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及

永忆江湖

<p class="ql-block">  对一个异乡游子来说,食物便是触手可及的乡思。</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于我而言,除去铭心的味道,最感叹的是农家充分利用食材的巧思——延长了食材的使用时间,还翻新出许多花样。</p> <p class="ql-block">  其一,红薯。</p><p class="ql-block"> 秋天,应季的红薯是餐桌的常客,除去蒸、煮,还可以在熬粥时加入。若是细加工,便可以切成块儿或细条儿,油炸之后拌上白糖成为可口的甜品——当然,这种做法是奢侈的,一般也就在过年时才有。</p><p class="ql-block"> 从头年的秋天到第二年的春天乃至夏天,若想吃到红薯,如何保管便成为第一要义。最常见的手段是窖藏。农村人家,通常家家会有一个地窖——像一口灯泡状的竖井,深度三四米,底部宽阔,就是盛放物品的所在;冬天,外面寒风凛冽,地窖里却是温润舒适的,红薯苹果之类便找到了最佳藏身处。</p><p class="ql-block"> 除了窖藏,还可以把红薯做成红薯干。红薯洗干净,胳臂飞速来回滑动,厚度均匀的薄片就从擦片器下飞了出来,然后就可以摆到托盘上晾晒了。多日暴晒之后,水分蒸发殆尽,红薯干便可收纳装袋。这个红薯干可不能直接入口,除非铁嘴钢牙。食用时,需用机器磨成细粉,再蒸成窝头,甜甜的,有一点粘,带几分软糯。前些天,舅妈给女儿分享此食,女儿惊呼“怎么这么好吃”,还要分食给我,被我婉拒了——她哪里知道,这是我小时候因为家境一般而不得不吃的常食。此外,蒸好的窝头放入饸饹床(压制饸饹的机器),压制,盛碗,浇卤,便可做成一份特色饸饹,咸中有甜——虽不及今日食材精良、辅料丰富,但却是艰苦岁月里的别样味道。</p> <p class="ql-block">  其二,萝卜。</p><p class="ql-block"> 常见的当属白萝卜,切片切块切丝,加醋加盐加酱油等等,凉拌即可成食;至于用来熬汤、炖肉,那可是富足人家的专利,不过时至今日已算不得新奇了。</p><p class="ql-block"> 萝卜如何保管,且从秋至春至夏?不同于红薯的窖藏,此需埋藏。根据保管数量,选地挖坑,将去除缨子的萝卜直接摆放进去,再覆以红土压实,待第二年春天就可以随取随用了。老家每年阴历“二月二”,是要专门做一种称为“面托儿”的饼——萝卜切丝,和入白面,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饼铛烙制,表皮酥脆,内里松软,十足地方特色。若非埋藏,萝卜早已失去了水分,老家称之为“变糠了”,失去了水灵灵的味道,不论做什么吃食,终究是差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保管法——腌咸菜。干净的水缸,洗净晾干的萝卜,交错层叠摆放,撒上粗盐,静待时间。若是个中高手,腌好的咸萝卜必然脆爽,是喝粥的好伴侣。对于此类粗茶淡饭,我是吃不够的。</p> <p class="ql-block">  其三,西红柿。</p><p class="ql-block"> 此前,至少是我小时候,西红柿只能在夏天见到。比不上今天,凭借蔬菜大棚,常年出现在菜篮餐桌。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的西红柿,很多时候失去了我曾经感受过的味道,寡淡无味,成了一包红色的水浆。但凡好一些的,也有了诸如“普罗旺斯”一类的名头,其实,与我小时候吃到的,味道没什么差别。究其原因,除了种植技术,我想足够长的自然生长期或许是根本。</p><p class="ql-block"> 那时,若想在冬天吃上西红柿,办法就是制作西红柿酱,需要灌装。</p><p class="ql-block"> 开水煮沸几个玻璃瓶子(输液用的瓶子最佳,密封性好,缺点是瓶口小,不易装填),控干水分备用;应季西红柿洗净,在开水中微烫后捞出以方便去皮,再将去皮的西红柿擦碎或切碎成酱并灌入瓶中,保鲜膜覆口,盖子密封;放入冷水锅中,等水开后再煮20分钟便可关火;自然冷却后,阴凉干燥处保存,就成了冬天的美食,或加糖直接入口,或拌面用作卤子。</p> <p class="ql-block">  当然,从前的条件是艰苦了些,而这恰恰也激发了人们的妙想,引得许多年后依然赞叹不断。</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让老家不再渺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5.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