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中央首长演节目

谢晓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为中央首长演节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李凤琪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舟嵊要塞文工团工作。舟山群岛地处海防前线,既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又有普陀山等名胜古迹。中央首长和多位老帅都曾到舟山视察、指导战备;不少音乐家、文学艺术家也纷纷来海岛体验生活。他们来了,我们多半要举行汇报演出或欢迎晚会,因而记忆中留下许多难忘的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给彭总说相声</b></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上旬,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到舟山前线视察。他到定海这天,上午在海军大礼堂接见陆、海军机关的连以上干部,下午看文工团演出。节目是音乐、舞蹈、曲艺。其中,有我和陈增智合说的相声《知过必改》。作品内容是讽刺一个连长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做思想工作,同战士发生一连串的矛盾误会,通过学习交心得到改正。研究节目时,从领导到演员都担心揭露部队的缺点,首长看了会不会不高兴。不过,又觉得相声内容是根据部队“尊干爱兵”活运动的实际情况创作的。演出中战士们反映很好。经过一番争论,最后决定上演。演出时歌舞在前,相声排在中间,因为我们心里没底,出场前我从条幕缝里往观众席上看,见彭总身穿绿色军便服,端坐在最前排中间,看戏的表情非常认真,神态严肃。再往后看,观众黑压压一片鸦雀无声。整个会场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本来我是想观察一下彭总的反映,从而使自己紧张的心情松弛一下,这一看不但没放松,反而更紧张了!我预感到相声难演,不由得心里咚咚直跳。果然不出所料,相声在台上说了一半,作品设计的几个“包袱”都没响,任凭我们表演怎么认真、卖力,彭总板着脸就是不笑。陪同看戏的几位领导见彭总脸上没有笑容,也都不敢笑。前排首长不笑,后边几排的干部也正襟危坐,规规矩矩。这把我们演员急得汗流浃背,百爪搔心,顿时口干舌燥,嘴也不听使唤,词儿差点说乱了套!幸亏剧场大、观众多,后区的观众不了解前区“行情”,不断传来阵阵笑声,给了我们一些安慰和鼓励。我想:不管怎样要坚持到底,千万别栽在台上!可是,相声说到最后一个“包袱”,突然出现了意外的转机。原来,彭总满脸含笑,向我们轻轻地鼓起掌来。彭总这一举动,“解放”了陪同看戏的领导和前边几排干部,他们也笑着一齐鼓掌。我们鞠躬下台,全场立即爆发出热烈的笑声和掌声。</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向陪同彭总视察的一位机关干部打听首长对相声的反映。他说,彭总对相声和其他节目没作具体评价,但看完演出他很高兴。这次视察彭总多次指示要搞好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当我们向他汇报到部队通过“尊干爱兵”活动,密切了官兵关系时,他不住点头表示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场特殊的演出</b></p><p class="ql-block"> 1960年10月下旬,上级通知说有重要客人来舟山视察,要文工团演出一台高质量的欢迎晚会。节目的要求是:不要谈情说爱和结婚的;要强调爱国主义但不要打仗的;戏中的角色和台上演员最好不要留胡子。这个要求令人奇怪,翻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央文件,哪里也找不到这个标准!大家莫明其妙,纷纷猜测。有人灵机一动:“是不是班禅呀?……”哎;这下还真猜对了!</p><p class="ql-block"> 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此行,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陪同,一是朝山进香,考察宗教;二是作为活佛给普陀山寺院的僧侣讲经;三是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身份视察舟山,慰问部队。随同人员有他的经师、家人和西藏名僧共50余人。他的舟山之行,从中央到地方和部队领导都十分重视。我们的演出节目按要求经过一番紧张准备,彩排时上级派专人审查通过,告知演出地点在普陀山文昌阁,这时我们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在普陀山前寺(普济寺)毗邻的荷花池畔,过去称“莲池禅院”。院里有佛殿、花园、小礼堂和别墅楼。解放前蒋介石每次来普陀都住这里,解放后成为来宾的招待所。据说,班禅大师住的地方,除他的经师之外谁也不能去,他的头顶上方不能有人,所以让他住在文昌阁后院的别墅楼上。任务明确后,我们提前赶到普陀山,住在离文昌阁不远的三圣禅院。11月3日,我们正在排练节目,见一队身披袈裟的和尚急匆匆向南天门方向走去。不一会儿,一长列汽车沿着山路浩浩荡荡开过来。我们知道是班禅大师到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们去文昌阁就餐,上午整理舞台,准备晚上演出。走进院门,恰巧和班禅相遇。只见他高高的个子,身材魁伟,穿一件古铜色长袍,走起路来很潇洒。他身后跟着一个花白胡茬儿、佝偻腰、身披袈裟的僧人,猜想是班禅的经师。再往后有个扛着书箱的青年和一群藏族打扮的人,其中有个老太太和梳辫子的姑娘,是班禅的母亲和妹妹。他们是去前寺给全体僧侣讲经的。