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在厦门老年大学主讲《章法在书写中的意义》

南山禪悅

<p class="ql-block">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的第二期书画高级研修班2022年5月16日上午邀请陈健老师主讲《章法在书写中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周旻副校长主持讲学</p> <p class="ql-block">  開課之前舉行了捐赠仪式,詹沧州校长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陈健老师颁发收藏证书。</p> <p class="ql-block">  厦门老年大学校长詹沧洲、副校長陈子强、周旻等以及来自学校书画艺术系各班级和和校书画院、书画学社以及各区校推荐的50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陈健老師精彩的讲学受到了学员们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健老师开讲《章法在书写中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章法概述</p><p class="ql-block"> 1,什么是章法:章法是研究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以及整幅作品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方法。就是运用形式美学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将局部散落的字形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统一,和谐,协调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章法在书论中称为“谋篇布局”。</p><p class="ql-block">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形容“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真意挚,痛痒相关。”梁朝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右军书法“势巧行密,意疏字缓。”前四个字讲的就是章法。</p><p class="ql-block"> 一件书法作品包含字法,墨法,章法。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字法,墨法都安排的不错。如果章法安排运用不够妥当,自然逊色许多。</p> <p class="ql-block">  2、章法组成:正如字法有用笔,机构一样,章法也有用笔,结构,以及行气。用笔的方圆藏露,刚柔曲直;运笔的轻重徐疾,墨色的枯涩浓淡;结构的欹正疏密,大小长短,开合伸缩,穿插争让,承接映带,跌宕起伏等等手法的应用都是构成章法形式的因素。也是构成章法形式不可分割的重要手段。行气是蕴藏在通体作品中的感觉出来的存在,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味,一幅好的作品其盈荡其间的气息是正气,雅气,清气,书香气;反之就是邪气,浊气,江湖气。</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带着手铐的舞蹈”。一件书法作品,除了用笔,结构之外,章法是制约书法美学形式的重要因素。元代书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里写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第一句话讲用笔,千百年来,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美学形式,运笔规范;第二句话讲结构,小的结构是字的间架,再延伸一步就是章法分布。因为章法就是作品的“宏观结构”,贯穿作品始终。研究章法,就是研究如何带着手铐舞蹈。所谓手铐,主要指作品受到纸面空间的限制,布列形式的限制,审美习惯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所谓舞蹈,就是利用有限的书写形式,在黑白,疏密,欹正;主客,动静,阴阳,虚实,跌宕,起伏;轻重,徐疾,断续,呼应;纵横,交叉,穿插,背离等方面调动主观意识,使作品包含生命的节律,自然的气息,意蕴的风采,人文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3、章法的意义:一件好的作品,其章法可以体现作者的意蕴,风度和精神境界。如果用笔不精,结构欠妥,行气骞塞,意蕴平庸,作品的形式势必不能完美。所以,历代书论家,都以章法为一大事。</p> <p class="ql-block">  4、章法的沿革:简要回顾书法发展,章法形式始终受到两个因素制约影响,一是文字,另一是材料。</p><p class="ql-block"> 文字方面,从古体的甲骨文,大小篆,到今体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由于不同书体的规范要求,章法随之适应变化。