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渝东南,记忆千年古镇

依恋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中国最美的地方,大重庆的东南角肯定是其一,神秘的“北纬30度”,渝东南不偏不倚的位于此。</p><p class="ql-block"> 渝东南,地处武陵山脉,与鄂湘黔三省相接连,这里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辖黔江区及酉阳、武隆、石柱、彭水和秀山等县,素有“渝东南门户”、“渝鄂湘黔咽喉”之称。</p><p class="ql-block"> 绵延起伏的武陵山脉,藏着渝东南这一方奇山妙水,乌江、阿篷江、酉水于境内穿流,造就了秀丽的自然山水、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历史文化、难得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千年古镇集聚地,2019年的9月,我来到了黔江、酉阳,慕名游览了濯水、龚滩和龙潭千年古镇。</p> <p class="ql-block">  傍晚,来到江边,问一当地人: “这条江是黔江吗?” 对方直摇头,黔江,它不是江。</p><p class="ql-block"> 疑惑间,上网查,百度说:</p><p class="ql-block"> 乌江,古称黔江,贵州省第一大河,而眼前的河,名“三岔河”,它随黔江所有的河流,最终汇入乌江,流入长江。</p><p class="ql-block"> 黔江,它是重庆市的一个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东至湖北恩施162千米,素有“渝鄂咽喉”之称。</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廊桥,名“长生桥”,是以纪念出生于黔江的历史名人范长生而命名。范长生,“蜀之八仙”之一,天师道首领,西晋大成国丞相。</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黔江,美丽而神奇,一座诱人的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  黔江,在它的东南角处,一座有着1400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濯水古镇,静静地依偎在阿蓬江畔,在青山绿水之间闪烁着迷人的灵气。</p><p class="ql-block"> 走入古镇,闾阎扑地,古韵悠然,当地人为这座古镇取了一个古朴而典雅的名字——濯水。</p><p class="ql-block"> 因何取名为“濯”,令人遐思,也不禁让我想到了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中“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濯”字,似乎让我明白了些许。</p> <p class="ql-block">  到了濯水,让人一眼望见的就是这条江——阿蓬江,它发源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江水冲破崇山峻岭,奔泻至此,宛如一条玉带蜿蜒其黔江境内,在酉阳,于龚滩古镇注入乌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少有的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流的河流,它为乌江第一大支流,同时也是土家及苗族儿女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当数横跨于阿蓬江上的这座风雨廊桥,它一桥飞驾南北,气势如虹,这是一座有着“亚洲第一”之称的风雨廊桥。</p><p class="ql-block"> 之后,在"2017年第六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经过专家组一致评审通过——濯水风雨廊桥授牌“世界第一风雨廊桥”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濯水,有着“世界第一”之称的风雨廊桥,就足以让我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风雨廊桥紧连着古镇,横跨阿蓬江上,气势如虹,它的美,令我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不过,听古镇人说,入夜时分,廊桥上华灯绽放,才是风雨廊桥最美的时刻,远处眺望,灯光通明,宛若一条金龙横跨江面。</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见过的最为漂亮的风雨廊桥,它全长658米,由四段组成,分别为“濯河怀远”、“唐钟长韵”、“彩虹伏波”、“蒲花飞龙”,建筑组群绵延起伏,气势恢宏,形态丰富,彰显了土家族和苗族特有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走入廊桥,看那回廊、斗拱、雕梁,精美绝伦;廊内两侧长长的坐靠,倚坐凭栏眺望,风光无限,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大重庆是著名的水码头之乡,因为有了美丽的阿蓬江,濯水自古就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古人好逐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人,有人的地方才会有经济的繁荣,商贸的昌盛。