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创意问答】,说说酒这玩意儿,由王充《论衡》想到的

雨燕江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日闲坐,找来王充的《论衡》来读,对书中所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颇有同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忽然想起流传民间的关于喝酒的顺口溜,于是就想唠叨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酒,朋友相聚要喝,逢年过节要喝,家人团圆要喝,升学就业要喝,提拔升迁要喝,红白喜事要喝,公务应酬要喝。就算是实在没什么事了,在家里也要小酌几杯。有句话叫“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在中国人看来,酒是个联络感情,增进互信的好工具,所谓“无酒不成席”,不论男女老少,还是工农学商;不论达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都对这杯中之物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但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对酒这东西又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情。中国人发明了一个词,美其名曰:“酒文化”。酒的文化当然是很深厚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就被传为千古佳话。但在现在,就我的观察,所谓“酒文化”的“文化”云云,无非是为斗酒、酗酒找的借口罢了。许多人热衷于评论什么“酒量即胆量,酒瓶即水平,酒风即作风,酒德即品德。”这样把喝酒硬往道德、作风上扯,能算什么“文化”?</p><p class="ql-block">类似这样关于喝酒的顺口溜还有很多。近年来,“三公”支出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而在公务接待中,酒的开销占了相当的比例。高档白酒市场的持续火爆即为明证。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顺口溜是老百姓抒情言志、褒贬时风、议论时政、抨击时弊、表达爱憎的常用方式,鲜活直白,悦耳上口,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是他们表达心声、宣泄情感的有力武器。对于当前喝酒的陋习特别是公务饮酒的失控当然也是毫不留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且看这一段:“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足饭停,不行也行;你醉我醉,不对也对。”在少数人眼中,喝酒吃饭已经成为公关的重要手段,只要端起酒杯,自然一切好话,什么政策规定,法律准绳,都可以放在一边。</p><p class="ql-block">再看这段:“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喝得手软脚也软,喝得记忆大减退;喝得群众翻白眼,喝得单位缺经费;喝得老婆流眼泪,晚上睡觉背靠背,一状告到纪委会,书记听了手一挥:能喝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p><p class="ql-block">从这些喝酒顺口溜的内容来看,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理解。酒是双刃剑,适当喝点好处多,喝多了就容易有反作用。因此我觉得咱们还是适可而止为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戏谑之中,表达的却是深切的厌恶和愤恨。为官者岂能不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