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照片(之五十二)——2008,512汶川大地震记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青山依旧

《老马视图》马洪山

2008年5月12日,我在普光(四川达州中国石化普光气田)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我与时任中原油田建筑集团副总经理的邢卫民老哥等几乎是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大地震的灾情,救援队的援救,以及灾后的重建……<br><br>如今512汶川大地震已过14年整,翻阅电脑中的数千张照片,大地震现场的景象一幕幕浮现眼前,那大灾的无情,救援的急切,那痛失亲人的哭泣,废墟面前的无助,那四面八方的援手,那得救后的感恩等等,至今仍然令人难忘,令人感慨。<br><br>让我们记住那段灾难的历史,记住大灾面前的温情,记住重建家园的奋力,珍惜如今生活的平静安宁。<br><br>14年了,缅怀逝者,悼念同胞,山川永纪,浩气长存!<br><br>现今,疫情阴霾笼罩,且当迎头面对,全力抗击,相信乌云总会散去,红日终将升起!<br><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512汶川大地震记忆——大灾无情</span></h1> 据统计,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h5>汉旺镇中心,矗立的钟表,停留在下午2时28分。</h5> <h5>北川县城四面环山,一条河流从县城穿过,县城内的建筑在地震中几乎全部被毁,一些靠近山体的楼房变成了废墟,有些则被滑落的山石整体掩埋,北川中学则几乎被夷为平地。</h5> <h5>2008年6月,地震后的北川县城。</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512汶川大地震记忆——人间有爱</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生死大营救</font></h3>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降临四川汶川,波及到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地震强度超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br><br>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br><br>地处大巴山深处的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应急救援中心接到抢险救援任务后,迅速组织了21名业务骨干、5台抢险车,并携带雷达生命探测仪、起重气垫、破拆工具等相关装备,在作训科科长马新文的带领下,于5月13日晚8点30分连夜赶赴灾区,一场千里驰援的紧急大援救行动开始了。<br><br>从川东北普光气田到地震灾区德阳市,路程有600多公里,救援队伍连夜赶路,一刻也不敢停歇。经过10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5月14日上午9点多,救援队伍抵达绵竹市汉旺镇。<br>  <br>汉旺镇是一个工业重镇,全镇有几万人口,距离震中汶川县直线距离仅有20多公里,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镇上大部分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救援人员一到那里,便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道路两旁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几乎没有一处完好的建筑,街道上随处可见遇难者的遗体,受灾群众在废墟中呼喊着他们的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心碎。<br><br>一到汉旺镇,队员们来不及休整,立即投入到搜救工作中。从中原赶来的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杨永钦担任现场指挥,他对队员说:“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br><br>救援队立即在汉旺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医院、天池煤矿集团和煤矿家属院几个责任区展开搜救。<br><br>由于地震破坏严重,这几个区域的房屋全部垮塌,废墟中群众生还的希望很小,救援难度十分大。在汉旺镇中心幼儿园,当地的老乡介绍说,废墟中掩埋了70多名孩子,有几名家长在废墟旁大声痛哭。看到队员们后,他们立即上前哭诉,让赶快解救他们的孩子。队员们用生命探测仪进行反复探测,始终没有发现生命迹象。但队员们不想放弃,他们手挖肩扛,将巨大的楼板搬开,找到了7个孩子的遗体。由于没有找到幸存者,救援队立即转移到另一区域。<br><br>14日12点左右,接到兄弟救援队求援后,在一家名为“知味楼”的火锅店废墟中,队员们终于探测出有生命迹象。发现有幸存者,大家沉重的心情为之一振,迅即组织营救。从侧面挖出一个洞后,队员们发现被困男子被两块楼板死死地夹在中间,头部被一块木板压住,情况十分危急。<br><br>经过紧急协商,迅速确定了救援方案:一边破拆废墟上的楼板,一边将起重气垫放入被困者旁边的空隙中,慢慢把压在他身上的重物顶起来。