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阅读古人的文章时,经常会出现“吾”与“我”这两个我们认为意思相同的两个称呼自己的文字。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同样对于自己使用了“吾”与“我”两个字,那么为什么这些古人要使用两个不同的文字来称呼自己呢?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外在可见的血肉之躯,古人称之为“吾”,同时还有一个隐藏在内的不可见的“灵性”,古人称之为“我”,两者虽同属一个生命体,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吾”是用来与人接触、迎来送往,它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外部雕琢与纹饰,虚假而不真实;而“我”则是心灵深处真实的本性,是原始状态的“本我”,它没有经过任何的雕琢与纹饰,朴实是它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血肉,即身体;二是灵魂,即精神和意识。生命的体征表现就是“精、气、神”的合而为一。两者在人的生命诞生之前原本是分离的,只是在诞生的那一刻起才合二为一的。而当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常为外部环境所干预和影响时,两者又不断地貌合神离,甚至于分道扬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老子依此发出这样的疑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指市居,谓围绕而居,这里具体指人的血肉之躯。魄: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将身体与灵性强制性地盛装在了一处,就能改变业已发生的分离状态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为圣人,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内外一致,结合完美;做为普通人,两者通常时而合一,时而分离,甚至是时而又是对立的,即使是将两者强行融合在一起,也无法始终达到真正完美的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家追求“我”的修养,而轻视“吾”的享受。这在《道德经》中有充分的表述,道家重视真实的生命,与道为伍,回归本性,使身体和本性做到了真正的“抱一”,成为世人的楷模,所以才有了后来列子、庄子不为世俗所累而遨游于天地之间的逍遥与洒脱。</p><p class="ql-block"> 而普通人则不同,我们注重的是外在身体的感官享受,而时常忽视内在生命的修养,使得本性时时刻刻受到所身体所累,因此,始终无法达到“抱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就曾经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真切地认为作为肉体的身躯(吾)常常无法与本我的真性(我)合而为一,肉体时常会受到外界的干预和影响而脱离真性。追求“奔走钻营”是人类物欲的表现,世人“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早已忘却了“本性”为何物。所以,老子发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忠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本章中,老子用“载”字表明,即使强行将身体与灵性象货物一样装在了一起,本质上二者也还是无法真正相融合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后的阅读古人的文章时,当看到“吾”与“我”时,就要明白他们的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愿是什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