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文正公一生简史】

【中国范】--范志旭

“流芳千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文正公《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文正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文正公画像】 【文正公雕像】安放在河南伊川彭婆镇许营村万安山范园广场 【文正公老年画像】 文正公施政,万民爱戴! 【文正公笔迹】 【范公堤】 本人文正公三十代孙志旭于2016年7月7日到文正公祠拜祭 【范仲淹年谱】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1岁 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淳化元年(990),2岁 父墉病卒于徐州,随母葬父于苏州天平山。 淳化二年(991),3岁 随母居苏州天平山。 淳化三年(992),4岁 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 景德元年(1004),16岁 继父朱文翰任淄州长史。 景德二年(1005),17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 大中祥符二年(1009),21岁 读书长白山醴泉寺,有“划粥断齑”典故,曾作《齑赋》。 大中祥符三年(1010),22岁 读书醴泉寺。有“窑金赠僧”传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 询知世家,感泣辞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 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 登蔡齐(988—1039)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任广德军司理参军。 大中祥符九年(1016),28岁 在广德司理参军任上,司理刑狱,迎母侍养。有“怒书屏风”典故。 天禧元年(1017),29岁 擢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即毫州,又称谯郡)。贫止一马,鬻马徒步之任。上《奏请归宗复姓表》,始复范姓。 天禧二年(1018),30岁 有河北 之行,赋诗《河朔吟》。 天禧三年(1019),31岁 加秘书省校书郎,仍从事于谯郡。 天禧四年(1020),32岁 仍在毫州任幕职官。 天禧五年(1021),33岁 调监泰州西溪盐仓,系衔仍旧。 乾兴元年(1022),34岁 仍在监西溪盐仓任上。 仁宗天圣元年(1023),35岁 仍在西溪盐仓任。 天圣二年(1024),36岁 迁大理寺丞,仍在西溪盐仓任。娶应天府李昌言女李氏为妻。生长子纯佑(1024—1063)。 天圣三年(1025),37岁 秋,因发运副使张纶(962一1036)荐,知兴化县事。滕宗谅协助其筑捍海堰,虽因暴风雪而停建,但其首倡之功甚伟。 天圣四年(1026) , 38岁 仍在知兴化县任上。是年春有两浙之行,过杭州、诸暨等地,与胡则(963—1039)、林逋(968—1028)、唐异等人相聚。徒监楚州粮料院。八月,丁母谢氏夫人忧。 天圣五年(1027) , 39岁 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同时执教者还有王洙(997—1057)、韦不伐(978—1051)等人。六月,次子纯仁(1027—1101)生。 天圣六年(1028) ,40岁 掌应天府书院教习。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二年修成。因范仲淹首倡之功,后人誉为“范公堤”。是年,葬母于河南万安山。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天圣七年(1029),41岁 供职秘阁。 天圣八年(1030),42岁 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通判。 天圣九年(1031),4 3岁 三月,迁太常博士,移陈州通判。葬母于河南伊川万安山。三子纯礼(1031—1106)生。 明道元年(1032),44岁 仍在陈州通判任上。 明道二年(1033),45岁 四月,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谏。 景佑元年(1034),46岁 六月,移守乡郡姑苏,与叶参(964—1043,叶清臣父)交政后,立即投入救灾,有苏州治水之载。诏移知明州(治今浙江宁波),转运使言其治水救灾有方,愿留毕其役,遂复知苏州。 景佑二年(1035),47岁 仍在知苏州任上。十月,擢礼部员外郎、除天章阁待制。召还京判国子监。十二月,进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景佑三年(1036),48岁 在开封府任所。 景佑四年(1037),49岁 在饶州任上。妻李夫人病卒。 宝元元年(1038),50岁 正月,赴如润州所。 宝元二年(1039) , 51岁 正月,在越州与前任郎筒(968—1056)交政。在越州以德化治,治理井泉,名之曰清白泉,建清白堂,有记。 康定元年(1040) , 52岁 正月,仍在越州任上。 庆历元年(1041),53岁 五月,起用范仲淹知庆州、兼管勾环庆路都部署司事。 庆历二年(1042) , 54岁 定川之败,仲淹出兵驰援,稳定局势,仁宗命加职进宫,与韩琦并除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十一月,诏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以韩、范、庞籍三帅分领之,同任陕西四路统帅,其余都部署、副部署所带经略使、招讨使皆罢,诸路招讨使并罢。韩、范开府于泾州,韩兼秦凤,范兼环庆。 庆历四年(1044年),56岁 八月,仲淹启程宣抚河东。 庆历五年(1045),57岁 正月,罢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按抚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十一月,解仲淹四路帅任,以给事中知邓州。 庆历六年(1046),58岁 七月,继室曹氏(另据考证为张氏)生四子纯粹(1046—lll7)。 庆历七年(1047),59岁 仍知邓州。 庆历八年(1048),60岁 正月,诏移知荆南府,邓民请留,范仲淹亦上表自请愿留;二月,复知邓州。 皇佑元年(1049) , 61岁 正月,移知杭州,过陈州,拜会晏殊;三月,次子纯仁进士及第。 皇祐二年(1050),62岁 仍知杭州任上。 皇佑三年(1051),63岁 春,赴任青州,过长山,礼参故乡父老。三月,至青州任所,与前任富弼交政。 皇祐四年(1052),64岁 正月,扶病就道,移知颍州。行至徐州,己沉疴不起,仁宗遣使赐药存问,于五月二十日卒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