班禅看到我们这些身着礼服,列队整齐,有男有女,走路咔咔响的军人,也不由得一愣。是惊是奇,因为他戴着墨色眼镜,我没看清他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晚会演出之前,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西藏和北京的客人全部参加。要塞区的几位领导和舟山海军基地司令员都在座,还有部分部队代表。要塞区政委先致欢迎词,而后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大师讲话。班禅讲藏语,身边有翻译。首先,他称赞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功绩与光荣传统,而后说到西藏。他说西藏永远是中国的领土,西藏同胞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并抗议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无理干涉。最后,要求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建设海岛,保卫海岛……听了这番话让人振奋、鼓舞,我们不仅被班禅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体会到毛主席、党中央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和成功。</p><p class="ql-block"> 锣鼓一响,演出开始。由于过分激动,我的心咚咚乱跳。上级一再强调只能演好。不能演坏,锣鼓手一紧张,鼓点也打错了!欢庆锣鼓一停,紧接着出场的是我和陈增智的数来宝《舟山好》。我最担心的是说唱节目他们听不懂,白天先打听了一下,班禅和来的西藏客人多数懂汉语,心里稍轻松了一点;但我们寄希望于陪同看戏的部队观众,他们看过我们演出,喜欢这个节目。如果客人听不懂,他们能起到“啦啦队”作用,也不至于冷场。上演之后,让我们意料之外的是不但没冷场,演出效果还特别强烈。原来,西藏的客人初上海岛,一切都觉得新鲜有趣。《舟山好》以幽默的语言介绍海岛的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听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头一炮打响了,后边观众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到我们再上场说相声《戏剧杂谈》时,竟然下不了台,又返场说了一段。</p><p class="ql-block"> 晚会结束,班禅大师和李维汉部长很热情地同我们演员一一握手,看样子他们很满意。客人们刚退场,主管接待工作的首长立刻跑来,拉着我的手说:“好,很好。演得很成功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老帅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贺龙、罗荣桓两位元帅由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东海舰队司令陶勇陪同,到舟山群岛视察。16日,我们文工团接到通知,到普陀山给老帅们演出。贺龙、罗荣桓都是身经百战、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元老,他们传奇般的功绩过去我们只在书上读过,现在要面对面为他们演出,一睹他们的风采,所以心情既兴奋、又紧张。演出地点在普陀山文昌阁的小礼堂,礼堂面积不大,仅能容纳七八十人。搬掉桌椅可做舞厅,安上桌椅能演节目。两位老帅和他们的夫人坐在前排的沙发椅上,演员和首长相距不到三米。由于夜间空气凉,贺帅的关节有病,膝盖上盖了一条毛毯。许、陶二位司令两边陪同,要塞区的领导和随行人员都坐在后边几排。表演区没有舞台,也不挂幕布,只摆设一张小小的屏风,灯光柔和,四围静谧。礼堂外院中的玉兰花正绽满枝头,一阵阵清香飘进室内,显得格外温馨和优雅。我们的节目小型多样,曲艺是山东快书《李三宝看门》、数来宝《舟山好》和相声《小西湖》。作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舟山群岛和部队守岛建岛的先进事迹。由于礼堂太小,声音高了怕首长吵得慌,音量低了又提不起情绪。演出时我们改变了以往在舞台上的表演方法,既力求情绪饱满,又控制音量,使之亲切自然地同观众交流,如同面对面促膝谈心,因而气氛热烈而融洽,不时激起观众会心的笑声。许司令看过我们的节目,演出中间不时悄悄向罗帅做扼要介绍,罗帅听了频频地点头或轻轻议论几句。贺帅的话却不多,他叼着雪茄似吸非吸,笑眯眯地看得很有兴致。此时,我们觉得面前坐的已不是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而是两位和霭可亲的慈祥长者。</p> <p class="ql-block"><b>1961年3月,贺龙、罗荣桓元帅及夫人与南京军区、东海舰队,舟嵊要塞区、舟山海军基地首长、夫人,官兵们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两位老帅和夫人同演员们亲切地握手。罗帅为人和蔼、谦逊,他对贺帅说:“节目演得不错嘛!”话中既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又想让贺帅出面讲几句。许司令是急性子,没等罗帅讲完,便带头鼓掌感谢领导的关怀鼓励。贺帅问我们这些节目给部队演了没有,我们说演了。他指示说:“好节目要送到连队去,不要忘了战士!”这既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又向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次日,二位老帅乘军舰离开了普陀,我们陪同送到南天门码头。