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古老的湘江村,是虾子辖区一个边陲小村落,坐落于湘江河畔,群山环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更有诗画般的袅袅青烟,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达,村中人少与外界接触,到算得上是东乡通邻组的世外桃源。(这里的湘江村涵盖了湘江、邻江、泥塘河、猪草坪、枫香庄、团结、三塘、柏杨坝、三赶塘、马家岩、瓦水等地,最辉煌时期人口上万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明朝时期张献忠追苗赶汉,大批的江西、湖北等地的移民、流民沿江而上至黔北,利用走马圈地,择地而居,有湘江河这一天然屏障,本可借水生活,他们赖以狩渔、农耕为主,一代代繁衍下来,形成了近代质朴的湘江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由于历史的沉淀,村民的磨合交融,成就了近代湘江村的爱国情怀,乡邻情愫,(前面简单收录了我心中质朴的湘江村人,这里不再列举),新中国建国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他们集体耕种,向国家上交公粮,他们知道有国才有家,前辈们他们思量着湘江村的生计,憧憬着湘江村的未来,他们知道教育才能改变命运,教育才能富村强民,于是他们引荐一德高望重的韩姓教师开启了解放后湘江教育的先河,那时根本没有学校,人口多,读书的都拥挤到张帮文、陈付强家堂屋,几张简陋的桌凳、教书先生的戒尺、帆布书包、立庄、打水仗、打雄雄鸡.....估计这是大多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最美好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后来,村民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举全村之力休起了湘江小学,那里古老的教室是村民用双手抬石头一块块的堆砌出来的,那里凝聚了湘江人的智慧。在这一时代,村里有见识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学识传道授业,推动了湘江村教育的发展,这时候涌现了很多半农半教的老师,他们以黄安华、赵碧琴、黄安文、黄芝远、胡应方、黄芝发、唐寿昌等教师为代表,他们除了教育还不忘耕作,正是湘江人爱国爱家爱教育的伟大情怀,我记得那时候大多数人直到读书了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家长都是把孩子带到学校让赵碧琴老师取的。怀着对老师的敬仰,今天的湘江村人更觉得教育的意义之伟大,现在湘江村人在教育岗位上的人达50余人,在行政部门工作的达100余人,在企业集团工作达30余人,创办企业的也实在不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了教育的推进,湘江村人的见识逐渐丰富起来,湘江村的教育在虾子镇的教育中也算得上是前列,每次参加竞赛都有获奖的优秀学子,他们有的考入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有的初中、高中毕业后就深入大城市学习先进技术,创业改变家乡,带动就业几百人,有的在农业、电力、医疗、电信、媒体等行业里颇有建树,用行动诠释湘江人的智慧,今天更有考入北京大学的胡氏同学,新时代湘江人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了教育的推进,湘江村的理想更加丰富,他们美好未来的憧憬更强烈,他们质朴、他们勇敢,修通虾公路、修南光水利工程等项目让我们感受到湘江人的伟大(通虾公路及南光水利工程前面简单收录在我心中质朴的湘江村人,那种艰辛这里不再列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什么要修湘江至河边机房的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到红岩打米,一天一回一等候,只为那一旦米;到河边挑水吃,一早上两个来回,就只为两挑水,到大秧门担煤,一天两只肩膀三挑煤。扁担压在老前辈们肩上,压出了沧桑,压出了伤痕累累。只为改变现状,他们不想让这样的就岁月一代代循环。河边机房是人畜饮水工程,是前辈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没有一张图纸,没有一台设备,全凭老前辈的构思完成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可以想象是何等的艰辛,黄大能、黄芝国等前辈扛起了责任和担当,技术上黄大能懂得点测量和计算,操作上黄芝国购买设备学习组合、拆装、使用等操作,村民自发组织出工出力,历时一年半的时间才修成这河边机房,挖、担、台、堆、砌是常规操作,设备只能拉到南坪,把设备拆开了几个几个的一组抬一天才到河边组装,扁担擦破肩上的皮、石头扎在脚上的伤都是常态。