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3年6一一7月间,江西赣江流域一带,普降暴雨,山洪暴发,江水猛涨,浪涛汹涌,冲击江岸,倘若决堤,将严重危害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险情就是命令。6012部队立即从南昌步校出发,奔赴抗洪第一线,火速赶往南昌县赣江大堤。我们四连在“八一”大桥下游,乘坐机电船,顺流而下,到达涂差公社赣江大堤,担负堵漏固堤护堤任务,设营铁合垦殖场。</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江堤高出几十米,堤内是巨浪滚滚的赣江,堤外底下是垦殖场和乡村,万一溃堤,将淹没一切,后果不堪设想,部份房屋地势较低的群众,已转移到高处安置。我们一到目的地,放下背包,立即投入抗洪抢险。</p> <p class="ql-block">“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我们严巡细查着江堤,看那处受到江水冲击最厉害、最危险,就先装好大量的泥沙包,做好准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变故。翌日凌晨,江岸上巡查哨回来报告,江堤一处发现了一个漏洞,江水正往外涌,出水量虽不大,但内洞口很大。时间刻不容缓,连队迅速到位,装泥沙的装泥沙,扛沙袋的扛沙袋,十几位官兵跳下江,把抛下的泥沙袋往洞口塞,并将一袋袋踩紧踏实。当时福州军区文工团有几位团员,他们是随团下部队慰问的。期间,文工团派他们到我们连队体验生活,以发现搜集掌握创作第一素材。其中有一位就到我们班,他叫陶一一,16岁从军,大提琴手,是从青岛一家剧团应征来的特招兵,已两年兵龄,他很能吃苦,和我们一样,泥沙袋一包一包的扛,一点不落下。我们问他,能承受住吗?他坚定地回答,你们可以坚持,我也能挺住,我们很敬佩他。因为他是从城市来的文艺兵,这么重的体力活,也许他从来没干过。我们一直干到天亮,终于把洞口堵死了。</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们开始用树枝和石头护江堤,它的作用就是,防护江浪冲击,把大堤的泥土冲走,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减轻江水冲击的力量,以减少堤坡泥沙流失。当地政府派出船只,运来一些树枝和石头,但需要量非常大,远远不够。这就要到江去捞。我们带上背包带,大家系在右手臂上,几个人一小组,连在一起,以防被江水冲走。时有浪头打来,把人冲倒,这是常事。每每巡查到江浪冲击力比较大的地方,就扛泥沙袋压在堤坡,加固江堤。我们就这样,顶着风冒着雨,在风雨中,在江水里,日复一日坚持着。那时连绵雨天,不是下着大雨就是小雨,间隙中偶尔雨停歇,天也是阴沉着,衣服一直是湿的,穿在身上。虽然是辛苦和疲劳,但一想到大堤的安危,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心情总是欢欣愉悦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连队负责的那段大堤,未遇上溃堤。我一位老乡,在兄弟连队,他们在另一处大堤巡查守护,恰好全连走过那段大堤,身后轰的一声巨响,溃了个堤口。当即连队一部份官兵臂挽臂跳入水中,用身体作人墙,一部份官兵扛泥沙包快迅抢堵。部队立即调集更多官兵,投入决口堵死固牢。</p><p class="ql-block">当穿上那身绿色军装,是职责与使命扛在双肩。是祖国的寄托,人民的期待。在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中,时时都将面临着艰难困苦和牺牲。作为军人,一旦危难来临,迎向烈烈风雨,义无反顾,一腔热血,勇为担当。</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守护着江堤十多天,直到风停了、雨歇了,江水下降了,江堤也安全了。太阳升起来,光芒照耀,彩霞布满天空。我们告别了乡亲,带着完成抗洪抢险任务的喜悦和欣慰,连队全体官兵顺利返回驻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视频,取之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