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铜元

文哥

<p class="ql-block"> 潘 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铜元俗称铜板,小时候我们都叫铜元为铜角子。那个年代,比我大一些的孩子,只要身上有零花钱,总喜欢玩打铜板,这种游戏当时来说太奢侈,带有赌博性,特别是到了过年,个个口袋里多多少少有些压岁钱,玩打铜板的人也就非常多。</p><p class="ql-block"> 打铜板就是找一块方砖,每个人拿出一分或二分的硬币,我们叫分样仔,摞在一起,堆在砖头上。玩的时候,先划拳决出名次,然后依次站在离砖头大约一点五米的线外,用铜板对着砖头上的硬币投去,钱从砖头上滚下来,就是你赢到的。没有投下还在砖头上的硬币,再按顺序站在砖头边,用铜板从上到下直线滴下,把硬币撞下砖头,直到撞完为止,然后又开始新的一盘打铜板。</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要得到几块铜元是比较容易的,毕竟铜元不值钱,只能当废铜卖给老新华书店旁边,百货公司对面的土产公司收购门市部,换些零花钱用。如今,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铜元也成了稀有之物,在爱玩铜元的收藏者手中,已成宝贝了,在许多铜元拍卖会上,很多铜元均拍出相当高的价格。</p> <p class="ql-block">  铜元,它出现在清朝末期的光绪时期。清末铜价剧涨,民间毁钱(指方孔铜钱)当铜卖钱,以获数倍之利,市面出现钱荒。那时,广东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为救钱荒,同时受香港铜元及外币影响,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六月,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广东仿香港铸造机制铜元,故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由广东开始,继而福建、江苏、湖北以及全国其它省均相继仿铸铜元。铜元中间无孔,外观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铜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转而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  铜元,基本上用红铜铸造,也有少量用黄铜铸造,而用白铜铸造的,如今市面上也相当难见,已成稀有之物。铜元的正面为"光绪元宝"或"大清铜币",背面为坐龙、飞龙等。</p> <p class="ql-block">  先来说广东省铜元,广东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铜元收藏界大多把这一年定为铜元诞生元年。最初发行的铜元仿造香港一仙币值的铜币,正面为"光绪元宝",每百枚换一圆,背面为飞龙图案。之后又发行了"光绪元宝",每元当制钱十元,背面同为飞龙图案。广东省铜元发行铸造的铜元版式版别不多,重要的是对后述各省铸造铜元的版式、版别、规格、形制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广东铜元改铸干支纪年"大清铜币",正面中心是广东的别称"粤",背面是大清龙。</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是继广东之后,我国较早制造机制铜元的省份之一。福建省起先在福州成立福建铜币局,负责铸造铜元。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已拥有3所铸造铜元的造币厂(局):南局、西局和东局(即闽海关铜币局)。闽关铜元正面中心是"光绪元宝",珠圈上方署"福建官局造",下方署"每枚当钱十文",两侧分列"闽关''二字,以示系闽海关铜币局,铜元背面是蟠龙图案。</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铸造发行的铜元是由江南造币局东西二厂的西厂代铸发行。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户部准奏江苏省在扬州县择地自行建造厂房,开厂铸造铜元。</p> <p class="ql-block"> 湖北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第二年,湖北省正式设立铜元造币厂,先后扩建多处厂房,增加造币机具及设备,大量铸造铜元,并代湖南省铸造了部分铜元,湖北省成为全国铸造铜元数量最多最杂的省份。</p> <p class="ql-block">  江西省铜元造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江西造币厂先后铸造了"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种面值铜元版式。"光绪元宝"版式版别不多,但正面在字、花型上的变化较多,背面版式有坐龙、水龙、蛟龙等,飞龙版发行量不多,现存世极少。"光绪元宝"上的"库平"两字,是指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清康熙时制定。"库平"一两等于37.301克,也就是九钱八分七厘二毫。</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湖南也是最早建立铜元局的省份之一。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湖南省督俞廉三在湖南长沙西长街建立铜元局,先后铸造发行了五种面值和多种版式版别的"光绪元宝"铜元,包括由黄铜铸造的少量黄铜元。</p> <p class="ql-block">  江南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江南省是在清顺治年设立的,它主要包括江苏省以及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虽说江南省不存在了,但是在当时还是有很多官方机构,仍旧沿用江南省的这个名称。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在该地区铸造的铜元,依然是江南省造,而且是铸造铜元数量较大的省份之一,并代江苏省铸造了大量的"光绪元宝"。</p>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浙江造币厂前后铸造铜元仅三年时间,但设的造币厂规模较大,在全国列前几位。浙江铸造发行的铜元数量多,其版式版别较少,但正背面字体满文、龙图细小变化较多。浙江黄铜元,发行量少,属稀少品。</p> <p class="ql-block">  四川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四川铜元局曾先后分为成都和重庆两个造币局。清代时期,四川盛产芙蓉花,故四川有"蓉城"之称。四川造币局在铜元的设计制图时,把芙蓉花形态化放在铜元正面中间,作为四川地方的一种标志装饰,很有特色。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四川造币局改铸"大清铜币"。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四川的"大清铜币"正面的"户部"二字,改为"度支部"字样,成为四川"大清铜币"系列的又一特点。</p> <p class="ql-block">  奉天省铜元造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奉天省是如今辽宁省的旧称。当年,奉天造币局正式开工铸造"光绪元宝"铜币与"大清铜币"。"光绪元宝"虽然只制造了四个年头,制造量不大,但此币制造工艺精湛,特别是黄铜制造的铜元比较珍贵。</p> <p class="ql-block">  户部宣统年"大清铜币"造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此铜元正面中书写"十文"计值,两边是嘉禾麦穗,上缘书写"宣统三年",两边各有一朵花星,下书写"百枚换银币一圆"计值,背面是宣统飞龙。</p> <p class="ql-block">  收藏是我少儿时养成的爱好,此爱好至今依然不减。收藏,收获的是快乐,增长的是才智,积累的是经验,感悟的是历史。我从收藏中得到的不但是知识,而且收藏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少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p><p class="ql-block">《铜元鉴赏与收藏》戴晓波 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