机房修好了,管子接上了,沟渠连通了,不仅解决 了湘江村的人畜饮水问题,还解决了湘江村的灌溉问题,这是湘江人勤劳、勇敢、智慧和改变命运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修河边机房公路的难度有多大</p><p class="ql-block"> 这条崖路不长却奇险,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深谷下接河道,确切的说是危险万分,挖路,砌堡坎,他们在悬崖边上来回攀岩,饿了包子馒头充饥,只有傍晚回家才能吃上一碗热饭。热心组织者之一的黄安永同志长期到现场指挥作业,坚守岗位二十多天不下战线,还亲自挖路抬石头,在一次操作中正和张小江通话,突然一块碎石飞来扎在他额头上出现了流血创伤,当时距离挖机仅五六米,可谓危险至极,当时一起的人惊呆了,都劝黄安永马上到医院处理伤口,由于抢赶进度,他早已忘记了肌肉的疼痛,而是到张天超家用白酒简单冲洗包扎了一下又回到工地,在他看来流血事小,耽搁修路事大,这是何等的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听说修路这件大事,整天喜得睡不着觉,早早大家都还没起床他就扛着锄头赶往现场,看着他挥汗如土,干起活来比我们年轻人还健朗,这简直就是我们湘江村的“愚公精神”,5月14日,天上下着中雨,老人还和大家一起在现场挖路,一起的人都感动得无言唯泪,都劝老人回家休息,他说:“我绝对不会走,我要和大家一起赶完这段进度,我要让现在的年青崽崽们都知道我80多岁都不比他们差......”正如组织者黄安永说:盛世喜修理想路,大道乐走幸福人。</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时常在想,我们在外的也许就是出点钱让大家把这条路修好,一千八百,三十五十,这只是我们爱心的一种表达,但和这些修路人比起来,我们还需要提高,他们是用他们的精神、用他们的双手在诠释生命的意义,是奋斗在一线建设我们的家乡。我总会感叹修路人的艰辛,何止百十倍,我的观点不知是否会引起湘江青年们的共鸣,如果修路人在场,我们一定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组织:黄安静、张天友、黄安文、黄安永、黄芝伟、 黄安祥 </p><p class="ql-block"> 成员:张华、黄小永、张天江、张天波、张天军、张国友、张天超</p><p class="ql-block"> 义务参加修路劳工(坎路、砌堡坎的人员):组织者:黄安永、张天友、黄安文、黄安静、黄芝伟。</p><p class="ql-block"> 成员:张天超、黄安俊、黄安雍、张国华、黄安生、黄安友、黄芝千、黄安学、黄芝国、黄安成、王春碧、蒙永秀、殷万碧、黄芝厚、赵必维、何之蝉、胡玉会、黄显群等(若有统计不实之处后期补上)</p><p class="ql-block"> 河边机房是我们湘江村老一辈用心血建成的,它解决了我们湘江村的灌溉问题,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它反映的是湘江人勤劳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做公益就是做良心,就是帮自己帮家乡。在这里,感谢湘江河对面的全体村民和在外的有识之士,是湘江河这一河流孕育了隔河二岸的情怀,他们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河边范氏家族、坪上赵氏家族、冉氏家族等亲邻好友纷纷加入公益活动,共计出资万余元(出资名单金额后期公布),他们不仅出资更出力,亲自到现场查看修路进展,主动关心分享修路经验,遇到问题帮忙一起在解决,愿想早日修成河边公路。</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湘江村河边机房公路领导小组再次倡议大家(湘江村全体村民、在外工作人员、在外务工人员、企业家、学者、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的爱心凝聚湘江人的力量,继承湘江老前辈的光荣传统, 修筑一条充满爱心的“河边大道”,公益修路,积善为民,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我们还是要不忘乡土,不管哪里有大凡小事,还是要站拢,钱多钱少是小事儿,凑个热闹。</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文稿内容未能一一佐证,略显粗糙,若统计上有不到之处,敬请读者见谅,后期逐步整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