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机炮连战友》

國強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333333">—48年后的相聚 </font></h3> <h5> 秦嶺欢笑,渭水歌唱、五月的关中大地百花盛开,碧绿连天,秦岭脚下的长安区五台山下满江红山庄,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风尘仆仆,都是60岁开外的年纪,背着行李,走进来的一拨又一拨。他们是从宁夏自治区的吴忠市、石嘴山市、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汇聚到这里的。是原陕西省军区独立师一团一营机炮连的老兵。到满江红山庄来参加战友聚会的。</h5> <h5> 见面的瞬间,相互拥抱、老泪纵横,当年的模样被岁月无情地腐蚀掉了,曾经年轻稚嫩的脸都变成皱纹纵横,胡子巴渣,头发掉了许多,声音也没几十年前清脆响亮,有的患了病、脑梗、糖尿病、双腿麻木,听说战友聚会也赶来了,想念战友啊!一别近48年了,出了军营再未见到,不知都变成什么样了?都想见一面,今天汇聚一块,说起部队的生活,把军营时的事还记忆清楚的刻在脑海里,象昨天的事。在内心深处保持着对军营生活的万般留恋,情牵一生。</h5> <h5> 离开军营后的48年,有的当了官,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当了记者,有的当了教师,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当了检察官,有的当了农民,有的当了村干部,也有个体老板、厂长经理,都很有成就。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活得不容易。人生易老,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到今天实为不易。</h5><h5> 有几个战友退役后患了病,已不在人世了。战友们表示极大的惋惜。生活的磨砺下变得坚强,硬是各自撑起头上一片蓝天。如今儿女大了,都过得好,我们都退休了,回想起当年的军队生活,曾经的战友就思念起来,深厚的战友情使他们情牵意惹,梦索魂萦,你们都在哪里?过得好吗?大家都有了想见面的欲望。</h5><h5> 有生之年能见上面多好啊!可不知信息,人都在哪里?如今有了网络,用网络信息,偶尔找到一个,接着又找见一个,人越来越多,一拨打电话,听到声音,那个高兴劲儿象孩子一样兴奋,问长问短,互吐衷肠,相互思念,说起在部队的往事几天说不完,战友情诉不尽。</h5><h5> 从 1968 年的兰州军营,1969 年的调防陕西宝鸡、咸阳、西安,仿佛又回到部队,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又重新提起,滔滔不绝,话题象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h5><h5> 69 年入伍的南京兵吴明德,抓住富平老兵曹永平的手说:“你当年是连队卫生员,我患病了,你把我送到团卫生队,又转送到师部医院,辗转几百里安排住院。这情我还记着。"曹永平说:“是我的职责。”战友们说起当年训练,射击、投弹、爬山、练爆破、练单兵进攻津津有味、乐此不疲。</h5> <h5> 48年时光很快过去了,老兵们有的70多岁,大都有了孙子,都是一大家子人,常常对孙子讲爷爷当年在部队的故事,听得孙子们津津有味,不断发问,惹得爷爷乐呵呵的。</h5><h5> 南京籍69年老兵李先根,把当年在部队拍的照片合影洗了几十张,拿来发给大家,照片中一个个年轻的模样,军营的情景映入眼帘,惊讶的久久注视,深感照片的珍贵,都夸李先根同志有情义。</h5><h5> 李先根让他妻子为每个前来参加聚会的南京兵、南通兵每人买一件红汗衫作为纪念。战友们穿上都合适,夸奖先根还是当年对人热情关爱老作风不改。</h5><h5> 吴明德老战友爱好摄影,带上自己的照相机,三角架为战友摄影留下美好的瞬间,并将水存。</h5> <h5> 战友情、一世情。虽是天各一方却互相牵挂,宁夏吴忠的70年兵王吉孝、马洪殿、余林、任玉宝、盛致忠。得知甘肃省环县老兵罗文孝家庭困难,他们装了300斤宁夏大米,包了一大包衣服,从宁夏开车专程给罗文孝送去。南京籍老兵姚士清拿出1000元钱递到罗文孝手上。感动的罗文孝泪水直流。哽咽地久久说不出话来。68岁的罗文孝患病,患有脑梗,手里的长杆烟锅都捏不住、颤微微地说:“还是战友们离我心近。”其它的南京兵从手机视频中看到罗文孝的家仍住在窑洞里,生活困难的情景,纷纷打来电话慰问,话语里饱含深情厚意,绵绵情怀。