但由于被困者腿部受到严重挤压,始终不能从废墟中解救出来。无奈之下,在场的医生建议对被困者实施截肢。“求求你们,别锯我的腿!”被困的小伙子哀求道。<br><br>这名叫李东海的男子今年才21岁,他的父母已在这次地震中死亡,尸体就在他上方,如果他再失去双腿,以后可怎么生活啊。想到这里,杨永钦命令道:“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从废墟中救出来!力争保住他的双腿!”<br><br>经过长达2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15日12点30分左右,在不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下,被埋的李东海终于成功获救,并立即被送往医院救治。<br><br>救出这名男子后,队员们已经很累了。这时,一名妇女跑了过来,她哭着说她的婆婆被埋在了废墟中,让队员们前去解救。到现场后,队员们发现被埋者已经没有了呼吸,但看到妇女悲伤的样子,大家还是费了很大劲帮她找到了尸体。当时,那名妇女一下子就跪了下来,队员们赶紧把她扶起来,并反复进行劝慰。<br>  <br>16日凌晨1点多,忙碌了一天的队员们刚躺下,一名灾民跑来,想借用生命探测仪对她家坍塌的房屋地方进行探测,她不想放弃一丝希望。队员邹东福、王洪峰等人利用探测仪探测后,发现还有生命迹象,大家随即投入救援,经过努力,为其救出了一位家人。<br>  <br>“能救一个是一个”是每一个救援指战员的心声。全体救援人员不畏余震和危险,不怕疲劳,忍受饥饿,一次次进入坍塌的校舍、工厂、民居,争分夺秒地从废墟中抢救受困者。他们充分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等先进仪器,轮流换班探测,人歇仪器不停,昼夜搜救;机械设备无法挖掘,他们肩扛楼板,手挖砖石,以最快的速度清除障碍,把搜寻的脚步延伸到每个角落。<br>  <br>连续多日,普光气田应急救援中心救援人员与武警、解放军官兵密切配合,急灾区人民群众之所急,顽强拼搏、连续作战、夜以继日地进行搜救,截至5月19日,他们已经从废墟中成功抢救出5人,搜挖出60多具遗体。<br><br>随着汉旺镇救灾的结束,他们将转战到受灾更为严重的北川、汶川等重灾区,进一步开展救援工作。 <h5>2008年5月14日,救援人员利用生命探测仪,准确测出废墟下1.5米深处有生命存在。</h5> <h5>2008年5月15日,经过20个小时的紧张救援,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应急救援中心救援人员成功救出被困69个小时的21岁青年李东海。</h5> <h5>2008年5月14日,时任中原油田建筑集团副总经理的邢卫民在灾区现场拍摄。</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512汶川大地震记忆——青山依旧</font></h1> 5月31日中午,我随中原油田建设集团公司西南项目部的车队离开普光气田,向700公里之外的重灾区绵阳市安县进发。6台拉着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的重型车辆来到绵阳境内已是第二天的凌晨两点。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影响,绵阳城内很多居民已经撤离城区,城内能提供住宿的地方大多停业,我们只有蜷缩在车内过夜。6月1日清晨,我们到达安县永安镇元门村。<br><br><br><font color="#ed2308">重建</font><br>  <br><br>建设集团公司西南项目部此次赴灾区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濮阳市政府在安县永安镇、桑枣镇、雎水镇建设2000套灾民过渡安置房。这三个镇都是受灾较严重的乡镇,公路两旁倒塌的房屋随处可见,受灾群众大都居住在自己搭建或民政部门发放的简易帐篷内。我们安营扎寨的元门村有400余户人家,村子里的房屋或倒塌或成为危房。<br><br>村党支部书记刘佑成对我说,这次地震造成全村死伤50余人,2400人无家可归。两公里之外的跃进村也遭受同样厄运,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一位在废墟中寻找可用物品的姓谢的大娘欲哭无泪,她家几乎已是一无所有。在元门村一处极简陋的塑料帐篷下,十几位村民翘望着繁忙的安置房工地,期盼着安置房早一天建成。<br><br>建设集团公司西南项目部的职工6月1日早晨到达元门村后,不顾连夜赶路的劳累,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几台大型设备进入元门村安置点平整场地,施工人员各就各位展开工程协调。与此同时,项目部领导及时到市场调查材料价格,联系厂商供货,经过紧锣密鼓的工作,沙石、水泥、砖等材料迅速落实。<br><br>5月25日先期到达的项目部副经理张尚民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参建单位联络,不分昼夜联系建筑材料、租赁设备,为工程建设打前站。6月3日上午,项目部成立临时党支部,西南项目部副经理、道桥四处经理魏成庆作为党支部书记,组织包括记者在内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召开会议,大家表示,在这关键时刻,一定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要不辱使命,勇挑重担,坚决保质保量完成此次援建任务。