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b></h5> <h5>一大早,妈妈群里就出现了几百条的留言,原因是乐乐妈妈的一条留言。</h5> <h5>乐乐妈妈写道:“面对伸手求抱抱的女儿,我心里充满了不安和愧疚,我甚至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个拥抱。”</h5> <h5>事情是这样的。</h5> <h5>乐乐妈妈昨天给大宝辅导作业的时候,憋了一肚子的火,这个时候二宝跑来,非缠着妈妈给讲故事,一天工作的劳累,辅导大宝的不满,老公的不给力让她心头火气,对着二宝一顿狂吼,还转身给了大宝两巴掌。</h5> <h5>两个娃吓了一跳,哇哇大哭起来。</h5> <h5>二宝一边哭,一边伸出双手对着妈妈说“妈妈抱抱”。</h5> <h5>看到两个孩子的样子,乐乐妈心里非常懊悔,她明白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的身上,自己却拿孩子撒气。</h5> <h5>看着伸手求抱抱的娃,自己也忍不住哭了!</h5> <h5>群里妈妈们纷纷留言,这样的情况自己经常遇到,每次怒吼完孩子,打完孩子,孩子会一边哭,一边伸手求抱抱,自己心里充满了懊悔。</h5> <h5>明明刚被爸爸妈妈骂完,眼泪还没有流完,委屈还在心里,为什么马上伸手向妈妈求抱抱?是因为小孩子都不记仇吗?</h5> <h5>被妈妈骂完,先伸手求抱抱的那个人总是孩子;</h5> <h5>被妈妈打了一顿,先开口说话的那个人总是孩子,为什么孩子总是第一个低头妥协的人?</h5> <h5>1、孩子对你的爱比你想象的要多</h5> <h5>真的不是孩子不记仇,心太大,因为在他心里,你是那个最爱他的,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人。</h5> <font color="#167efb"><b>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你就是他的全世界。</b></font> <h5>开心的时候,他希望你能分享他的快乐;难过的时候,他希望你能分担他的悲伤,给他及时的安慰。</h5><div><div>特别是6岁之前的孩子,孩子对母亲是绝对的依赖和信任。</div><div><br></div><h5>即使是妈妈前一秒责骂了自己,下一秒他也想在妈妈的怀里得到安慰。</h5></div> <font color="#167efb"><b>2、孩子害怕失去你</b></font> <h5>孩子被妈妈呵斥的时候,其实内心是非常恐惧的,他的大脑一片空白。此时的孩子,心里不是想的自己哪里错了,而是想的“妈妈不喜欢我了”。</h5><div><h5>面对满面狰狞的你,孩子的心里充满了恐惧,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一定要抓住妈妈,回到妈妈的怀抱,确认妈妈还爱着自己。</h5><div><br></div><h5>所以,经常被父母呵斥责骂的孩子,内心安全感不足,就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h5></div> <h5>为什么孩子越长大,离我们就越远?</h5><h5>小的时候,一吼他,孩子就会求抱抱,为什么长大后,我们一吼他,他却转身就走开,甚至于几天都不和父母说一句话?</h5><div><br></div><h5>难道说,孩子长大了,就不爱父母了吗?</h5> <h5>当孩子6岁之前,他和父母的情感维系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妈妈,就是他的全世界。</h5><h5>而随着孩子长大,他开始有朋友,有自己的圈子,他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时,他虽然还爱你,但是他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你一个人了。</h5><div><br></div><h5>如果父母还选择用<b><font color="#167efb">简单粗暴的怒吼呵斥来对待孩子,其实就是将孩子从你们的世界里推出去,而且越推越远。</font></b></h5> <h5>很多人进入青春期后,就不怎么和父母聊天沟通,甚至于成年后,和父母的沟通也是非常艰难的;</h5><h5>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在幼年时,父母一次次的怒吼,将孩子一次又一次推开了。</h5><div><br></div><h5>怒吼、呵斥和打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更多的是父母情绪的宣泄。</h5><div><br></div><h5>而我们之所以如此的肆无忌惮,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不满爆发出来,不过就因为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求抱抱。</h5> <b><font color="#167efb">父母就是利用了孩子对自己的爱,将孩子越推越远。</font></b> <h5>知乎有人问: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父母是一种什么体验?</h5><h5>不少回答让人心碎。</h5><div><br></div><h5>“以暴制暴。”</h5><div><br></div><h5>“学会了冷漠。”</h5><div><br></div><h5>“心里想死的冲动都有了。”</h5><div><br></div><h5>“为我贡献了大部分的童年阴影,培养了我敏感懦弱优柔寡断不爱说话的性格。”</h5><div><br></div><h5>我们一次又一次肆无忌惮地对孩子发脾气,看似破坏性不大,但其实对孩子有着致命的杀伤力。</h5><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孩子不仅仅和父母越来越远,更是在性格上会出现非常负面的变化,甚至人格也会受到影响。</font></b></div> <b>1.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b> <h5>奥利森·马登在《一生的资本》书中说: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h5><h5>研究发现,人在情绪失控时,大脑一片空白。如果失控情绪过于强烈,大脑思维难以恢复,令其思维狭窄,自控能力减弱,理智分析受到抑制,情绪就暂时性地处于失控状态。情绪失控只需要几秒,然而这几秒中,<b><font color="#167efb">你的口不择言就可能成为毁掉孩子的那根稻草。</font></b></h5> <b>2. 不将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桶</b> <h5>有时候,父母对孩子发的脾气其实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自己心中累积了太多的委屈和不满,借着批评孩子的由头,一股脑地发泄在孩子身上。你的问题,凭什么要让孩子来承担?作为成年人,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成为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是多么可笑而可耻的事情。</h5> <b>3. 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b> <h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家有一条家规:如果子女犯错,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惩罚方式,可由子女自己提出来。孩子犯了错,你的怒吼只能雪上加霜,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知道错在哪里,如何去面对,他才会改正。所以发脾气是没有用的,我们要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h5> <b>4. 不要将孩子推给一个人</b> <h5>主持人马丁曾讲,太太在坐月子时候,性格变化很大,从知书达理变成蛮不讲理,有一次,甚至因为生气,把鱼汤扣在了电脑上。两人为此争吵不断,一度闹到要离婚。妻子跟马丁说:“你陪我坐一天月子,我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就一天就行!”</h5> <h5>于是,马丁发现,晚上老婆要不断地起夜喂奶,孩子哭了,要起来喂;喂完还得换尿布,孩子哭了就得不停哄,好不容易睡着了,不到一小时,孩子又哭了......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妻子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不到一天,马丁就崩溃了,终于理解了妻子的辛苦。</h5><h5>男人们,不带孩子不知道带孩子的辛苦,总是以为孩子轻轻松松就长大了,却不知道妻子在背后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多替你的妻子分担一些,多关注一下孩子的成长。</h5><div><br></div><h5>不要将全部重担都放在妻子一个人的身上。</h5> <h5>语言,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h5><div><b><font color="#167efb">语言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font></b></div> <h5>俞敏洪说过:“父母控制情绪,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沟通,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h5><h5>就像泰戈尔有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不要让孩子哭着求抱抱,而是微笑地扎进你的怀里吧!</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