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快意乡愁圆梦游~~~</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四大坊里越春秋~~~</i></b></p> <p class="ql-block"> 欢迎各位朋友(领导)来四大坊观光旅游,我是导游***,很高兴能为您服务,愿我的导游解说给您旅行带来快乐。</p> <p class="ql-block"> 现在大家已经进入四大坊民俗村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大坊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市福民乡众福村八组西粉坊屯。因村内有油坊、酒坊、粉坊、豆腐坊而得名,俗称四大坊。</p><p class="ql-block"> 四大坊是海伦乃至绥化较早破题乡村旅游的村,早在2016年就大刀阔斧搞旅游。如今被不断赋予更多标签,全省首批建设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海伦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A旅游景区,省内首创实景剧四大坊传奇创演基地。</p><p class="ql-block"> 四大坊民俗村距离海伦市40分钟的车程,距哈尔滨至黑河s202高速公路海南出口只有28分钟的车程,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四大坊占地面积15万平米,是由村里一条老街改造而成。体现了旧乡愁与新乡土的绝妙结合。是人们记住乡愁、感受民俗、回归自然、增进亲情、体验农家⽣活的绝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景区分民俗文化墙,地主博物院,吸氧休闲,农家乐,年代园,民俗博物馆和游乐,采摘,有机农业观光八个单元组成。</p> <p class="ql-block"> <b>请看大家看我的右手,大门右侧是福山打卡地,</b>游客在这里感恩纳福,可以合影留念。感谢国运昌盛,纳党恩政策之福;感谢皇天后土,纳自然万物之福。</p> <p class="ql-block"> <b>南面是游乐园</b>,这个游乐园占地30000平方米。远处高高耸立的是四层15.8米的观光塔。</p><p class="ql-block"> 如果站在15米高塔上,微风徐来,袭人衣襟,整个景区一览无余,放眼望去带有四大坊字样红玫瑰花园映入眼帘,远眺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茁壮成长的有机庄稼和肥沃富硒的黑土地,就是海伦大农业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游乐园安装的是无动力游乐设备,属于低碳环保型。彩虹滑道、网红大秋千、网红摇桥、亲子过山车、七彩滑梯、真人cs等应有尽有。在这里可以放下疲劳,远离喧嚣,寻找童真,追求刺激,体验惊险,享受快乐。</p> <p class="ql-block"> <b>现在屏幕播放的是东北风民俗歌曲</b>《纳鞋底儿》,这种大碴子味儿的乡音曲调是海伦文联专门为四大坊量身定做的原生态地产歌曲之一。这类地产歌曲还有《串门儿》、《转起来》、《来猫一个冬》、《这噶哒老地方》、《老家》、《姥姥的悠车》等等。</p><p class="ql-block"> 作词作曲演唱录制都是地地道道的海伦人,家乡人在家乡景点唱家乡自产的歌,这种文创是在全国尚属首例。目前,海伦活跃着一大群音乐创作人,原汁原味的东北风怀旧歌曲已经形成系列,在歌坛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南面就是采摘园:有两个蔬菜水果大棚,西红柿、茄子、豆角、黄瓜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让游客即亲身体验采摘的快乐又吃的放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将陆续建成草莓园,葡萄园,樱桃园。</p><p class="ql-block"> 极目远望的田野是四大坊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种植的绿色富硒有机农业观光区,是黑龙江省授予的富硒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基地。</p> <p class="ql-block"> <b>这是民俗文化墙</b>,长达300米,墙上画着包括二人转,棒打狍子瓢舀鱼、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等一些民俗。这些夸张的画作惟妙惟肖,再现先人们当年的生活劳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 <b>这座地主博物院</b>,是四合院建筑,再现了东北地主家的生活起居,主人 居住正房,东西厢房长工和伙夫居住,南面是下屋装粮食和杂物。院子中间的类似水池的建筑,起到影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b>我们现在到正房参观</b>,正房的陈设复原当时场景,我们看一下西屋。特别说明,西屋山墙供奉的菩萨和大仙是为了再现当年情景而文创人员专门设计的道具。</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家一般供奉着三代宗亲。