</p><p class="ql-block"> 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让濯水古镇,起于唐,兴于宋,自清代起,濯水古镇便成为了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舟楫帆影,汇于濯水;商贾乡民,交易于市;店铺林立,酒旗飘扬,这里成为一方人们的枕梦之地,创造了濯水最为昌盛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漫步濯水,走过古老的青石板,在濯河坝讲堂的不远处,当街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天理良心”四个大字,很是引人注目与凝思。</p><p class="ql-block"> 碑字依稀可辨,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天理良心”四字,用以警示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不得违背天理良心。</p><p class="ql-block"> 这警世名言四字,是用青石刻写出来的,更是濯水人用诚信铸造出来的,石碑虽斑驳,字魂却永存。</p><p class="ql-block"> “濯”,本义: 洗,至此让我明白了,濯水古镇,一个“濯”字,濯水之地濯心也。</p> <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一座距今300余年的古戏台,位于古镇的显要处,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个地方的古戏,是这方乡土生活的剪影,作为濯水古镇的五大文化符号之一——“后河古戏”,它用动态的美,展现给人们,表达了濯水人的真情。</p><p class="ql-block"> “街道虽窄天地宽,店面不大装乾坤....”,这是新编的后河戏《天理良心—濯水人》的唱词.....。</p> <p class="ql-block">  古镇人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樊家的锭子”,这四大家族的深宅豪院,至今保存完好,彰显着濯水古镇昔日的昌盛。</p><p class="ql-block"> 樊家大院,也被称作濯河坝讲堂,这是樊家的祖宅,也是古镇第一所免费义学讲堂。</p><p class="ql-block"> 樊家长期从事小商品经营,并热心教育,且世代习武,抑强扶弱,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因而有“樊家的锭子(拳头)”一说。</p> <p class="ql-block">  龚氏家族,曾经是濯水唯一拥用枪支的大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因而古镇有“龚家的杆子”一说。</p><p class="ql-block"> 史上,濯水虽为富庶之乡,但周边有匪盘踞,时常火拼,环境险恶,正是因为龚家有了自己的武装,方能保境安民。</p><p class="ql-block"> 龚氏家族,虽然富有强大,但心地善良,时常造福百姓,曾获得了一块大清皇帝赐予的“乐善好施”牌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光顺号”是明清时期濯水“十大号口”之一,被称为濯水古镇第一大院。</p><p class="ql-block"> 光顺号是三进两天井合院建筑,具有典型的会馆式商号特征,徽派建筑最经典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在这里被发挥到极致,质朴高雅。</p><p class="ql-block"> 主人原本是安徽詹姓商人,以桐子榨油制墨发家,后卖给当地医生俞光顺,改为“光顺号”;俞光顺医术高超,被世人称为“俞神仙”。</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人们用“汪家的银子”一说,来形容汪氏家族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烟房钱庄,是濯水古镇最古老的“银行”,老百姓称其为“钱店”。</p><p class="ql-block"> 烟房钱庄,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由濯水汪氏家族与徽墨制造商詹信安共同开办,成为当时川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信用机构。</p><p class="ql-block"> 烟房钱庄在光绪年间发行的钱票,是我国早期钱票的典型代表,如今深受收藏界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AAAAA级景区·桃花源,乌江岸边第一古镇·龚滩,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潭,似颗颗珍珠闪耀在灵山秀水的酉阳山涧,让人心动,令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出渝达鄂、湘、黔的门户,素有“渝湘黔咽喉、渝东南门户”之称。</p><p class="ql-block"> 蜿蜒绵长的乌江在酉阳青山环绕间作画,碧若琉璃的江水与与鬼斧神工的绝壁交相辉映,山水交融的美,让这里拥有“千里乌江,百里画廊”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翁若梅赞誉道:</p><p class="ql-block"> 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p> <p class="ql-block">  一条青碧江水,从山间蜿转而来,向山涧蜿蜒而去,江的对面,眼前青青的山崖,则是贵州了。</p><p class="ql-block"> 乌江,唐宋时称黔江,元时被称为乌江,它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贵州境内威宁县乌蒙山东麓,至重庆市涪陵区汇入长江。