆弹雨的覆盖下,我英雄的红军团指战员英勇奋战,顽强拼搏,敌人被我一次次打退,阵地被我一个个收复。越军持续的疯狂炮击,以致山头高程下降了5米,据不完全统计,我方阵地每平方米落下3枚炮弹。战争不仅是钢铁的较量,更是革命意志的较量。战士们坚定地表示:“人在阵地在,祖国领土一寸不能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一团六连组成尖刀连,兵分三路率先向116阵地2号、3号高地发起进攻,一个半小时后收复了2号高地;在收复3号高地时,遭到敌人火力阻拦,进攻困难,及时补充弹药后,继续战斗持续了9个小时,击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在大部队配合下,激战四天四夜,击退敌营、团规模反扑10次,共歼敌1052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终于攻克并收复被越军侵占的我国每一寸土地。我一师一团顶住了越南一个加强师的进攻,取得了1.15大捷,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硬骨头六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1.15”战斗中,越军共部署两个师部、5个团部和11个营的兵力,我军一个加强团顶住了敌人一个加强师的反攻,上级原定射击炮弹7500发,结果根据战事需要,一天就发射了3万余发炮弹。三八女子救护队深入阵地前沿,将受伤的战友抬下来及时抢救,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月15日的战斗,取得了收复老山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我军共歼灭越军1052名,重创821特工团一个营和122团、149团。摧毁敌火炮10余门,电台10余台,缴获大批物资装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老山前线作战的消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民工队在修路时遭遇越军炮击,一位民工受伤,血流满面,被送到了二营炮阵地卫生所救治。救护队员大刘医生仔细检查了民工脸上的伤口,发现弹片只是划破了左眼角太阳穴的表层肌肤,没有伤及眼球,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经过仔细清创后,对伤口进行了缝合处理。由于是面部伤口,怕留下疤痕,缝合后又对缝合处进行了仔细对合,并开了消炎药,嘱咐他过几天来拆线。但是这位民工一直没来拆线,这事让她记挂了30多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天,我经过四连尚副连长的掩体时,被大嗓门的他喊住了,说大刘医生啊,咱们差一点就见不着了。刘医生忙问怎么回事?原来昨晚越军的一颗炮弹落在了他住的掩体上。这颗炮弹撅着尾部,一半在掩体里,一半在外面,没炸,是颗哑弹。尚副连长起得早,走出掩体,一回头看到这颗炮弹,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叫醒战士们把它挖出来处理了。我听后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哪,如果炸了,那个掩体里可是住了好几个战士啊!我们还能安安稳稳一觉睡到大天亮吗?有时候命运的安排就是这样巧,碰到了一颗哑弹,感觉像走了大运似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山前线的战斗,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有一天,一营卫生所的程宏荣女军医在一次战斗中,看见正在三转弯阵地上忙着择菜做饭的司务长,被越军炮击时的弹片打中,鲜血直流。程军医不顾头上炮弹乱飞,第一个冲过去,背起司务长就跑,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紧急包扎止血。事后问她当时你哪来的那么大力气,能背起个大男人?她说不知道,反正一着急就背起来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的上百个日夜里,“三八女子救护队”先后25次冒着炮火冲上前线抢救伤员,97次将医疗药品送至前线官兵手中,抢救伤病员1596人,荣立集体二等功,在1985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催人老,一晃老山轮战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女子救护队成员们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但参军上前线的那段岁月,是她们人生中最骄傲的经历,也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故事,因为在她们人生最绚丽的年华,曾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过青春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致敬参战老兵!致敬老山前线三八女子救护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文字:二棉 图片:二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