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桃花镇 第二篇,家乡的传说

丁捩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言</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桃花镇有很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桃花镇从远古时期沉睡在水底,到古代的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桃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到造桥梁数座,道路四通八达的城镇。</p><p class="ql-block"> 从经常受涝,到旱涝保收。从耕种水田沙地的农民,到城中村居民。从贫穷落后的小镇,到中国镇域百强的大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其中发生了很多故事,有些事官方都很少有记录,互联网也很难搜到。但它在民间广为流传,当然,我也不能确定这些事情的真假,我只能用传说的方式来叙述。为了让这些故事留给我们桃花的后人,特写了此美篇文章,供桃花后人茶前饭后的闲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远古时期的桃花镇</span></p> <p class="ql-block"> 传说远古时期,桃花镇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数万年后,镇西面形成了一条江,叫赣江,赣江的发源地是赣州,赣江江水日夜奔腾途经桃花镇。</p><p class="ql-block"> 镇的东部形成了一条河,叫抚河,它奔流经过桃花镇后与赣江汇合(江南名棲就在抚河与赣江的汇合处)。</p><p class="ql-block"> 赣江和抚河将上游的泥沙冲刷到下游,就形成了赣抚平原,桃花镇就在赣抚平原的末端。</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公元初期,桃花镇才开始形成轮廓,南宽北窄,好像是一片三角形地块。但能浮出水面,只有下半年几个月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许逊在南昌擒蛟龙曾到过桃花镇</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291年,东晋爆发八王之乱,许逊弃官东归,旌阳当地人纷纷为他送行,有的携带粮食相送千里,有的跟随他到达南昌逍遥山住所,愿意长住不返的人,在许逊家宅周边的空地结庐而居,追随者多改姓许。许逊所处的时代,江西恰值鄱阳湖形成期,古湖汉平原逐渐下沉,南昌处于洪水频繁的时期。许逊归来后,带领乡民四处治水。相传,南昌当时有一蛟龙,经常翻云覆雨,兴风作浪,扰害百姓。许逊最终制服蛟龙,把它锁在南昌铁柱万寿宫的八角井,由此平息了水患。(百度搜)</p> <p class="ql-block">  许逊,又名许真君,传说许真君在南昌擒蛟龙时曾在桃花镇住过,当时桃花镇有一道观,叫通天观,就在桃花镇的中部偏北(解放初期的桃花乡政府附近),现在桃花境内还有一条河叫龙河,龙河与桃花河、象湖、抚河联通。</p> <p class="ql-block"> 二零零八年,南昌市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许真君,特将龙河附近的一条公路,命运为真君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桃花镇清朝时归新建县管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传说其时隶属南昌府新建县,名桃花乡。</span></p><p class="ql-block"> 宋朝时从南昌县西北划出成立新建县。民国成立南昌市,归市下辖,解放后划入南昌市第五区。1955年改称潮王洲区,后合并观洲、十里、凤凰乡,由小乡改为大乡。1957年归入新成立的南昌郊区行政区所管辖,1958年改称桃花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乡,2000改称镇。(百度搜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花镇是旅游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传说桃花镇早在清朝时期,就是旅游观光胜地。桃花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一路上都有凉亭。</span></p>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各地旅客就会来到桃花镇观赏桃花,中午会到凉亭休息,桃花镇有些生意人,就会在凉亭旁边做点小生意,卖点糖果和点心,游客回家时还会买些用桃花枝扎的小花篮带回家,留着纪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端午节龙舟比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传说早在明、清时期,桃花镇每年端午节前都要举行龙舟比赛,一直坚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曾看过几场这种龙舟赛,那时候,巳经是桃花人民公社了,每个村都有一艘龙舟,并派出最年轻,最有力气的选手参加比赛,并挑选最有经验的舵手,为了大家统一划桨,每艘龙舟有一个击鼓的,也就是总指挥,挥动手势,什么时候开桨,什么时候加油,什么时候冲刺,指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也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  结束后全部裁判员一起进行评奖,奖励一些物质,一、二、三名还要颁发奖状奖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花镇家家有小船</span></p> <p class="ql-block">  桃花镇原来属于水乡, 传说从晋朝开始,到清末民初时期,桃花镇未修围堤,河流贯穿全境,每个村之间都有隔河,遇到洪水季节,村与村之间都隔着水,有的村民到地上种庄稼都要过渡。