</p><p class="ql-block"> “渝东南乌江岸边第一古镇”,指的就是龚滩古镇,它位于乌江和阿蓬江的交汇处,隔江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相望,是酉阳“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龚滩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荣誉称号,彰显了它的地位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龚滩古镇,历史悠久,源于蜀汉,据《华阳国志校注》: “三国蜀汉置,属涪陵郡,治所在今酉阳县龚滩镇”,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乌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货物中转站,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在大江大河边上保存完整的千年古镇。</p><p class="ql-block"> 古镇居于乌江天险的中段,座落于乌江百里画廊中的峡谷里,山、水、建筑融为一体,自然风光秀丽,走进它,犹如走进一幅幅风光旖旎、撩人心魄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副油画《乌江老街》,被誉为中西方美学完美交融的典范,这幅《乌江老街》的诞生地就是酉阳龚滩古镇。</p><p class="ql-block"> 1984年画家吴冠中三峡写生,从涪陵溯江而上,无意间走入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龚滩,在江水奔涌的乌江边上、吊脚楼下,时而在纸上画着,时而望着古镇凝思....。</p><p class="ql-block"> 山、水、古建交融的龚滩,就这样被国画大师欣赏着、描绘着,古镇风物拨动了他的灵感,让他创作出了《乌江老街》、《乌江小镇》等多幅名画。</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这幅纯景色的描绘,吴冠中对龚滩人文的描述更令人印象深刻: “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是人民生活的烙印,是爷爷奶奶的家,是唐街、宋城.....”。</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他让更多人了解知哓了龚滩。</p> <p class="ql-block">  一条幽远深邃的老街,一座历久弥新的古镇,细看,有的地方总觉得有点“新”。</p><p class="ql-block"> 经询问,龚滩,这是一座整体迁建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2004年,乌江彭水电站项目获国务院通过,届时,乌江水位将大幅提高,千年古镇全部被淹没。</p><p class="ql-block"> 2006年,龚滩古镇根据“原生态,原风貌,原材质,原形制,原工艺,原住民”和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整体搬迁。</p><p class="ql-block"> 2009年,复建后的龚滩古镇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想看看老龚滩原址,一位当地人指了指,老龚滩就在前方1公里多的小银滩,全淹在乌江里了。</p> <p class="ql-block">  古镇里一条石板街,串起整个古镇的老建筑,街的两边是依山就势、古色古香、临崖高挑的吊脚楼,漫步其间,安静详和,还真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行到此处,一座石碑上书“乌江岸上柳春来,已发花那堪好风景,独上桥重桥”,令人诵读遐思。</p><p class="ql-block"> 桥重桥,即两座小拱桥重叠在一起,不过,上边一座布满花枝,若不细看,很容易被忽略。</p><p class="ql-block"> 两桥错落有致,弧形优美,桥上叠桥,为龚滩独有,当地有这么一说:“不知桥中桥,不是龚滩人”;民间还有这么一说:“上桥走官员,下桥走百姓”。</p> <p class="ql-block">  跌宕起伏的石板街,别具风格的封火墙,古朴幽静的四合院,令人啧啧称奇,规模庞大的吊脚楼建筑群,悬空托起,气势恢宏,被专家誉为“绝壁上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冉家院子,特别引人注目,这里曾是土司第三十代传人冉慎之的寓所,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沧桑300多年。</p><p class="ql-block"> 院内四合天井,楼阁走廊、绣花楼、木刻窗花保存完好,人文气息浓郁,非常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冉氏,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酉阳寨主冉守忠因平定金头和尚起义有功,被朝廷授予御前兵马使,此后,冉氏便一直为酉阳之主。</p><p class="ql-block"> 在土司时代,土司对辖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依附土司,许多他姓人口改姓冉,使冉姓成为酉阳以及龚滩的第一大姓。</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被足迹踩磨的青石板,释放着沧桑的年代感,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座青砖围砌的庭院——西秦会馆。</p><p class="ql-block"> 听当地人介绍,搬迁时为保持原貌,每条青石板都编了号,西秦会馆、川主庙、三抚庙等,也都“原封不动”来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西秦会馆,一座宏伟高大的建筑,立于民居吊脚楼群之中,有着鲜明的外来建筑风格,石砌的大门,门柱的雕花,周边的封火墙,与徽建有诸多近似之处。