</p><p class="ql-block"> 材料方面,书写的介质从龟背兽骨,到青铜盘鼎,到竹简木椟,到绵帛素纸,到宣纸出现。由于书写材料的不断进步,章法随之丰富变化。</p><p class="ql-block"> 纸张的发明早在汉代时期以及发生,但是对它在书写方面的认识和使用,是随着书法观念,书法阅读,书法审美的发展,不断臻于成熟。按照当下市场学的观点,就是“需求促进产品发展”。</p> <p class="ql-block">  宣纸的自觉与应用给书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综观古人之书,字里行间透出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于跌宕起伏中荡漾生命节律;于参差错落中蕴含自然气息;于显晦行藏中潜伏者无穷变化,于纵横纡徐中散发绵绵诗意。他们以其各自不同的章法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语言,构成了自己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明代以后,由于文字的书写主流趋于行草,视觉的方式趋向立面观赏,视觉的移位导致审美内涵进一步丰富,书写创作形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许多书家于巨幛大幅中追求淋漓酣畅的气势,神采茂密的氛围,跌宕起伏的分布,直达胸臆的抒发。他们从大局着眼,于通体出发,谋篇布局,而不斤斤计较于点画之间,毫厘关系。这种创作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至今。</p><p class="ql-block"> 现代展览展厅的出现,视觉的变化,对于章法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波助澜。古代传统的审美方法是一些文人雅士将作品展于案台,悬于壁阁,萧斋以对,细细品味;或把持手中,摩挲玩赏。这些习惯至今还有,但是现代人更追求通幅的视觉观感和整体的审美效果。人们在展厅观赏作品时,无暇顾及作品更精细的阅读,往往是移动阅读,边走边读,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然后进入中观和微观。在行走式的阅读过程中,最先映入眼帘形成视觉冲击的是章法布局艺术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篇布局的章法对于书法视觉审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最受广大书法欣赏着爱好的行草,以其章法布局变幻神机,妙意叠出,线条抒情,意象绵绵,最容易激越读者的情绪,引起读者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二、章法分式</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说,书法的章法布局有三种:</p><p class="ql-block"> 1、一是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这种布局方法匀称齐整,有人工攅翦之美。比较适合于字数较多和较为尊重的内容,一般适用于楷、行书体。这种章法,虽然有横格,也有长短,大小,宽窄,斜正,疏密等各尽字之姿态,于参差中求齐整,方免“算子”之讥笑。行、楷一般采用方格,格内之字不宜撑满,天地左右亦当留适当的空素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相互照应,于平正通达中,有迷离变化之妙。</p> <p class="ql-block">  2、二是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这种章法虽无横格,但行距匀称,比较适合抄写诗文为内容的手卷形式。一般以行书居多。这种布局有潇洒,流畅的特点,因此书写时特别要注意行气的连贯,承上启下,相掩相映,断续离合,虚实相生。陈亦禧《绿荫停集》说:行款篇法不可不讲也,会得此语,写出来自然气局不同,结构亦异。其每字之样,联络配合,联处能断,合处能离,斯为妙矣。</p> <p class="ql-block">  3、三是纵横皆无格的章法。这种布局打破了纵横界限的束缚,下笔时胸有全纸,目无全字,以通篇为一体。这种章法比较适合中堂,横幅,条幅的形式,一般以行草居多。由于这种章法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自由性,作者可以在纸面空间自由发挥,因此特别要注意到行气的安排。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有与无之间,上下左右之间,通过疏密,黑白,虚实,浓淡,开合,伸缩,宾主等形式的对立,使其达到完美统一。</p><p class="ql-block"> 字距与行距:除了第一种有规范的字距行距以外,后面两种格式还存在字距和行距的问题。这个问题跟书写的内容有关,也跟个人的修为,喜好有关,没有统一的标准。