</p> <p class="ql-block">  桃花镇有一条母亲河,叫桃花河,桃花河将各村之间的隔河连接起来了,水系非常发达。</p> <p class="ql-block">  当时,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船,桃花人叫划子,等于今天的小轿车,几乎家家都有。大船,等于现在的公交车,有专人管理,民众付点费就可以坐。</p><p class="ql-block"> 农闲季节,桃花人会划着划子,将自己家的农付产品运到城里去卖,再到城里买些日用品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家洲丁家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约公元二百年前后,(汉朝末年)桃花镇形成了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西南方首先形成一片沙洲,当时叫太洲,也叫大洲,还有人叫老洲。</p><p class="ql-block"> 传说有一位姓丁的人士,为朝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朝廷将此沙洲作为封地封给了这位姓丁的功臣,后来有人称这块封地为丁家洲。</p> <p class="ql-block">  传说封地的东北处较低,边界很模糊,功臣就请人在此处修了一条堤,全长约一华里左右,东起圆常寺。后来这条长堤成了丁家洲东北方面的边界。再后来,功臣的后裔又将此堤加固了许多。此堤直到解放后,成立人民公社时,在这条堤上修建了一条水渠,灌溉两边的大片农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家洲的土地实行均分制</span></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丁家洲的土地自受封后,为了防止土地流失,鼓励后代多生男丁,制定了一整套分地规定。如三代单传的只能分一份洲地,生五个儿子可分五份洲地,生十个儿子就分十份洲地,不菅居住在什么地方,只要是他的后裔都有份。分到土地后,如果自己不在附近住,不方便耕种或儿子太多,土地有剩余的都可以转租,但转租有规定,可先转租给堂兄弟,堂兄弟不需要的,可转租给本房族的,最终只能转租给本姓的人,当时丁家洲的土地决不准外姓人耕种的。五年以后又重新分配,周而复始,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桃花镇解放了,该项规定才废除。</p> <p class="ql-block"> 据集坊丁氏族谱记载,桃花镇丁家洲丁氏是山东济阳丁公伋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毛诗·齐谱》云:齐侯“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成王之崩,职掌虎贲,又事康王,明为王官也。”孔安国“顾命”注云:“伋为天子虎贲氏”。可见西周初年,丁公伋为朝廷重臣,辅佐了周初几代王朝,功勋显赫。伋死后,谥号丁公,子孙即以“丁”为姓,开丁姓之宗。其后裔初发祥于营丘,嗣发展分散于济阳郡一带(今山东定陶县志),一直都是济阳望族,后来渐渐遍布全国各地。营丘有丁公故址碑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丁姓的始祖。丁公伋为齐太公姜尚之子,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为氏,称丁氏。(百度搜)</p> <p class="ql-block">  据集坊丁氏族谱记载,公元一四四年,汉朝顺帝年间,丁绩官任洪都(当时的南昌)尉后,就定居在南昌杏花村。</p> <p class="ql-block">  早在六佰玖拾年前,公元一三三一年,元朝至顺二年,丁竭曾定居在太洲(即丁家洲),后来,由于年年涨洪水,十年九淹,只好搬到别的地方居住。</p> <p class="ql-block">  直到公元一七三三年(清朝雍正十一年)至一八一零年(嘉庆十五年)间,丁家洲年年涨大潮,土地慢慢增高了,潮泥又增加了土地的肥力。从赣江西岸的集家坊到丁家洲种地的丁家人就有了迁移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此时有个叫丁啟鐄的,带领三个儿子从赣江西岸举家迁徙到丁家洲居住,后来丁啟谟、丁啟谅、丁啟议、丁啟淑、丁啟瑗等叔伯兄弟也举家迁入,就这样,丁家洲的人气就越来越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这批人是桃花镇的原住民,也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人,他们白天种庄稼,晚上还要挑泥沙修自己的宅基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终于将宅基地加高到不被洪水淹没的高度。他们大部分都是住着茅草房,能住瓦房的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家洲的西瓜桃花镇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丁家洲主要种植水稻,花生,大豆,芝麻,油菜籽,西瓜籽等。而西瓜子是丁家洲的特产,遇上丰收之年,桃花镇的村民及远近十几里地的乡亲们都会到丁家洲吃西瓜,瓜皮和瓜肉还可以带回家,但瓜子一定要留下,因为当时值钱的就只有西瓜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立中挽救丁家洲村庄和耕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传说民国时期,赣江洪水患难,民不聊生,政府准备在桃花镇西面,赣江边修一条围堤,派出水利专家到实地考察,认证后并打好了木桩,就要施工了。