南方人祭奠先人供奉的是家谱,把本支始祖以及故去的先人都写上。而我们先辈闯关东时,家谱都在没有逃荒的本姓家中,所以闯关东人供奉先祖,是以第一代闯关东人为始祖的,简称供三代。</p><p class="ql-block"> 过去东北民间比较迷信。一般人家是在屋子的一角或仓房辟出一小块地方来,供奉保家仙牌位。而在萨满(大神)家就不同了,是将胡黄仙家大大方方地供在居室的正面山墙上,这叫堂子。说明一下,萨满教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咱们省专门有萨满教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先民信奉萨满教,有迷信色彩,也有背井离乡祈求神明保佑,敬畏自然万物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 <b>过了四合院的角门 就进了饲养牲口的院子</b>。</p><p class="ql-block"> 这房子饲养员居住,是典型的东北民居建筑。饲养员东北土话叫老更(jing)倌,院里有石碾,石磨等原始农具展示,左侧是马圈,拴着几匹马。过去只要不出车,不下田,老更倌就要精心轧草拌料喂马。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看这几匹马膘肥体壮,说明老更倌尽职尽责。</p><p class="ql-block"> 过去农耕时代,马的作用很大,耕田拉车骑行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说到马,大家可能想起跑马占荒这个成语,您知道是怎么来的吗?东北这嘎达没开荒前儿,人烟稀少。到了清末允许闯关东,开始开荒放段,官府给有功人员封赏,或地主买卖土地,是不用尺子丈量的,太大了量不起,而是让人选一匹好马骑上,以一个时辰或半天、一天能跑出多大的圆圈为界,圈定多少就是多少,这就是跑马占荒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b>这些形态各异的民俗雕塑</b>,每一处雕塑似乎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铲地、酿酒、漏粉,卖糖葫芦、做豆腐,走亲戚,放鞭炮等一系列雕塑,惟妙惟肖再现了东北农村的乡土风情,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再现。这样的雕塑有几十多座。</p> <p class="ql-block"> <b>路南是吸氧休闲区</b>:进入森林氧吧有几百米长的木栈道,各处有着休闲座椅,呼吸着清新空气,这里氧离子浓度是市区的40倍,周末游客可以休闲、垂钓、划船、水中嬉戏。</p> <p class="ql-block"> <b>这是农家乐接待区</b>:吃着纯绿色的农家饭,品尝妈妈味道的大碴粥咸鸭蛋,酸菜汤小米饭,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大葱蘸酱,住着60、70年代热乎乎的草席火炕。回忆童年的记忆,舒缓一下生活压力,远离都市喧嚣,放慢生活节奏。回归自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p> <p class="ql-block"> <b>这是笸箩里是嘎拉哈</b>。玩时叫 “歘(chuā)嘎拉哈”,五十岁以上的东北人肯定会。</p><p class="ql-block"> “嘎拉哈”按四个面分别叫:珍儿、驴儿、坑儿、背儿。基本的规则是四个“嘎拉哈”配成一副,带有一个口袋,在抛口袋的同时,手要搬动“嘎拉哈”,形成相同的面,最后还要一次性抓起四个“嘎拉哈”,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在这样抛口袋、搬“嘎拉哈”的抬头和低头过程中,玩家的手、脑、眼并用,既锻炼了协调性,如今,四大坊让这近千年的传统游艺“重现江湖”,游客们吃过晚饭,围坐在热乎的东北大炕上,聊着天比拼下“歘”技,再打开抖音定位四大坊,拍摄属于你的“歘嘎拉哈”视频,兴许,你就是下一个四大坊网红!</p> <p class="ql-block"> <b>这是悠车子,</b>有的地方也叫腰车子。关东八大怪中养个孩子吊起来就指这个悠车子。50岁的东北人,大部分都睡过悠车子。 </p><p class="ql-block"> 孩子睡悠车时,全身都要用布带子绑住,老人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腿一类的毛病。由于被绑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随便动,只能平躺,时间长了“后脑勺”压得比较平,不会前奔娄、后勺子,东北人以此为美,叫“睡扁头”。</p><p class="ql-block"> 民间曾有两则关于后脑勺子的传闻。一是说辛亥革命时期排满最厉害时,在南方一些城市关隘,只要是操东北口音,后脑勺子平的,就要被当作满清奸细杀头。另一说是20年代张大帅(张作霖)统治北京时,东北人在那嘎达特别“吃香“(受优待),而辨别是不是东北人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其后脑勺是否扁平,因而有“后脑勺子是护照”之说。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悠车——扁头——东北人之间的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 <b>过去关东农家的炕上几乎都有两个标配的“笸箩”。