元代书论家张绅在《法书通释》里说:“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就历代行书大家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格式,都写出精妙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字距密,行距亦密</p><p class="ql-block">杨凝式:字距行距皆疏</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赵孟頫:字距与行距不疏不密</p><p class="ql-block">黄道周,倪元璐:字距密,行距疏</p><p class="ql-block">郑板桥,杨维帧:大小相杂,参差错落</p><p class="ql-block">徐渭:秋风落叶,风卷残云</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上面的对应是基于某些作品的归纳分析,不是绝对的。由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不同,书写具体的某一个作品时心情不同,书家在书写时自然而然的会归就于某种特别适宜的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形式构成虽然通过字距和行距的空间布白实现,但是无论疏密,都要有一个度,如果超越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破坏章法布局的形式美。</p> <p class="ql-block">三、章法布局之法。</p><p class="ql-block"> 长短,大小,宽窄,方圆,藏露,黑白,虚实,疏密,开合,伸缩,欹正,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润的变化是构成空间布局的外在形式。学识,修养,心性是构成空间布局的内在形式。“外因是构成变化的条件,内因是构成变化的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论)。章法布局从理论来说:就是制造矛盾,收拾矛盾,对立统一,达到和谐。就是于参差中求平齐,于错落中求变化,于矛盾中求和谐,于对立中求统一。努力将各种矛盾对立的形式,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是章法谋篇布局的过程,也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法则。</p><p class="ql-block"> 构成空间布局的五种外在形式 :</p> <p class="ql-block">  1、参差法:一幅作品总的来说,行气终归是直的。但是过程要有变化和曲折,局部要有开合,伸缩,大小,长短,宽窄等变化,于参差不平中求平衡,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使作品在空间是更富有流动感和节奏感。此即笪重光在《书笩》中说的“栋直而纲曲”的布局方法。</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一幅行草作品,字的中轴联系不是永远保持垂直的,而是一根流动的,不规则的,不断摇摆的轴线。它常常随着字形的左右摇摆改变轴心位置,正是由于每一个单独的字重心不断的偏离轴心,使得轴心线产生摇摆,构成“势”的跌宕起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整幅字的重心甚至可以跟局部重心背离很大,形成极大的不稳定,书家用另一组局部,或另一行局部予以挽救,使其重心回复协调,从而使得作品章法更加“险绝”,更加丰富。</p><p class="ql-block"> 参差分布,还应当注意字的姿态,势的自然。不能为参差而参差,更不能做作。真正做到从字的单体到作品的整体的和谐美。梁巘云:“苏长公做书,凡字体大小长短,皆随其表,然于大着开拓纵横,小者紧练圆促,绝不肯大者促,小者展,有拘懈之病。而看去行间错落,疏密相生,自有一段体态,此苏公法也。”真可谓“一字则功妙盈虚,连行则巧势起伏。”</p> <p class="ql-block">  2、虚实法:虚实是研究布局中黑白,疏密,以及运用墨色的枯涩浓淡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处理得好,能使得整幅作品通透空灵,妙处横生。分间布白,远近得宜,上下得所,此谓其常;章法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此谓其变。知其白而后能守黑,知其常而后能通变,则奇趣横出。况一字有一字之空处,一行有一行之空处,大抵实处之处,皆因虚处而生。不善布局者,其着眼处只在笔墨处,而不知空素地。殊不知空素地亦有笔,有墨,有韵,此即虚实相生之法,最为关要。清代书家蒋冀在《续书法论》对虚实法论述比较透彻,“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故凡茂密处运之以虚,疏旷处运之以实,浓重处运之以淡,润笔处运之以枯,逼塞处拉长笔画使其松,谓之“透气”;拥挤处露出空罅使其亮,谓之“透光”。字幅之天地左右宜阔,四旁流通,便有潇洒之致。</p><p class="ql-block"> 一般地说,写条幅天地宜开,写横幅左右宜阔,写手卷宜平头齐脚,写扇面以一长一短为宜。</p> <p class="ql-block">  3、烘托法:元代书论家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一字之中,虽曰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波拂主之,如美石之蕴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一篇之中,虽曰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麟凤以为主之,使人玩绎不可名言。