丁家洲村民发现新修的赣江堤在自己的村庄中间经过,眼看自己的住宅和耕地就要被圈到外围了,大家经过多次与施工方交涉,都无济于事。后来,有一位村民想到了一个人,他叫丁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乡亲们来到城里,找到了丁立中,把家乡丁家洲修堤的事情告诉了他,他想了想,答应尽快去丁家洲了解一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丁立中就来到了桃花镇丁家洲,发现大片农田和住宅就要圈出堤外,将被赣江洪水冲毁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他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施工方,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围堤向西移动数百米,保住了丁家洲的村庄和耕地。至今,村里的老年人还会经常谈到这件事。</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丁立中,我把搜索到的文章介绍如下。</p> <p class="ql-block">  丁立中(1878~1958年),他年轻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参与宣传和组织革命。之后其领导了武昌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立下功劳,后任军部秘书长,与孙中山共事。</p><p class="ql-block">近日,记者走访江西省方志馆,并采访到相关知情专家了解到,武昌起义后丁立中回到南昌组织发动起义,南昌光复时是他插上了胜利的旗帜。后因革命政权被蒋介石掌控,丁立中反蒋被捕,从此退出政界,转向实业救国。八一起义前,朱德曾住在他的旅馆中,临走前还留下了一封感谢信。(百度搜)</p> <p class="ql-block">南昌光复时登上钟鼓楼</p><p class="ql-block">亲手插上革命星旗</p><p class="ql-block">记者了解到,武昌起义后,为了巩固革命果实,扩大影响,在1911年10月下旬,丁立中受革命组织的委派,潜回江西,由九江转至南昌,与胡廷銮、蔡公时、周兆麟等革命志士联络,与南昌清军中的同盟会成员李烈钧、蔡锐霆等联系,组织发动起义以光复南昌。</p><p class="ql-block">10月31日,新军起义获得成功。据史料记载,当时新军中的同盟会成员攻打城门,一举光复南昌,随即砍倒彪旗,以“铁血十八星”旗代替国旗,而丁立中奋不顾身一跃登上南昌钟鼓楼,撕下了清朝的黄龙旗,亲手插上了革命的星旗。</p><p class="ql-block">档案资料记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丁立中被任命为军部秘书长。之后亦是讨袁最得力的骨干之一,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结党营私,排挤异己,打击元勋。丁立中甚为不满,长期从事反蒋爱国的活动,之后便被逮捕入狱。</p><p class="ql-block">“丁立中在狱中的时候,每天写一首诗,一共一百首,编成了《百日牢谈》一书。”胡啟鹏告诉记者。之后,因宁粤合作,蒋介石被迫下野,丁立中由李根源、程潜、冯玉祥等保释出狱。</p><p class="ql-block">八一起义前朱德留宿其旅馆并留下一封感谢信</p><p class="ql-block">出狱后的丁立中不再涉足政界,转而兴办实业。之后在丰城乐丰煤矿公司,招募私股,自任经理。后来又兴办林场等,探索实业救国的道路。“当时丁立中在现在的生米大桥西边有一大片土地,他还涉足房地产事业,在南昌开了一片旅馆,朱德在八一起义前就曾经住在他的旅馆中。”胡啟鹏说。</p><p class="ql-block">原来,在1927年7月中旬,朱德在前往武汉开展工作前夕,曾在南昌逗留了一段时间,正好就住在了丁立中的旅馆中。“地点就在南昌三眼井和六眼井附近,原本朱德是打算住一个星期的,后因为变动,就只住了三天。”胡啟鹏介绍,走之前,朱德还留下了一封感谢信,内容大致为:“丁笏堂先生,打扰三天,非常感谢,后会有期。”落款写下了名字和日期。</p><p class="ql-block">丁立中一直保存着朱德写给他的这封感谢信。解放后,他将这封信面呈邵式平,邵式平与朱德联系并核实后,将丁立中列为统战对象。后被任命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江西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并被推选为江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58年,丁立中病逝于南昌。(百度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官洲楊家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  传说在丁家洲北面,有一片洲地,因为洲上住的楊氏祖先多代为官,人们都称此洲为官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官洲楊氏族谱记载,楊氏为晋封楊候伯侨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官洲楊氏始祖楊智庆,参加过朱元璋起义,征元大战,追随李文忠大将军部下,官封军前书室统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大战鄱阳湖失利,散队流落在长头堎,其子随父从洪武二年迁来官洲,在赣江捕鱼务农为生。