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300多年的两个朝代,皇帝被掳困境相似,但因一人而结局不同!

滴水映海

<p class="ql-block">  悠悠历史长河,延绵不绝前行。虽说事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但有些事有些人兜兜转转,出现很多相似的境遇。比如北宋的“靖康之耻”和明朝的“土木堡之变”。这两个历史事件,相隔两个朝代,相差300多年,都败给了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两朝当朝皇帝被掳走,都是当下京城空虚、人心惶惶,都是要迁都逃跑的言论甚嚣尘上……但北宋朝因此而亡,而明朝却又延续了近200年。</p><p class="ql-block"> 什么原因呢?</p> <p class="ql-block">  首先,从两朝的历史环境看。北宋发生“靖康之难”前,虽然表面上歌舞升平,形势一片大好,而实际上北宋内部统治千疮百孔、腐朽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就是以此为背景的一部小说。明朝“土木堡之变”以前,虽然明朝统治不及朱棣在位时期的繁荣,但是由于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俩都是勤勤恳恳的好皇帝,有着“仁宣之治”的好景象,到朱祁镇即位时依然政治清明、国富民强,据史书记载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p> <p class="ql-block">  其次,从两位当朝皇帝本身看。北宋的宋徽宗荒淫无度,除了对女人和艺术感兴趣以外,其他的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负担。他早早退休当了太上皇,把烦人的国事交给儿子宋钦宗。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宋钦宗在治理国家上也是马马虎虎,治国能力和水平与他爹一脉相承。据记载,金人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朝臣等三千余人,都城被洗劫一空。被掳走的后宫嫔妃及公主们被金人各种侮辱欺负,其中很多女子不堪侮辱而自杀。但徽钦二宗不仅接受了金人带有嘲讽侮辱意味的册封,竟然还在金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丢人之至!明朝明英宗朱祁镇,从小勤学上进,登基后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虽说错信了掌权太监王振,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他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被俘气节依旧,深深折服了瓦剌敌人,甚至连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在数次与他交往中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两人竟然成了跨越国家种族矛盾的好朋友。在朱祁镇被送回大明的时候,伯颜帖木儿更是山一程、水一程地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临近大明边疆才依依不舍地分开。</p> <p class="ql-block">  再次,从当时两朝重臣的影响看。宋朝“靖康之耻”前,宋朝的政治统治已经昏暗无比,朝中任用了很多奸佞之臣,如宰相蔡京、宦官童贯等,他们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管天下黎民百姓死活。奸佞之臣把持朝政,忠臣贤言难以采纳,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明朝“土木堡之变”前,虽然也有宦官王振捣乱,但大局势是好的。“仁宣之治”为朱祁镇留下了很强阵容的辅助能臣,内有于谦、李贤等文臣,外有张辅和陈友等名将。即使在“土木堡之变”京城精锐被掏空的情况下,大明在于谦一个文臣的带领下依旧发动了顽强的北京保卫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原因是:明朝有于谦!明朝最终没有沦为和北宋一样的灭亡下场,就是因为明朝有于谦,他的一声怒吼变了明朝被灭命运:“建议迁都之人,该杀!”</p><p class="ql-block"> 于谦曾写“殉国忘身,舍身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是他对自己一生行为举止的承诺,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舍身忘死……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而于谦正是这样的英雄。作为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明朝,他永远名留清史、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英雄,我们要牢记于谦的英雄气概,警醒后人、警醒自己,在遇到困难和困境的关键时刻,坚守本心、尽好本分,做好我们每一个人应做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