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纪念馆_游

老刘老仙

<p class="ql-block">音乐_拉萨夜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扬红色文化</p><p class="ql-block">品家乡美酒</p><p class="ql-block">了解历史</p><p class="ql-block">增加自己的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军</p><p class="ql-block">1907_1988</p> <p class="ql-block">萧军</p><p class="ql-block">1907_1988</p> <p class="ql-block">萧军,原名刘鸿霖,锦县下碾盘沟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p><p class="ql-block">早年立志报国,以笔投枪。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八月的乡村》,被誉为抗战文学的一面旗帜。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两次去延安,并亲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称其为极坦白豪爽之人。</p><p class="ql-block">建国后,笔耕不辍,先后创作出《五月的矿山》、《第三代》等巨著,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p><p class="ql-block">生前曾任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萧军的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对人民、对党、对祖国忠贞不渝。</p><p class="ql-block">时逢萧军先生诞辰一O三周年之际,特立塑像以缅怀之。</p><p class="ql-block">凌海市文化旅游局</p><p class="ql-block">凌海市萧军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二O一O年七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萧军纪念馆</p><p class="ql-block">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萧军(1907.7.3_1988.6.22),原名刘鸿霖(蔚天),曾用三郎、田军等笔名发表文章。原籍辽宁锦县(凌海)下碾盘沟。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东北作家群领军人物。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第三代》、《吴越春秋史话》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一生留下了20卷约900万字的著作。他的作品个性鲜明、风格质朴刚健,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萧军6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8岁当骑兵,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九一八”事变后,拟组织抗日义勇军。事败,潜入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从事文学写作。</p><p class="ql-block">1933年与萧红出版短篇小说合集《跋涉》。1934年到青岛与鲁迅先生开始通信,后去上海,在鲁迅先生直接指导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代表作《八月的乡村》被誉为抵抗日本侵略的文学上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为之作序,称它“是一部很好的书”。</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萧军曾两度来到延安,认识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毛主席多次与萧军谈话,还先后给萧军写了10封信。萧军针对延安文艺界的状况,向毛主席建议制定党的文艺政策,被党中央采纳,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并请萧军第一个发言。萧军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认为有首倡之功。毛主席评价萧军“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p><p class="ql-block">1948年,萧军主办的《文化报》与东北局办的《生活报》发生争论,萧军遭到错误批判,从此被挤出文坛。沉冤长达32年。</p><p class="ql-block">50年代初到北京,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仍从事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p><p class="ql-block">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届文代会”,重返文坛。1980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复,中共北京市委为他作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的正式政治结论。</p><p class="ql-block">萧军先生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和鲁迅研究学会理事等职。1988年6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p><p class="ql-block">萧军的一生是不断反抗黑暗、反抗愚昧落后,不断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是拥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与抱负,始终秉承鲁迅先生伟大精神,遵循以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化前进方向而认真创作与奋斗、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萧军</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辽西山地的“石头疙瘩”</p><p class="ql-block">(1907_1931)</p><p class="ql-block">“人,应当有一颗坚硬的、水晶石般的灵魂,虽然不容易做到,但必须要这样去争取!”</p><p class="ql-block">_萧军</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鲁迅旗下的战斗者</p><p class="ql-block">(1932_1936)</p><p class="ql-block">“我从事文学写作的动机和主要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祖国的真正独立,民族彻底解放,人民确实翻身以至于能出现一个无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p><p class="ql-block">_萧军</p> <p class="ql-block">在鲁迅身边的日子</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初,萧军、萧红从青岛来到上海,投奔了鲁迅先生。在他们与先生相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萧军先后完成了《八月的乡村》、《羊》、《江上》、《同行者》、《绿叶的故事》等多部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鲁迅</p><p class="ql-block">萧军</p><p class="ql-block">萧红</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投身抗战的洪流中</p><p class="ql-block">(1937_1945)</p><p class="ql-block">“我们既然出生在这个时代里,就承担起这个时代给予的命运罢!不要逃避_也不能逃避_不必悲叹……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总要忍耐地踏过去!”</p><p class="ql-block">_萧军</p> <p class="ql-block">泥塑宝塔延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