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纪实文学《农垦春秋》

文笔丹青

<h5>文章华</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纪实文学《农垦春秋》于2022年春节前夕,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了。</p><p class="ql-block"> 国家图书馆自然收藏;国家农业农村部农垦局、湖南省农垦处重视此书出版,并于第一时间拿到了书。</p><p class="ql-block"> 湖南农业大学说:农业方面的书籍应有尽有,可写农垦方面的书籍,这是第一本。</p><p class="ql-block"> 许多已阅读《农垦春秋》读者纷纷写出了书评与感受,我深表感谢。</p><p class="ql-block"> 晚年有机会把农垦文化遗产写入史册,自我感觉——值!此生最大的骄傲。</p> <h1><p><b>一 出版社对《农垦春秋》的肯定:</b></p><p class="ql-block"> 《农垦春秋》首先经出版社资深专家组严格审读把关,合格后签署版权合同并正式进入编辑出版印刷。专家组以“三个一”对书稿给予高度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b>一部有 可圈可点 之处的农场志;</b></p><p><b>一本有 可歌可泣 内容的农业发展史;</b></p><p><b>一幅有 可钦可敬 英雄的光荣榜。</b></p><p class="ql-block"><br></p><p><b>二 简谈全书内容:</b></p><p class="ql-block"> 《农垦春秋》全书320千字,用散文与诗词等纪实文体形式,讲述湖南农垦50年历史故事。本书虽以写益阳市国营农场全程历史为主体,但它是整个湖南农垦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书共分六章:</p><p class="ql-block"><br></p><p><b>第一章 垦前追溯</b></p><p><b>第二章 峥嵘岁月</b></p><p><b>第三章 长堤豪雄</b></p><p><b>第四章 光耀汗青</b></p><p><b>第五章 曲终奏雅</b></p><p><b>第六章 题诗歌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垦春秋》从1949年垦前剿匪写到2000年农场改制建立新区,按半个世纪历史发展顺序,基本涉及各行各业。</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垦前追溯,写人民解放军进入洞庭湖清剿湖匪,是农垦历史文献的首次披露。</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峥嵘岁月,写1950 年建场筹备早期,省农林厅派遣的农垦先行者,与破坏农垦事业的国民党特务、地方汉留帮派进行殊死搏斗,之场景与细节是首次披露。</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长堤豪雄,没有长堤 就没有洞庭粮仓。抗洪抢险与修筑长堤是湖区最艰难,体力劳动负荷最重的事,50年农垦50年修大堤。老农垦尤其提起1954年修堤就心有余悸,铸就成型农垦精神最高峰就在1954年。</p><p class="ql-block"> 第四章 第五章从1955年底围垦王家湖写到2000年湖南</p><p class="ql-block">农垦改制。本章农垦英雄众多,鲜为人知农垦故事多,农垦辉煌,农垦为何因困难而改制的原因作了较为全面的交代。</p><p class="ql-block"> 第六章 题诗歌魂(略) </p><p class="ql-block"> 总之,比较之前所有书写农垦历史的书籍,是讲述农垦故事最多,涉及农垦人物最多的一本书,是篇幅最大的农垦英雄光荣榜。本书能让你对农垦历史有更深入、更新的了解与认识。</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农垦春秋》是我区当前撰修史志,研究农垦文化,筹建农垦公园、农垦博物馆比较权威,全面的参考资料,是难得的湖区党史辅助教材。</p><p class="ql-block"><br></p><p><b>三 谈农垦文化研究:</b></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大通湖历史文化唯有农垦文化是重点。</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留下的痕迹。随着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人类已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并将最终完全告别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农垦春秋》真实记录了,农垦人最后超极限苦力的过程与程度。相信,今后没有这类题材可写了。</p><p class="ql-block"> 农垦一代、二代都是超极限体力劳动的亲历者、见证人。有机会大书特书农垦是人生之幸运。</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对于研究农垦历史与文化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农垦是破坏生态,农垦是因为体制落后而必须改制,不能大书特书。