</b>一个是做针线活用的“针线笸箩”,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过去到东北农家串门,进屋后第一件事是请客人脱鞋上炕,第二件事就是把烟笸箩推到客人跟前说“来,抽着”。</p><p class="ql-block"> 东北结婚彩礼中专门一项装烟钱,可见抽烟在当时很普遍。关东八大怪中姑娘叼着大烟袋,是因为来人去且(客)姑娘或媳妇还要给“且”装袋烟,点好后,要先抽一口,试试烟杆通不通气,这也是“姑娘叼个大烟袋”的由来。其实这是姑娘、媳妇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顺。</p> <p class="ql-block"> <b>这是炕席</b>,现在只在农家乐或者博物馆里看到。在东北,孩子出生时叫“落草”。因为过去妇女生小孩时,要将炕席卷起,铺上谷草,使孩子生在草上。故有此称。</p> <p class="ql-block"> <b>前面是年代园,典型的东北民居</b>。过去东北有句俗话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老式民居特点。过去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里屋南北西三面连着的火炕,称为“万字炕”,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p><p class="ql-block"> 台柱形的大烟囱修在房山头,有孔道与火炕相通。这种烟囱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p> <p class="ql-block"> 闯关东开荒斩草时,先人开始住窝棚,马架子,地窨子,现在有的村名还保留着开荒色彩。到了建国以后逐渐变成两间三间草房,慢慢变成中间开门,厨房在中间,分成东西屋。</p> <p class="ql-block"> <b>这是年代园,</b>用场景布局年代体验穿越。复原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的住宅,年代不同,风格不同。共同特点房前夹的柳条樟子,种着各种蔬菜。有鸡窝,有酱缸。</p> <p class="ql-block"><b>不同的是:</b></p><p class="ql-block"> <b>五十年代房子</b>:院子里放有冰钏,粪簊子,爬犁等;屋内墙上贴一张木板画和一个春条,外屋锅台墙上贴灶王爷,煤油灯,瓷砖柜;墙上贴的是柿子籽的饼,炕上放着火盆;房梁上挂着悠车子。</p> <p class="ql-block"> <b>六十年代房子:</b>房苫草,垡子墙,墙垛上画忠字或者毛主席语录板,窗前有鸡窝;窗户上插个风车,备园子镐,屋里是报纸墙,六十年代年画,小广播喇叭,慢杆子,幔帐,普通木柜,有柜跑,扁匣,上有大镜子,掸瓶插鸡毛掸子;棚顶挂猪腰子筐;完全是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 <b>七十年代房子</b>:屋檐下挂蝈蝈笼,院里放镰刀、锄头、土篮子,劳动工具,杖子上倒扣水筲,墙垛有毛主席万岁和抓革命促生产标语;屋里放着二八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窝子纸,屋内有木头小井。</p> <p class="ql-block"> <b>八十年代房子</b>:,一面青,小红瓦房盖,板杖子,房檐挂红辣椒,苞米,院里放犁杖等农具。屋里摆放高低柜,组合家具,录音机,黑白电视等。</p> <p class="ql-block"> <b>如果说房屋建筑、雕塑是四大坊的外在表达,室内的老物件则是讲述民俗故事的内在载体。</b></p><p class="ql-block"> 走进四大坊民俗文化博览馆,这里展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劳动用具上千件,什么火盆、风匣、棒槌以及木头犁杖、点葫芦、车马套等应有尽有。它是一部记载平民历史的文化展览馆,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和我们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这些正在消失的老物件,您恍若在历史的岁月中再一次拾捡起人们不经意间遗忘的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b>各位游客朋友</b>,四大坊的景点我领大家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一遍,讲解的挂一漏万,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如有想深入探讨的,可私下交流。</p><p class="ql-block"> <b>走进四大坊,打开民俗记忆,莫忘乡愁。</b></p><p class="ql-block"><b> 在四大坊,文化和旅游相加,这里的人们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篇章,鲜花盛开在百姓心间。</b></p><p class="ql-block"> 此生永难忘,最爱是原乡!有缘来相会,愿您更辉煌!谢谢您的光临!欢迎您再来四大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