许司令特意安排,请两位老帅和夫人同我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最难忘的一课</b></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15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到舟山视察。肖华上将是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年纪轻、有文化的老红军。又是部队文艺工作的高层领导,我们很想聆听他的指示。这天上午,我们全体演员和机关干部三百多人到码头列队欢迎。肖华将军身穿褪了色的军便服,衣着朴素,满面含笑,下了船同欢迎的人一一握手,表示感谢。当晚,要塞区领导举办了欢迎舞会,会上他提出要看文工团的演出,节目必须是自己创作的。4月17日,我们文工团在普陀山文昌阁向他做演出汇报。</p><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肖华将军参观普济寺时,遇到上海水产学院来舟山实习的一批大学生,便主动邀请大学生一起来看我们演出,由于观众人多,把小礼堂塞得满满当当。我们的节目有歌舞、曲艺、小歌剧,都是自己创作的有海岛特点的保留节目。如山东快书《李三宝挑战》、相声《小西湖》和数来宝《幸福岛上战士家》,因为反复锤炼、表演娴熟、情绪饱满,演出中观众的反映十分热烈。节目演完谢幕时,肖华将军高兴得举手鼓掌,情不自禁地大声喊“好!”因而观众的情绪愈加高涨。</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天已很晚,等观众散尽,肖华将军招招手叫我们围拢过来,坐在观众席里听他讲话。首先,他对我们的演出表示满意,认为节目小型多样、有特色、内容好、方向对头。他话音朗朗,十分健谈。说“文艺作品不能搞一般化的东西,要有特色。巩固国防,守岛建岛,把海岛建设成幸福岛那样的钢铁堡垒和小西湖一样美的海上乐园。这就是你们的特色!”还说“在业务上你们一专多能,但每人要有重点,要出精品。郭兰英《小二黑结婚》唱得最好;梅兰芳的拿手戏只有几出,演了多少年还有人看。你们年轻、聪明,只要努力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我当年也演过戏,《放下你的鞭子》本来是悲剧,战士见首长演戏都笑了,把悲剧演成喜剧。你们都比我强……”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p><p class="ql-block"> 在讲话中,他强调文工团要搞好创作。他结合我们演出的实际情况,就创作与生活、演出与辅导、普及与提高,以及学习、借鉴等问题讲得生动、活泼、辩证、精辟,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文艺理论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郭老为我们题诗</b></p><p class="ql-block"> 1962年10月22日下午,秋风送爽,艳阳高照,舟山海军基地招待所礼堂内管弦声声、欢歌阵阵,海防文工团正在为尊贵的客人——郭沫若及其夫人于立群,举行专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郭老是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和历史学家,又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的舟山之行受到高规格的接待。陪同看戏的有舟嵊要塞区政治部主任杨广立,舟山海军基地司令员马龙。演出时我们都身穿礼服,以示庄重。节目的选择也是文化品位较高和有海岛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曲艺节目。其中,对口相声是我们新编的《对春联》,内容以部队“三八作风”和海岛生活为素材,属于“文哏”相声。过去我们和来舟山深入生活的作家们联欢时说这段相声,有人听了向我们索要文稿;现在郭老和夫人听了也饶有兴趣,脸上不时绽开笑容,轻轻地鼓掌;陪同看戏的领导和观众的情绪因此也更为热烈……</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郭老和夫人上台和陪同看戏的观众见面,他把孩子们献给他们的鲜花,转身赠给台上的舞蹈演员,挥手向大家致谢。郭老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在和我握手时说:“我听过刘宝瑞的《对春联》,怎么不一样啊?”我说这是我们仿照传统新编的。他笑着点点头:“各有特色,很好、很好!”</p> <p class="ql-block"><b>郭沫若副委员长与演员亲切交谈(左一为本文作者)</b></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请他们到礼堂门口同全体工作人员合影,他欣然同意。这次,我们一改过去那种排得整整齐齐,有坐有站的呆板照法,而是请郭老和夫人站在中间,我们许多人紧紧地围绕在他们身边,就像一片芳草簇拥着一棵苍劲的大树。随后,他即兴赋诗,挥毫泼墨,又为我们的演出作《西江月》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来往东海前线,</b></p><p class="ql-block"><b> 慰问三军英雄。</b></p><p class="ql-block"><b> 轻歌漫舞啸东风,</b></p><p class="ql-block"><b> 战斗精神酣纵。</b></p><p class="ql-block"><b> 身在舟山群岛,</b></p><p class="ql-block"><b> 心驰北国天空,</b></p><p class="ql-block"><b> 齐声高唱《东方红》,</b></p><p class="ql-block"><b> 领袖万年遥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