此钟王之法,所以尽善尽美也。</p><p class="ql-block"> 就单体元素看,一个字有一个字的“眼”,这个眼就是字的主笔。为了这个眼,其它的笔画结构可以适度的调整退让,以为烘托,主次明晰。就通篇分布看,一幅字也有一幅字的眼,这个眼就是作品主视觉“出彩”的部分。为了这个部分出彩,其它部分也应该在结构,笔画,墨色,行气等方面做出适度的退让,以突出主题,否则,面面俱到,最终导致面面不到,整幅作品就沦入平庸,这就是“烘托法”。</p> <p class="ql-block">  4、穿插法:所谓“穿插法”就是打破字距和行距习惯的形式,以整幅为一体,采用分割,粘合,避让等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大幅度对比,形成一个变化的和谐的整体。这种布局超逸寻常,不拘一格,抒情写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行草书中尤为多见。刘熙载在《艺慨》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这种大小错落,疏密相间,穿插争让的章法肇自金甲古文,其字体或正或斜,奇古生动,给人以波诡云谲,变化莫测之感受。</p><p class="ql-block"> 古人曾以“担夫争道”比喻这种相争相让的布局,数十个担夫相遇于一条小道上,或左右相让,或纵横相避,或见缝插针,虽彼此往来,前趋后涌,但终不至相撞相碰,通达无阻。</p><p class="ql-block"> 在行草中运用这种章法具有较高的难度,这种章法最容易自由发挥作者的意蕴,字行之间,阴阳开合;正欹交叉,长短相补;出没变化,乱中不乱。而其中气脉始终贯通,生动活泼,具有“杂而不乱,繁而不芜”的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  5、自然法:道法自然,书法作品,不论采取何种布局形式,制造多少矛盾冲突,最终都需要达到自然,适中,慰贴,要让人们感到心平气和,所以自然之法是最终之法。</p><p class="ql-block"> 自然法不是一开始就四平八稳的布列排字,状若算子,而是心平气和的运笔铺排。凡字之大小繁简,长短广狭,各尽字之姿态。于参差中求齐平,于错落中求变化,不得丝毫有矫揉造作,人工排列之意。只有合情合理,方能处之自然。所以书法当以功力为第一,功力到位,法度圆熟,方能随心所欲,自由体势,如祥云在空,随意舒卷,丝毫不着人工剪裁之意。这一方面样本,古人书稿最佳。其意不在书,天机悠然,洒洒落落,出自自然。正所谓“不期工而自工”,“无意佳乃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课堂课件PPT</p> <p class="ql-block"> 贯穿书写章法的"意"和"气"</p><p class="ql-block"> ——陈健书写章法讲座印象记</p><p class="ql-block"> 周 旻</p><p class="ql-block"> 今天,陈健老师这堂精彩的演讲,我感觉到他斟酌很久。在书法艺术史上,章法有其价值意义。今人如何从章法这个角度看书写水平,在临习和创作中得到一些启示,把章法理解好,把字写好。相信通过这个讲座,大家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陈健老师的讲座,主要内容有三部分。用核心关键词表达,一是关于章法概说,二是宏观的分类,还有三种列式,再有就是具体微观的六种办法。这些内容架构,纲举目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篇讲座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收获。</p><p class="ql-block"> 第一,强调"意"和"气"的生命力。陈健老师对书写的运行之气、意念之气,进行了描述和形容。我们联系上一讲周煜老师讲写意画的意,应该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意"和"气"在书画创作与欣赏方面,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要素,也是引领创作与欣赏的审美方式之一。在中国美学传统里,书法的人化评价最好理解。看书法作品是否有活力,要求用人的生气贯注的生命状态来观照。所谓字如其人,在中国人的意念里是非常重要的。王安石有一首诗写王昭君的,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讲的是汉代匈奴很强大的时候,汉朝很弱,要派美女去和亲,取得暂时的和平。王昭君由于没有走后门给画师毛延寿好处,所以画师把王昭君画丑了。结果后来和亲出嫁的时候,皇帝看这个王昭君这么美,怎么可以把她丑化,无法留在宫中,让其远嫁呢?这个画师毛延寿,就被皇帝抓来杀掉了。王安石因此发出感慨,"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就是人非常美好的内在东西,例如美貌、形态和气质,一般的画匠是很难用具体的技法来表达的。同样,书法审美就更需要理解意和气。这是关于书写意气的拟人化观点,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第二,传承学习书法,贵在高古。