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四月十八泰山庙会那些事

梁余温泉

<h1><font color="#167efb">  谨以此文纪念匆匆逝去的岁月!</font></h1> <p class="ql-block">  农历四月十八,是山西省和顺县传统的庙会日,官方命名为“和顺县春季物资交流大会”,民间又称为“泰山庙会”,(和顺县另一个“白露会”,又称“和顺县秋季物资交流大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庙会一般从农历四月十七日起会,到农历二十三日止,历时七天。</p><p class="ql-block"> 和顺人习惯把“赶会”、“赶集”称为“赶庙会”,因为每个村镇的赶会,几乎都与村里的一所庙宇有关,(家乡温源村农历三月二十的庙会,就是子孙庙会),四月十八的庙会自然也是因庙而起,这座庙就是位于县城东关村的“泰山圣母庙”。</p><p class="ql-block"> 泰山圣母庙曾是和顺山城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庙宇,飞檐流角,碧瓦飞甍,古木参天,肃穆端方。和顺这个蕞尔之地,最为信奉释迦牟尼佛教义,传说泰山圣母庙平日就是一派施主盈门、香火鼎盛之热闹景象,尤其是到了每年四月十八,泰山庙会这一天,方丈僧侣身披袈裟或装束纳衣,大开山门迎接方圆左右的善男信女,虔诚的香客不仅限于和顺本地人士,四围州县来此进香还愿的步行香客络绎不绝,绵延至数里外,场面之热烈宏大,今人无法想象,自然也无法用浅陋之语来还原彼情彼景。</p><p class="ql-block"> 1947年和顺光复后,东关的泰山圣母庙被政府征用作为和顺第一高等小学学堂,在全县范围内择优录取学生,所有的殿堂厢房都改造成教室宿舍办公室等场所,庙里的圣像都被斥为“四旧”而遭到拆毁,(后来成为和顺二中旧址),从此圣母毁弃,香客绝迹,所幸倒是每年一度的在农历四月十八举行的泰山庙会被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农历四月的山城和顺,寒冷的冬天姗姗而去,有了熙暖温润的春天气息,勤劳的山民在“泰山庙会”到来之前,已经把寄托着生存希望的种子交付给了贫瘠的大地,对于居于海拔1300米的和顺农民来说,山高风劲,春寒如冬,方秋陨霜,无霜期仅119天,冰封期长达147天。因此,春种秋收的季节性很强,种的早了,倒春寒流袭击,种的晚了,性急的秋霜杀稼,忙碌的人们在播种结束后的半拉月,暂时不用做耙地担粪人拉背驮赶牛摇耧等繁重的农事,能有个短暂的缓冲,四月十八的赶庙会成为山民一年中重大的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之一。</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第一次进城赶会就是四月十八的庙会,那时候已经是粉碎“四人帮”两年后的1978年。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农村能买得起自行车家庭的也不多,想要去县城,需要徒步十五华里的山路,踏上焦化厂大门前的煤灰路,心中就开始想象城里赶会的热闹场景,于是和小伙伴们匆匆穿过后峪村,折向西河,再上大庙洼小庙洼等盘山小路,等到望见刘家窑村,一群人就信心倍增。走下刘家窑陡峭的山路,不远就是河北村,然后扶着河北铁索桥的钢丝绳扶手颤颤悠悠地到达北关村,这时候,赶会的景象已经初现,紫罗那道川以及井鱼沟、尧村等村民都在络绎不绝地往城里走,浩浩荡荡的人群,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期的四月十八庙会,地点固定在繁华的中和街(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当时还没有个体户的概念,设点摆摊的都是国营单位,比如县城的大商店、小商店、城关供销社,县社下属的生产资料公司等,商业局下属的糖酒公司等,还有十五个乡镇的供销社,以及周边县市平定昔阳和冀豫等省的大篷车式的流动摊点,往往在赶会之前,和顺县政府就会张贴“和顺县春季物资交流大会”的宣传布告,以期吸引外地各路商家带着物美价廉的商品参与赶会,给本地的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p><p class="ql-block"> 四月十八庙会的摊点,北起石牌楼,南至电影院和南河大桥。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整个社会依旧处于民生凋敝物资匮乏的状态,计划经济大行其道,商品的生产数量花色品种还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再加四面环山的和顺本就交通运输不畅,出不去又进不来,于是,深居大山的和顺百姓特别期盼能在大型的庙会上淘到自己心仪且价格合适的日用品,价格比供销社和城里百货商店的货品要便宜许多。