</p> <p class="ql-block"> 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五年)被调进京(南京),封为旗丁大人,興造粮船运粮进京,从此,楊氏编为军都陆圗陆甲。(感谢杨美凤提供以上杨氏图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官洲有个长寿村</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传说官洲杨家下方自然村,是一个长寿村,八十年代,当时在任的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曾到过长寿村,并和很老人坐谈。好几家报纸都刊登过,传说当时八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很多,这充分说明了官洲的水质好、气候好。是非常适宜人群居住的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官洲曾是桃花镇政府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官洲村曾经是桃花镇政府(当时叫桃花公社),的办公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革初期,破旧立新,官洲改名为观洲。文革中期南昌市郊区人民政府撤销,桃花公社划归南昌县管辖,南昌县将桃花公社与东新公社合并,挂牌为桃花公社,为了使东新人到公社办事方便,南昌县政府决定,将原本在桃花二村的桃花公社办公所在地迁到了观洲村,一直到南昌市郊区从新恢复后,过了一段时间,桃花与东新又分家,桃花公社才迁回桃花二村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官洲徐家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  传说1,公元1370年,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百废待兴,特别是江西省环鄱阳湖地区。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天下,大战鄱阳十八年,连年战乱使得江湖沿岸大片洲地荒芜,无人耕种。公元1372年,徐孺子弟四十一世孙徐善资(字均实、号振宇)奉命率领众子孙来赣江东岸江边滩涂土结庐群土进行开发。</p> <p class="ql-block">  传说2,官洲徐家因靠近赣江,谋生手段仍以江水为主。首先是驾船,从事水上运输。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上至赣州,下至湖口,然后沿长江至南京、镇江、苏州,直至上海,无不留下了我们官洲徐氏族人的足迹。其次是放木排,把我们江西盛产的木材运往沿江各地,并在各地从事木材买卖,后来甚至延伸到江西各县盛产木材的地方去承包林场,逐步形成了产、运、销木材的一条龙服务。至解放前夕,官洲徐氏家族的男壮青年百分之六十都有放木排的经历,直到解放后的七十年代,还有许多人在从事放木排的工作。</p><p class="ql-block">由于驾船、放木排,官洲徐氏宗亲外迁人口众多,上至吉安、樟树、丰城下至吴城、湖口、永修、武宁,甚至自九江沿长江一带,如南京、镇江,都有官洲徐氏支族人口定居,特别是南京居多,南京有个地方叫『棉花地』,几乎全是我们官洲徐氏迁过去的人口聚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十里庙王家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  传说1,王氏受姓始于周灵王太子晋子乔。传十八世威公居太原,元公迁郎琊,为太原郎琊两大王氏,均属于子乔后裔。</p> <p class="ql-block">  传说2,传至诚敬公于宋太平天国年间,肇基于江西庐陵(今吉安市)的富田古城村,历经艰苦创业,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富田山多林茂,富蓄竹木。历史以顺流而下撑放竹木棑,直达省城以至荆、楚、苏杭、南京等地,经营竹木生意。自古就有“十八把斧印下南京”的贸易大观。</p><p class="ql-block"> 富田王家村人口越来越多,就有很多富田王家人产生迁徙到外地的想法,十里庙王氏的祖先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传说3,明洪武帝庚申13年间(公元1380年),十里庙祖先从富田王家村撑着竹木棑,经富水,赣江直流而下。</p><p class="ql-block"> 一日,棑停留靠大洲(今桃花十里庙)岸边。夜宿一晚,半夜三更闻听鸡叫,天亮后发现这杳无人烟之地尚有鸡叫,遂认定是吉祥福地。</p><p class="ql-block"> 而后,就在岸边择地安居立业。上半年雨季时,一片汪洋,下半年水退又是一片绿洲。</p><p class="ql-block"> 为抵御洪水侵袭,几代人辛苦劳作,挑土造基,逐渐形成以后的四个岛状村庄,发展成下房(老大)上房(老二)中房(老三)西房(老四)。四兄弟因赣水,傍大洲择地开基,忠孝为本,以诗礼教子,撑棑,捕鱼,驾船,耕读持家,经学传世。在抚河故道,象湖大地生息繁𧗠。</p> <p class="ql-block">  传说4,晋公(字子乔)传至六十五世,十里庙王氏祖先從先,号文元,居住庐陵(今吉安市)富田王村,几代人以撑放竹木棑,贩卖竹木为生。</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從先公撑放竹木棑,从吉安富水出发,经赣江顺水而下至南昌,夜宿大洲,半夜三更忽闻鸡鸣之声音,天亮后四处观望,杳无人影,未见鸡群。