</p><p class="ql-block"> 《农垦春秋》以详尽的历史事实,有力的证据让对农垦持不同意见者改变看法,心服口服。</p><p class="ql-block"> 农场体制先进,农垦历史辉煌,农垦精神永不倒。</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拓垦囤粮化解了延安的粮食危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延安思路,全国各省相继拓荒垦殖,创办生产建设兵团与国营农场,才大大减少了中国人饿肚皮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刚解放创办农场就6个字:<b>不拓荒,就饥荒!</b></p><p class="ql-block"> 国家对湖南农垦改制,即“农场改农村,职工改农民”持批评与惋惜态度。至今没有改制而重在改革的大多数省份国营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逐步正朝打造成中国“农业航母”方向迈进。 </p><p class="ql-block"> 国营农场体制正是实现国家农业高科技集团化、机械化的最好体制,是国家粮食战略基地最牢固的保护体制,是实现农民集体致富、老有退休保障的最好体制。</p><p class="ql-block"> 所以农垦文化研究与农垦博物馆建造,是大通湖区最有研究价值,能造福子孙的最大文化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b>四 谈农垦精神</b></p><p class="ql-block"> 王震将军把南泥湾精神、农垦精神高度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p><p> 农垦文化有别于一般传统的农耕文化,由于国营农场职工系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基因大组合,尤其1958年大批高级文化人(右派)的到来,1968-1978年知青运动,文化优质基因高度提升,逐渐融合提升成为新型的农垦文化。最为宝贵的是,在拓垦蛮荒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农垦人熔炼铸就了无穷能量的农垦精神,这是农耕文化所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农垦人在生活物资极其贫乏的年代,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湖泊洲滩,围湖造田、开荒垦殖谈何易?</p><p class="ql-block"> 体力劳动远超人力极限,流血流汗甚至牺牲。总之,农垦人所付出难以想象的万苦千辛,在中国农业历史上空前绝后。</p><p class="ql-block"> 湖南农垦人,在王震将军“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农垦精神鼓励下,更以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垦的顽强毅力,刷新提升、铸就出了内蕴不一样的湖南农垦精神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北方有漫长的农闲时间,而南方湖区春耕春插→双抢、抗洪抢险→秋收秋播→冬修大堤,一年四季都是农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文字给湖南农垦精神特征定义呢?</p><p class="ql-block"> 湖南农垦人一年四季都在忙,夜以继日在奋斗,纵观湖南农垦历史,我以“披星戴月、披肝沥胆、披荆斩棘”来概括湖南农垦精神特征最为合适,最为形象、精准、简单好记。古往今来,人只要有“三披精神”,还怕什么事业办不成功呢?</p><p class="ql-block"><br></p></h1><h1><b>五 结论:</b></h1><p class="ql-block"> 农垦体制先进;农垦历史是社会主义农业建设辉煌史,是中国共产党为确保新中国饭碗牢不可破的艰苦奋斗史。</p><p class="ql-block"> 为了共和国粮仓,全体湖南农垦人,披星戴月、披肝沥胆、披荆斩棘半个世纪,用血汗与生命撰写了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钦可佩的《农垦春秋》。</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能量强大,永钊后人。</p>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处农垦服务管理站领导与作者在大通湖合影 大通湖一中初中二、三班同学聚会时,以自己亲身体会聊《农垦春秋》 <p class="ql-block">  《中国农垦》总编成德波2021年上半来大通湖调研。对《农垦春秋》寄予厚望,盼早日出版。</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正月十四在长沙,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处农垦管理技术服务站邀请作者介绍《农垦春秋》的创作,湖南省委宣传部讲师团专家教授彭宏杰,86岁高龄原湖南省农垦局局长马恩惠,及现任领导先后发言,高度赞扬作者的创作精神并寄予厚望。</p> 作者与《中国农垦》总编、省农垦局副局长、及区党群部负责同志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