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节俭传承

伟伟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兄弟二人,尤其是她的勤俭持家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我父亲八岁时就去世了,奶奶一个人拉扯我的父辈共五个孩子长大,在那个动不动就饿死人的年代,父亲兄妹几个能活过来就是一个奇迹了,而我们家庭的贫寒程度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家排行是最小的,他的哥哥成家另住,三个姐姐已出嫁。从我记事起,我们就住在主房只有一间半的土坯房里,厨房是同样的一间土坯房。主房进门的右手边放了一张柴床,正对着后墙放的是一个装粮食的柜子,柜子前放一张吃饭的桌子,右手的门后垒了一个小火池,左手进另一间房子,这一间房子从中间用织的竹竿隔开,分别放了两张床,奶奶与弟弟睡进门的半间,我与姑姑家的孩子睡里面的半间。厨房一进门的地方是用木杠圈起来的一个牛圈,那另外半间的右手边是灶台和案板,左手边放着水缸及柴火。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中午做饭时,我基本上都是在烧火的,母亲下面条时,总是把面擞了又擞,每次都要留下一小撮或几根。我总是不解,直到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问母亲:“剩那几根怎么不一起下了?这点何必留下来?”,母亲解释道:这是奶奶留下的传统,在过去生活特别艰苦时,每次做饭,总要从粮食盆里抓一把留下,到月底可省出几顿的口粮。我争辩道:“那不够吃怎么办?”“那有什么够吃不够吃的,面条可稍捂一会儿,给你奶奶和你们小的盛完后,剩下多少我和你父亲再盛,就是加多少汤的问题……”,母亲悠悠地说。我从母亲的话语中明白奶奶是怎样的精打细算,在挣工分的年代,养活了我的父辈5人。时至今日,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而我,也学会了这个好习惯,每顿总要剩一点来。</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时候,中午做饭后,母亲总是把饭盛好以后,剩下的盛到盆子里,把锅刷净,然后架上火,在锅里放上米和绿豆,有时是豇豆和花生米,也或者是玉米大粒、麦仁等。灶堂里塞上劈柴,等睡觉起来可喝汤,下午我们放学时,晚饭正好温度适宜,我们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吃饭,不仅节电,还因不怎么出汗,节省水和洗衣粉等洗护用品。</p><p class="ql-block"> 自从家里通电以后,我们用的白炽灯除了堂屋写作业用的是二十瓦的之外,其余各屋都用的是五瓦的灯泡,夜晚我们吃饭时,只亮一个灯,务必要做到人走灯灭,这是母亲反复要求的。而且还要求非必要不开灯。在别人电费都是十几元或几十元的时代,我们有时一月只用了两三块,曾有一段时间,电工总怀疑我们的电表坏了。时隔多年,当母亲听到电视上播放的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的视频时,总是自豪地对我们说:“看吧,连习总书记都让全国人民节约呢……”。而我们只能点头称是,并把这种勤俭节约付诸于生活实际中去。</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勤俭节约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上学用的本子,背面用来打草;铅笔不能削的太尖;吃饭时不能剩饭且不能掉在桌子上;水电都不能浪费;……</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这种勤俭节约只用在自己家里人身上。小时候家里穷,每年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点猪油,然后把猪油炼出的油放在罐子里,母亲把肉切成小块,在油锅里轻轻炼一下,然后和油一起盛起来,这样可保肉长年不坏。在生活不富余的年代,能吃顿肉就是一种奢望。在来客人时,母亲总是用最好的来招待他们,鸡蛋、肉都会上桌,在赶集和资金不便的年代,不管什么时候来客人,母亲总能神奇地炒四个菜来招待客人。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吃吃喂茅缸(农村对厕所的口语称呼) 别人吃吃传四方”。的确,说起母亲,没有人不称赞的。</p><p class="ql-block"> 在交公粮的年代,母亲总是把籽粒饱满的麦子,收拾干净,晒得晌干,送到指定的地方。她常教育我们:对国家要热爱,上交给国家的一定要是最好的。在征收特产税和农业税的那些年,我家总是最先交的,即使是去借钱,也从不拖欠。她那时总是教育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和国家保持一致,国家让我们交钱,那就交,等国家富了,说不定还给我们发钱哩。没想到十几年后,母亲的愿望真的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她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严格,却经常接济穷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讨荒的来到门上,母亲总是大方的进行救助。当国家危难时,她总是积极地捐款捐物。新冠肺炎初始时,母亲还踊跃地捐出了二百元。当她拿到村里给她发的奖状时,非要让我给她念念,那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仿佛中奖了几个亿。</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衣食住行都宽余了很多,但母亲的勤俭节约精神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已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