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班长(11)窝窝头

燕山老兵

<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5日凌晨,四川的新兵到达沧州火车站东边营房,部队首长考虑到四川兵的生活习惯,连续吃了三顿大米饭,而且还吃了一顿小站米饭,把新兵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因为,在家时虽然经常吃大米饭,但吃饭时老是左顾右盼,看看今天做了多少米饭,再看看父母、兄弟姐妹们吃了多少,还要看看蒸笼里还剩下多少,盘算自己能不能盛米饭,盛多少米饭合适。所以,在家时能吃六七分饱就不错了,能吃八分饱就是幸福生活了。从来没有象部队这样毫无顾忌的随便享用。尤其是吃小站米饭时,一进入食堂就有一股清香味扑面而来,雪白油亮的大米饭吃到嘴里既粘软又有嚼劲,回味无穷,食欲大开。开心地对老班长:“部队生活好安逸哦!”</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你以为顿顿都吃大米饭呀?那是痴人说梦。现在国家还很贫穷,我们的供应标准是一类区一类灶。伙食费每人每天0.45元,其中粮代金0.23元、菜柴金0.22元;粮食每人每天1.5斤,粗、细粮比例是:大米30%、白面40%、粗粮(小米、玉米面、杂小豆)30%;副食(黄豆)每人每天2钱。新兵连是临时成立的伙食单位,没有伙食结余,除每人每天补助1.6两小站米外,其余都得按标准购买。因此,每天一顿面食、一顿粗粮,一周四顿大米饭、三顿二米饭或二面发糕,今天吃超岀的部分以后要补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听了老班长的解释,四川兵情绪一落千丈。尤其是当大家听说今天中午就要吃馒头时,一个个嘟嘟囔囔,数落面粉的不是,就连训练都没有了精神头。因为,家乡一年至少收两季,收割晩稻后才能种植小麦,最迟到冬至那天还可以播种,故有“冬至麦”之说。到来年春天又有“麦子不吃立夏水”、“立夏小满正插秧”的农谚。季节环环相扣,所以小麦生产期短,而且是当年收当年吃,面粉发粘,不好消化,故此把面粉当作粗粮。</p><p class="ql-block"> 大家没精打彩地来到食堂,当看到炊事班抬着一个大簸箕,里面装满又白又胖的大馒头,有的还裂开了花,把我们都看傻了,万万没有想到炊事班的战友们能把面粉做得这么好,而且口感比老家当年的新麦子加工的面粉好多了。时间一长才体会到北方的面粉与南方的新麦面有天壤之别。不管是做馒头、花卷、包子、面条都很受欢迎。但军供粮店供给的大米都是三号米和早籼米,只有过年过节才限量供应粳米;特别是三号米,目视就是干虾虾的,口感发柴,咀嚼时满口钻,与家乡的新大米饭差太多太多了。到此时才明白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面粉,南方人喜欢吃大米饭的真实原因。</p> <p class="ql-block">  每周日晚上,新兵连副连长组织召开由给养员、炊事班班长、一个排一位副班长组成的经济民主小组会。他们结合伙食标准、上周食谱反馈意见、经费和粮食超节、时令蔬菜上市等情况,制订下一周食谱。但是,主食受供应标准的限制,只能在一天一顿面粉、一顿粗粮,一周四顿大米饭、三顿二米饭或二面发糕的基础上,本着周周不重样的原则,在大米饭、二米饭、大米小米杂小豆,馒头、花卷、肉(糖)包子、面条,二面发糕、窝窝头、蒸小米、小米杂豆等几种做法来回变化,制定岀周一到周日的食谱交给炊事班执行。</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一天两顿粗粮,就是对每一位新兵的考验。尤其是陈小米和陈玉米面,给人的视觉就是灰不溜秋的那种,没有象今天市场上是金黄色、水灵灵的,不管怎么做都不被新兵所接受。特别是窝窝头,它是用开水把玉米面烫半熟,反复进行搓揉使其发粘。然后用手抓一块放手里来回揉使其成锥形,用拇指在中间做一个小窝窝,再放笼屉里蒸熟,老兵叫它窝窝头,四川兵叫它“黄金塔”。蒸熟的窝窝头硬邦邦的,咬一口满口钻,一个人吃一个都吃不完。就这样好吃的吃个饱,不好吃的吃一点点,也就十天左右胃子就提意见了,老感觉不消化,肚子胀气、烧心、吐酸水等难受极了。</p><p class="ql-block"> 3月7日,上海的新兵也来到营房,他们的到来标志着年度应征新兵全部到齐。四个新兵连在一个大食堂就餐,连与连之间又没有围挡,各连吃什么饭一目了然。由于各个连队食谱不一,三个四川新兵连一起就餐时就有穿插盛饭现象,但人数少没有引起领导重视。有一天后到的新兵连吃窝窝头,先到的新兵连有的吃米饭,有的是馒头,他们不约而同地一拥而上,把其他连队的米饭抢的一干二净,没有盛到米饭的人又向旁边连队的馒头发起冲锋,从而引发两个地区的新兵发生肢体接触。这时候不管你是班长、排长,还是连长说话都不管用了,场面非常的混乱,又十分尴尬。</p> <p class="ql-block">  为此,新兵营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组织大家在大食堂集体上大课,请留守营房的副政委、抗美援朝二级战斗英雄黄宗德作光荣传统教育。他:“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炖牛皮腰带充饥和冻死饿死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1936年1月,我们团诞生在鄂豫边的红军游击队。我们团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村独立开创的竹沟革命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十四块根据地之一。新四军成立之初,我们团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是新四军早期成立的十个团队之一。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们团在敌占区抗击日寇,每天转战在崇山峻岭之中,有时只能啃红薯充饥仍坚持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担任五连二排长时,我们团在上甘岭侧翼接防陆军第27军阵地,在坚守注字洞398.1高地时,由于敌人狂轰滥炸,后方补给困难,全连断炊,连长拿岀师首长特意补充给一线坑道连队的一个苹果,要求大家一人咬一小口解渴。一个苹果转了一个连队还剩下半个苹果,这是什么精神?今天,我们为了一碗米饭就不讲团结友爱,就我行我素太不应该了。我们是红军团,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结一心的光荣传统。希望大家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继承和发杨部队的光荣传统,为圆满完成团党委交给我们训练任务而努力奋斗。” </p><p class="ql-block"> 而后,各班组织讨论,要求人人发言表态。最后,老班长:“大家要加强学习,引以为戒,端正服役态度,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处理好个人生活习惯与部队供应标准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籍贯、不同县市战友之间的关系。树立五湖四海和部队是个大家庭的理念,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克服困难。”</p><p class="ql-block"> 中午,各连吃窝窝头,喝青菜玉米糊糊,那时候叫“忆苦思甜”饭,对大家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从此,老班长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无声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新战友,引导大家走好每一步。 </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 诚谢</p><p class="ql-block"> 待 续</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刘元吉,网名燕山老兵,四川省彭山县人,1969年2月入伍,军旅生涯25年,曾荣立三等功三次,转业到石家庄市,现已退休。在含饴弄孙之余,喜好自驾游、照相,偶尔弄点小文,以娱自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