继承学习的过程中间,陈健老师归纳一个观点,就是要向高人学习,要从高古的地方去学习,特别是书法部分。我在第一讲《中国书画的美学性格》里,开头就讲上古的形和意,就是希望大家眼光放远,仔细端详中国文明的发端之处,不可忽视重要的源头。这几讲下来,大家应该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在策划讲座的时候,把重视源流这样的逻辑和重要内容,安排在每一位老师的讲座过程中。这个角度平时大家了解比较少,所以让大家尽量系统了解。</p><p class="ql-block"> 向高古学习,是辨析源与流,做历史纵向的探寻,向高人学习,则是向交汇在各个历史节点的优秀个体致意。学习的过程,也是选择和放弃的过程。例如章法,是书法构成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章法的空间意识里,行草书它是一个重要的载体。行草书临习与创作,要注意学习完整的章法。我感到你们高研班这样的层次,要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数字印刷业很发达,大家可以去网购或去厦门外图,选一些原大彩色的大字帖,内容是原始完整的。就不要用小学生描红的那种选字帖。像《散氏盘》《石门铭》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像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帖。过去我们年轻的时候,好帖都是放在身旁,案头枕边,触目可及之处,以便随时可以翻阅,那时我的老师特别强调要养成读帖的习惯。这也是学习方法之一。在向古人学习的基础上,陈健老师举了很多经典的例子,包括林散之和其他日本书家的草书。从草书入手,线条的质感和走势更容易留痕。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实际上,中国书法的章法构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尤其是视觉感受。因此,也是美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选择角度。</p><p class="ql-block"> 第三,陈健老师对章法中空白的感悟和传达,别开生面。我觉得特别好。从技术角度看,三维空间里,有一条中轴线,它是流动隐形的,会随时由书写线条对空间的分割而动态表达。犹如前人形容王羲之草书,像受惊草蛇一样钻到草丛里面去,是自然生动的。后代评价王羲之优美的草书,蛟若犹龙,翩若飞鸿。这都是我们中国东晋时期对书法地位非常高的评价。把自然生态里高贵的神物拿来比拟。到后面唐代草书家,从夏天的云霓中间得到启示,在舞剑中间得到肢体和剑术动态交融的启示。特别是颜真卿在悲壮的历史事件中,在人生惨烈的这种变故中得到启示,写出《祭侄文稿》这样充满悲愤的天下第二行书。这些都是非常契合我们中国人心理结构的佳作。陈健老师今天拿来做书法线条的情感表达,从而促成章法的顺理成章,很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还有关于题写自己的感受,说话因空白而控制长短,甚至不惜加一些"废话"补白,制造形式美。有点秘笈传授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总之,陈健老师今天归纳的具体技法,对我们特别有帮助。我们今天用了两个小时认真地耐心听讲,感到教室里依然充满陈健老师周身散发出来的意气和才气,让我们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陈健书法作品</p> <h3>为万石岩太平寺做的草书《心经》四条屏</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书画高研班學員刘六光:</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门带着镣铐起舞的艺术!如何在笔走龙蛇纵横捭阖跌宕起伏的笔势中谋篇布局,讲究笔法、章法、墨法,乃须将其视若哲学中的哲学,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其“运筹帷幄”的能力,又要有笔墨功夫!因为书写一般是一气呵成!不可在书写过程中妄加调整,应是成竹在胸,即章法谋篇在先,笔势由内容而定、墨韵蕴涵其间而协同完成!这确非一日之功!</p><p class="ql-block"> 陈健老师的书法课,开篇就把同学们的关注度,从云里雾里点化而出!笔法的轻重缓急,结构的欹正疏密,墨韵浓淡枯涩,诸多构成章法的形成因素,最终都要根据书写的内容有所选择和综合地艺术再现!所以在临帖方面要以古为徒,参拜名师,取法夫上得其中!他分析了大部分名家创作特点和风格!也介绍了自己的创作体验,使一贯对草书存有偏见的我也跃跃欲试!揣摩着先把行书篇章写熟,并让其中若干特色字眼爆出亮点,加以结构上的调整,达到整体协调效果,再一气呵成!讲究笔法和墨韵的渲染!同时要多多进行文学创作和绘画学习,诗书画相辅相成,书画本同源,不断提高内在修养!字如其人!在落款上也要学会增添“废话”,完善章法!这是今天学习所得!让我对草书开始刮目相看,也希望在老师引领下,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都令人刮目相看!