</h5> <h5> 战友们聚会的坐谈中,二排长刘颖,回顾了我们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组建于1947年,在延安时期为中央警卫部队,创建之初参加粉碎胡宗南进犯延安的战斗,往后参加与马步芳,马步青,马鸿奎作战的扶眉战役,解放宝鸡,进军大西北,解放兰州的战斗。解放后甘南剿匪,驻防兰州。1969 年5月奉合调防宝鸡,编为陕西省军区独立师一团一营二连,1970年中苏形势紧张,上级为我们配备七五反坦克炮,改为机炮连。担负驻守铁路、桥梁隧道的任务、看守监狱、电台等目标。尽职尽责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我们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h5> <h5> 老排长安忠厚向各位战友致欢迎词,欢迎词情真意切,深情表达了对战友们的思念,向往团聚,欢迎战友们不辞辛劳,汇聚一堂,来西安这个昔日的军营故地重游。<br> 老副指导员唐道理1965年入伍,一直在西安工作,转业后在陕西省委,他在座谈中说:“48年了,天天想战友,今天汇聚到这里,实在不易。”战友们人未见心相连几十年不见,容颜改变了,初见面感到生疏,很多互不认识,通报姓名后马上拉近距离想起来了,知心的话说不完,想起当年的模样,心中无限眷恋,可岁月不饶人,使我们对面不相识。现在握手、拥抱、千言万语在心头。共述战友情。要不是组织这场老战友聚会,今生再也见不上!<br> 1970年入伍的富平老兵,郭立学、谭其高、曹文定、曹永平、李三省、张和平和战友们融入一起,互叙战友情,述说军旅往事。<br> 自从离开军队,脱下军装,回归社会,有的分到党政机关,有的进了企业,有的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工程师。有的成了教书育人的教师,也有的没有安排工作成了农民,承包土地种植水果,养猪养羊,干得都有声有色。有几个南通籍老兵,当了村干部,工作成绩突出。</h5><h5> 南京籍老兵周卫斌,在部队做饮事员,当班长,复员后刻苦努力,自学成才,当上南京市江宁区司法局长,主政十几年。</h5><h5> 南京老兵冷鲁苏,复员后当了编辑记者,熬成南京日报副主编,工作干得风生水起。</h5><h5> 南京老兵阚家兴,复员后到南京面粉厂工作,工作能力强,当了面粉厂的厂长。</h5><h5> 南京兵李先根复原后做了南京一个大商场的经理,书记,一直干到退休。</h5><h5> 南京老兵吴明德、袁宁、万正和在行政机关都担任部门领导,工作干得都很好。</h5><h5> 陕西籍老兵邢山练退伍后,当警察在刑事侦查岗位工作32年,在工作中自学新闻采访,新闻编辑,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宣传了公安工作,钻研文学创作,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章回体小说18万字作品,是公安文学作家。<br> 宁夏老兵任玉宝自学成才,考上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当了工程师。</h5><h5> 宁夏老兵闫平复员后当了电厂保卫科长,一直当了十几年,直到退休。</h5><h5> 富平老兵张和平复员后在铁路部门工作,当了铁路检察院正处级检察员。</h5><h5> 宁夏老兵余林成了葡萄种植大户,每年收入十几万元。</h5><h5> 富平老兵郭立学复员后开餐馆,带上老婆孩子,经营一个大餐馆,生意兴隆。宁夏兵陈业平经营几辆大汽车跑运输,干得很好。<br> 江苏籍南通老兵陆敢,坐谈会上激动地说:“部队培养了我,我一生热爱党,热爱自己的祖国。不论干什么都不失军人的本色。如果祖国需要我,一声召唤,别说我60多岁了,仍然端起机枪冲在前面!”大家即时掌声经久不息。表达了战友们共同的心声。<br> 南京老兵王成顺患高血压,糖尿病,听说战友聚会,不顾病体,一定要赶来与战友会个面。坐谈中要吃药,开水烫,老排长安忠厚用2个水杯来回倒快些凉感动得王成顺热泪盈眶,好象又回到 48年前的部队。</h5><h5> 餐桌上大家举起酒杯,互相祝福,饱含深情的话句句暖心窝,战友情一生情,如同亲兄弟,心连心军旅生涯维系着情感,一生忘不掉。大家合影留念,南京老兵吴明德用他的相机为战友聚会记录了这个美好的瞬间。南京老兵郑贵虎用他美好嗓音为战友们歌唱,为战友聚会增加快乐。</h5><h5> 两天的战友聚会,很快结束了,可留给大家的是几十年思念后的重逢。战友们相聚欢笑。分手时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战友们之间深情厚意象青松一样万古长青,永载史册。</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摸稿 邢山练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