</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的四月十八庙会,大概从起会前一天四月十六,就开始在中和街搭棚支摊,十八、十九两天达到赶会的高潮,除了特别偏远的马坊横岭等,全县的父老乡亲不少携家带口来县城赶会,一是采买购物,二是游逛休闲(自过年后一次全民的欢乐节日)。儿童时代的我认为赶会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管饱吃一顿拉面(北食堂、南食堂等卖饭,一碗拉面一毛七分钱、二两粮票),买几本小画书。</p><p class="ql-block"> 那时赶会的各个摊位,基本都是公家单位,要用木杆和帆布搭起大棚,不怕刮风下雨,外地的售货员就住在里面。卖饭的摊点,比如下拉面、炸麻叶的,过了饭时就收工,就用装粮食的竹席筒条搭起简易棚。有的摊位也有用塑料布搭棚的,忽里忽张,遇上天阴雨下,就很狼狈。也有少数头脑灵活的游商小贩,在城街里采用游击战卖一些针头线脑烟袋锅等物品,成交量也颇为惊人。</p><p class="ql-block"> 正式摊位所卖的商品,大致有这么几个类型,一是布匹类,包括做衣服的各色布料(七十年代基本买不起现成衣服,家家户户都是购买布料缝制衣服)、床单枕巾、鞋帽袜子手套、针头线脑等;二是生产生活日用品类,如竹扇、塑料蝇拍(这是夏天很重要的用品)、雪花膏、缝衣针顶针、草帽、算盘、茶壶、水瓢、铁锅、铝锅、箩筐、草筛、笸篮、担山绳、铁锹䦆头锄头耙子镰刀、垫肩等;三是饮食类,拉面、麻叶、转菜、馍馍、烧饼、羊杂割(白露会比较多)等;四是牲口市,牛、驴、骡、马等交易(在南河大桥下面);五是文化娱乐活动,北关村唱戏、电影院看电影、各种耍把戏、玩杂技的大棚车团体、还有马戏团各种动物展示等。</p><p class="ql-block"> 在赶会的摊点中,最受欢迎的是减价摊位(现在叫打折或挥泪大甩卖、跳楼大促销),这些商品要么是陈年积压要么是质量外观有瑕疵,但是价格却比平时的正品便宜百分之四十左右,所以生活在七十年代的民众,在拮据窘迫的经济条件下,必须把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并且只能等到县城一年两次的赶会,才能把手中可怜的资金最大化地利用起来,买到中意的商品。</p><p class="ql-block"> 自然,妇女们最向往的是销售针纺百货的摊位,她们把中和街丈量好几遍之后,货比十几家,价差仅毫厘,终于把抚摸了多少次的布料下决心买下来,也许这是为未来的媳妇提前备好的被面和床单,妇女们在钱货两清之后,好像眼前霎时出现了娶媳添丁的红火场景,她们的脸上立刻泛出满足而幸福的笑容,提着大包小袋,信心满怀地走在回家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妇女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购物任务就是置办锅碗瓢盆,这些日常生活的易损物品,购置起来也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在庙会上淘到哪怕能便宜一两毛钱的一口铁锅,或者两块钱买一个减价的有瑕疵面盆,都是令人激动不已的事情。汉子们则负责采买刀镰斧杖、笸篮篓担等农业劳动工具, 和顺俗话说“放羊的也要有根好铲棍”,农民劳动时必须有件承手的作杖(工具),才能节省体力提高生产效率,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理不言而明。</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全县中小学校都会放假让师生赶会,最高兴的当属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彻底放松身心去县城里尽情地嬉笑玩耍,带上五毛钱的盘缠就是一笔巨款,除了买一碗拉面剩余的钱或买糖果、或买小玩具、或买小画书、或看电影马戏等,总之,小孩子们永远是庙会上一道不停流动的亮丽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山城的老少爷们,在四月十八庙会期间,热情招待着乡下的亲友,然后在华灯初上之际,洒脱豪迈地喝着小酒、吃着拉面、品着晋剧、聊着家常……</p><p class="ql-block"> 平凡的日子如流水一般默默远去,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但是每到农历四月十八,和顺县城一定会雷打不动地热闹起来,对,我们赶会去,是“泰山庙会”!</p> 这是东关泰山圣母庙牌坊门的一张老照片,右面是戏台。 北关刘文彦绘制的东关泰山圣母庙的全景图,规模可谓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