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名讳张存功(农历1926.11.16~2002.04.15)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他的一生做到了助人为乐,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父亲排行老三,读了几年小学,本村同皊人中也算个文化人,后来参加工作,当了工人。母亲为了让我和弟弟过上好日子,夜以继日的纺线织布卖钱,操劳过度,累的吐血,得了心脏病。一九六0年春节,父亲探亲回家,耽心母亲的病情,为照顾好我兄弟俩,就辞掉了众人羡慕的工作,自动离职,扛起家庭重担。</p> <p class="ql-block">(一)开小片荒地</p><p class="ql-block">父亲从工厂回家不久,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进入恢复期。58年我村东面筑了一条引黄沟,后来也没有引来黄河水报废了。父亲除按时到生产队上下工挣工分外,趁午饭前后去堤角下开小片荒,种上庄稼,为打理这些土地,他基本上没有按时吃过午饭。尤其是三伏盛夏,烈日炎炎,从未间断,渴了就自带一瓦罐井水。天道酬勤,小片荒地产的粮食补充了全家的口粮,我母亲也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后来这些小片荒地被当成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收归生产队。</p><p class="ql-block">(二)我穿上了新衣服</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后期,高中上学期改在春季,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上新衣服上学,父亲很着急,他扛着六捆高粱秫秸杆近百斤到距家五里的火店集赶会,卖了五块多钱,在商店买了当时最好的蓝色斜纹华哒尼布,这是我穿上的第一条由裁缝店做的"洋布"裤子,看到我高兴的样子,脸上布满了久违的笑容。</p><p class="ql-block">(三)徐州旅游</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父亲到了七十三岁,因我大伯父二伯父不到七十三岁就逝世了,农村又有七十三八十四,闫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父亲整天闷闷不乐,我心里很着急,为了让他开心,我去永城水泥厂找到当人事科长的本家叔叔张存义,让他儿子亚鹏开车去徐州旅游一天。我陪父亲登上了云龙山,坐船游览了云龙湖,参观了徐州市容,中午又在酒店吃上一顿美味佳肴。父亲在解放初期曾推着“红车子”(木制独轮车)去徐州贩卖东西,已相距四十多年,看到徐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干净的街道两旁高楼林立,繁华的商场电梯滚动,商品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他说:这一趟逛徐州我能多活好几年。父亲的心情好了,当儿子的也高兴。</p> <p class="ql-block">生老病死人生规律,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一个农民最朴实无华勤劳善良的道德品质却永远留给子孙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