认为,鸡鸣是吉祥之兆,此地乃风水宝地也,逐筑庐定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花镇增加了新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传说解放后,桃花镇进行了土改,人民都分到了土地,桃花人民都丰衣足食,而且还有很多余粮卖给国家,当时整个江西都是国家的粮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传说解放初期,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邵式平同志,去中央开工作会议时,毛泽东主席曾经幽默风趣地叫邹式平书记为“富农”,并叫他到前排就坐。传说充分肯定了当时江西省的富饶。后来,全国人民都知道江西粮食丰收,人民富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传说五六年至五七年间,江西邻省的安徽、江苏、山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洪灾,有些灾民就往江西流入。有一段时间,江西南昌就湧入了大量的灾民,。因此,江西省政府作出决定,在省会南昌市郊安排这些灾民。</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潮王洲农埸就在桃花地区成立了。忠厚老实而善良的桃花镇这代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有着强烈的人人为我,我为为人人的社会主义理念,有着高度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人,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将祖祖辈辈耕种的成片土地让给了来自外省的灾民耕种。自己留下的是村前屋后的零散的土地,并抽调出部分当地有经验的老农民帮助和指导灾民耕种土地。</p> <p class="ql-block">  传说潮王洲农場刚成立时,有五个大队,一大队安排在三村,二大队安排在五坊,三、六大队安排在官洲,四、五大队安排在丁家洲,其土地都由安排地划出。(丁家洲将自己的约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划出,以丁家隔河为界,丁家洲只剩下西北部的很小一部分老洲了,所以就改为老洲,一直到现在。)划出的土地约占桃花镇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左右。</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在十里村的陈家自然村,宋家自然村的部分,陶家自然村全村搬迁,将土地让给了新光农埸。</p><p class="ql-block"> 潮王洲农場又增加了七大队,安排在桃花的象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潮王洲农埸文革期间改为朝阳农场,新光农场也并入朝阳农场,二零零八年前后改为朝农管理处,现在又改为朝农街道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十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花镇将来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公元二零零八年,南昌市政府批准桃花镇大开发,将桃花地区(包括朝阳农场)的所有土地,房屋等等都收归国有,为每个村的村民建农民公寓,为失地农民买社保,并为没有耕地的农民留有很小一部分生活生产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桃花人民又一次为国家作贡献,他们搬出自已的老宅,离开祖祖辈辈赖于生存的土地,连数百年的祖坟也搬迁到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桃祖福境)墓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来,全部村民都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从此,桃花镇成了名符其实的城中村,城中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此,桃花地区,包括桃花镇和朝阳农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数年时间,道路桥粱四通八达,一栋栋大厦如雨后春笋拨地而起,一座崭新的朝阳新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从沧海到桑田,再到纵横的街道,从落后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这一切好像是一段童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是,桃花镇还是有一群老年人,他们很留恋儿时的田园生活,留恋儿时的村庄和河流,为了这些往事不失传,只好把它写成美篇文章记录下来,留着自己回忆,留给后人思考。这就是我编写此文的目的,谢谢观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沁园春·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南水乡,千年古镇,桃花盛开。看丁家洲上,油菜花黄,瓜果飘香,早稻弯腰。开镰收割,一片繁忙,千军万马战双抢。众齐心,沙洲变粮仓,十分富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龙河水静悄悄,昔日蛟龙兴风作浪。许真君擒夭,风平浪息。王家湖泊,水面荡漾。漁民撒网,鱼虾满仓,当年的鱼米之乡。曾记得,童年的记忆,终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捩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2.5.26</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