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鸿铿</p> <p class="ql-block"> 楹联,源远流长。因其独特的形式、意蕴的丰富、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言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在培养人们优秀的品质及高尚的情操,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人称之为“诗中之诗”,“词中之词”。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之一,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 古韵诏安,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脉绵长。石器时代,诏安先民开始使用文字。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诏安各地传道授业解惑。明代,文风日盛,文人著书立说颇丰。清代,诏安书画齐头并进,文学艺术,星光璀璨。这一切为诏安楹联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举人沈钦文正是生活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里。他学富五车,才华拔萃,是我县清末众人公认的一代名儒。</p> <p class="ql-block"> 然历经沧桑,时代变迁,先祖沈钦文撰写的楹联,已经散佚流失了。先祖中举后,无意仕途,著书立说,乐育英才,至七旬尚任丹诏书院山长。其作品主要刊载在地方文献,零零散散。这些书籍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即使幸存,亦收藏于地方文献室或民间收藏家之手,不容易获得。我们这代人,如果不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普及推广,先祖其人其事及所撰作品,必将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 收集整理先祖的作品,这是我们的使命,需要我们承担起责任。多研究历史,多钻研文献古籍,多向当地前辈“取经”,寻找发掘各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各种渠道扩大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我们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是传承先祖作品的重要途径。口耳相传亦不失良策。“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更好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楹联的创作亦是如此。先祖撰写的联对,是应时应景而撰。由于历史原因,后来人不了解特定时空背景,从而影响了对楹联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利于宣传先祖的作品。就目前现状而言,许多人不懂得楹联的格律,甚至于许多高学历的人未必就懂得平仄对仗。借助先祖撰写的对子,普及对联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亦可以在口耳相传中扩大宣传和影响,真可谓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 为此,我们把民间收藏家沈炎明先生,林淮江老师,云霄县博物馆汤毓贤馆长,楹联专家沈冠生老师提供的及刊载于民国版《诏安县志》的对联,进行收集整理,编写成《士林矜式沈钦文之楹联篇》一书。这本书立足于社会,面向大众。书里撰写了每副楹联的创作背景、涉及的历史典故、相关人物简介和楹联赏析,是一本能让一般读者开卷受益的优秀读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书中乾坤大,字里日月长。”希望大家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多多宣传,对楹联知识多一点了解和认识,甚至能够喜欢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闲暇之时或茶余饭后也能够吟诵一两副精彩的对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