再次对学校领导、老师,社团领导、班委们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书画高研班學員蔡有华:</p><p class="ql-block"> 听了著名书画艺术家陈健关于《章法在书写中的意义》的讲座后,我有两个感悟:一是,学习书法创作不能只停留在字内功上,字外功也同等重要。为书法爱好者今后学习书法创作开辟了一条阅读“古人”字外功的新渠道。陈老师为我们推荐了阅读目录,对古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二是,陈老师提出的创作一幅作品,要谋篇布局在先,书写作品在后。告诉我们布局要体现潇洒、流畅的特点,要注意行气的连贯,承上启下,相掩相映,断续离合,虚实相生。让我很受启发,它将改变我以前在创作中没做到心中有法就书写的行为。感谢学校!谢谢陈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书画高研班學員陈丽卿:</p><p class="ql-block"> 章法是一幅书法作品分行布白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和规律。陈健老师侧重讲草书的章法,草书是各书体中保留文字最低限度的可识性,具有音乐节奏感,舞蹈动态感,绘画虚实感。通过陈健老师的授课,明白了,字的布白变化的重要性,懂得了,书法艺术的本真,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东方哲学,在制造矛盾,和处理矛盾中做到,写字人干的事与照相机干的事的区别,做到师承古意,“取法乎上”,提高审美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之所发 蕴之为道德</p><p class="ql-block"> ——听陈健老师一席之言所感</p><p class="ql-block"> 之前习书法,皆在字体结构上徘徊,逐字斟酌;或取一帖名家书法臻品,细细临摹,然后洋洋自得。至于以“诗外之功”谋篇布局,心之所发以得正气、雅趣、清趣、书香趣,则少思量之、亦无所得。今日听陈健先生“章法在书写中的意义”,如醍醐灌顶,感受颇深。</p><p class="ql-block"> 首先,陈健先生在解读“章法无形”时,有三言令人回味:一是书法如诗,在诗样的境界中谋篇布局,创造美妙意境;二是书法如“戴着手铐的舞蹈”,审美能力是解手铐之源;三是书法即“哲学中的哲学”,凝练出的字犹如“金蛇入草”,有生命、能呼吸的才叫“书法”。听罢三言,再见陈建先生那融入自己情性与审美追求、出神入化、意趣不俗、清劲流畅的行草书风,便更明白,书法作为一门抒情达性、自以为姿的艺术,须有“品高学富”的素质、坚实书法基本功夫,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先生那独领新异、洋溢着生命力的“动”的点线,不就是他心中激情的轨迹吗?&nbsp;</p><p class="ql-block"> 其次,陈健先生借五种章法分式的解读,寄托了自己的书法理想:持之以恒临池笔耕、研习书艺深厚功底、章法开合有度灵活多变,甲、篆、隶、行、草争相斗艳,运笔潇洒心手合一。其中,永远怀揣敬畏之心向前人古人学习,继承历代碑帖精华,不厌其烦寻求“大道至简”之艺术精髓,此思想境界岂不为我们每位学员的学习楷模?古人论书:“夫人灵于成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可见书如其人,人正方能书正,书正方能行远。</p><p class="ql-block"> 书至此,复见上午抓拍陈健先生赠老年大学的精妙作品,不禁又被那磅礴气势、超凡运笔所震撼。这种遗韵未尽的审美感受,定是我班学员共同拥有的吧!</p><p class="ql-block"> 书画高级研修班学员 陈世明</p><p class="ql-block"> 2022.05.1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书画高研班學員郑庆君:</p><p class="ql-block"> 有幸聆听陈健老师《章法在书写中的意义》讲座。晚间复习体会深刻的几个词是:言其心声.达其性情.酣畅淋漓;不齐之齐.一泻千里.乱石铺街。感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期书画高研班學員刘中陵:</span></p><p class="ql-block"> 听陈老师讲授书法章法心得:书法中要有音乐的节奏感,舞蹈的动态感,绘画的虚实感。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音乐当中有1234567等音符,书画中有线条刚柔、曲折、轻重、顿挫。但都加上“没有”,没有音符,没有墨色,即音乐中的0休止符,书和画中的飞白、布白。有了“没有”的作品堪称佳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期书画高研班學員陈小苇:</span></p><p class="ql-block"> 周旻校长整篇文章通古博今,内容那么丰富和严谨,看了很震奋人心,是我们老年大学一份宝贵的财富!从中我不仅感到陈健老师洋溢出来的意气和才气,满文也散发出周旻校长大文豪、大理论家的艺术气质和境界,有这样老师教我们学习,是何等的荣幸和珍贵,我也明白这一两年我在画画道路相对进步比较快,因为有这样的老师的指路和引导。感谢学校!谢谢周副校长!文章学习了,收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课件PPT由市老年大学第二课堂发展部马建强制作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