</p><p class="ql-block"> 龚滩,曾是盐的集散地,昔日盐号众多,清光绪年间,陕西商人张朋九来龚滩开设盐号,经营川盐生意,着手修建了西秦会馆;这里曾经作为陕西同乡人的会所,供商人汇聚、议事、休闲之用。</p> <p class="ql-block">  酉阳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曾有“钱龚滩、货龙潭”之美誉的两大古镇均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榜。</p><p class="ql-block"> 龙潭古镇位于武陵山腹地,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汆水洞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龙潭。</p><p class="ql-block"> 龙潭,自蜀汉以来,作为州县的分司或副职,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所在地,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龙潭古镇人杰地灵,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赵世炎、孙中山大秘书王勃山和翟秋白夫人王剑虹的故乡,是红色革命文化和古镇建筑艺术的经典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湄舒河,入酉水,汇沅江,一路向东,直入汪洋,龙潭古镇就座落于湄舒河畔。</p><p class="ql-block"> 湄舒河,滋润着这片土地,历史上的龙潭也因水而兴,因水而繁荣,一度成为川渝黔重要的商业重镇。</p><p class="ql-block"> 那时,行者旅人,贩夫走卒,盐巴布匹,茶叶生漆,在这里融合交集,人们就将龙潭称之为“货龙潭”。</p><p class="ql-block"> 如今,时代变迁,昔日的喧闹和繁华早已沉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留下一道道属于它的印记,供后人追怀。</p> <p class="ql-block">  过状元桥顺着河岸走,就进入了古镇石板街。</p><p class="ql-block"> 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青石板在来去的人潮中早已被踩磨的青幽如玉,光可鉴人,漫步其上,仿如踏入了过往的岁月之中。</p><p class="ql-block"> 古街两侧的房屋已是斑驳老旧,屋顶封火墙上,叠着青瓦,墙体黯黑,翘角与挑梁勾勒出道道高低不一的天际线,宛如一幅韵味悠长的水墨图画。</p><p class="ql-block"> 在古镇的巷弄里,曾经商贾云集的地方,有的老人们坐于自家门前,有的踱着步子结伴而行,流露出难以割舍的乡愁;外来的行人,或来回闲逛,或驻足仰望,或留影拍照,寻觅着古镇岁月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龙潭,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这里曾养育了中国共产党著名革命家赵世炎;斯人已去,英灵长存,他似一座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 赵世炎(1901—1927年),笔名施英,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与周恩来、罗亦农共同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上海被捕,视死如归,慷慨就义,时年仅26岁。</p><p class="ql-block"> 赵世炎烈士纪念馆位于龙潭镇上,其中赵世炎同志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 凭吊广场上,赵世炎烈士像矗立于广场尽头,其字为邓小平题写,一旁是赵世炎烈士陈列馆,其后是赵世炎故居。</p><p class="ql-block"> 赵世炎故居旧称赵家庄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坐北朝南,进门为八字门,左右门壁刻“福”、“寿”二字,苍劲有力,邓小平题“赵世炎同志故居”七字,制成鎏金匾额,悬于故居大门之上。</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建筑极具气势,这是一座两进的大宅院,左右以巷子为轴线,东院有奇特的木柱式四角天井,西院则有保存完好的绣花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同盟会员、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王勃山和翟秋白夫人王剑虹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王勃山,北伐期间,奉孙中山之命,回酉阳组织援鄂司令部,任第一路军总司令,驻龙潭。后辞去官职,在酉阳创办了省立五中——龙潭中学。</p><p class="ql-block"> 王剑虹,王勃山之女,与龙潭赵世炎同年出生,“五四运动”后奔赴上海,结识了陈独秀、李达等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23年结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翟秋白,当年结为伉俪,1924年病逝,年仅23岁。</p><p class="ql-block"> 赵世炎、王剑虹从同一个龙潭出发,选择了同样的人生奋斗方向,二人虽都英年早逝,但却同样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