<br>  <br>连日来,在安县参加援建的河南省18个地市的援建队伍在不同的村镇加紧施工。为了让灾民早日住进安置房,援建队伍开展了劳动竞赛,各安置点施工现场,有的在平整场地,有的在拉板材,有的在搭房屋,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br><br>西南项目部负责施工的永安镇元门村、桑枣镇红牌村的安置点的场地平整和材料供给工作,在道桥四处副经理刘晓辉的协调及参建职工共同努力下进展顺利,三天就平整场地3万平方米,拉运中沙400立方米、石子200立方米、水泥180吨,提前4天完成计划工作量,为后续工程赢得了时间。<br><br>6月6日下午3时,30辆车厢上写有“濮阳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等字样的大型货车满载着建房板材到达灾区,其中10辆为中原油田的车辆。这30辆大型货车用了30个小时昼夜兼程而来,意味着新一轮火热的建设高潮再次掀起。<br><br><br><font color="#ed2308">安置点</font><br><br><br>汽车在永安镇灾区的公路上行驶,每隔两三公里就有一处灾民安置点,距离我们施工点约两公里的路旁就有一所较大的安置点。这个安置点的灾民主要来自重灾区北川县的漩坪镇、擂鼓镇、禹里镇等乡镇,2000多名灾民按户或性别分别住在民政部赠送的蓝色帐篷内。这些帐篷排列整齐,自来水系统、帐篷学校、医疗所、餐厨设备以及厕所一应俱全,整个安置点秩序井然。在帐篷学校里,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来自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的志愿者在孩子们学习间隙为他们作学习辅导,组织他们做游戏,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br><br><br>6月2日下午6时,这个安置点的食堂正在做晚饭,几口大锅放在不同的灶上,正在烹制着烧茄子、番茄炒鸡蛋、红烧猪肉等菜肴,场面热气腾腾。一位排队等待打饭的灾民说:“受灾后,我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房屋,是政府和全国各地的好心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现在吃的用的全是政府和这些好心人给的,我们感谢政府,感谢全国人民。”<br><br><br>傍晚时分,一队从吉林长春自驾车而来的志愿者走进安置点。他们穿着印有红色“爱心”字样的黄色T恤,手里拿着一摞摞图书和文具,招呼着帐篷学校的孩子们,把这些学习用品一一分发到他们的手中。据了解,近段时间,每天都有几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来到安置点,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灾区的孩子们。<br><br><font color="#ed2308">又见汉旺</font><br>  <br>听说中原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正在德阳协助中石化西南石油局恢复受损天然气井生产,6月3日,我们驱车前往德阳。从永安镇到德阳,最近的路应是经桑枣、秀水、河清等乡镇,而这些乡镇正是这次地震受灾较严重的地方,公路两旁房倒屋塌随处可见。在德阳完成采访任务后,有人提议到汉旺镇看看。<br>  <br>汉旺距德阳只有30多公里,那是我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最早到达的地方。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应急救援中心救援队在那里奋战10天,搜救被废墟掩埋的幸存者6人,我曾用镜头记录了救援队员奋不顾身抢救受困人员的情景。现在,汉旺镇怎么样了?<br>  <br>在汉旺镇中心,那座高高矗立的钟表,依旧停留在下午2时28分;伤亡惨重的东方汽轮机厂已由部队进行管制,我们无法入内。来到我们的救援队救出李东海的知味火锅店,我不禁愕然:不知是因为余震,还是人为的因素,那座摇摇欲坠的房屋已经成为一片瓦砾。现在看来那些救援队员数次出入这一险房,真是冒着生命危险!曾几进几出这座房屋的我,现在也不由得倒吸凉气。<br><br>汉旺镇比桑枣、秀水、河清等乡镇受灾程度还要重,但由于汉旺镇交通便利,震后防疫、消杀等工作到位,废墟上空气异味并不重。街上行人不多,秩序井然。地震前的汉旺镇我们没有见过,虽然现在一片惨败,但从残留的痕迹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这里原本应该是一座美丽富足的小城。“汉旺雄起!”我们期待着这座小城尽快振作起来,恢复往日的美丽。<br><br><font color="#ed2308">感受北川</font><br><br>温总理眼含热泪告别北川的画面,让我们每个人动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北川是地震重灾区!6月4日,我们赶往北川。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村庄被夷为平地,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滑坡处裸露出的灰白色的山石与覆盖着绿色植被的山体形成巨大的反差。有些钢铁结构的高压电线杆被滑落的山石砸得扭曲变形甚至断成了几截,可见地震发生的瞬间,电力设施即遭破坏。三座水泥厂都遭到破坏,厂房和高大的设备或倒塌或被拦腰斩断。<br><br>路面上不时出现未被清理的巨石,其中一块巨石上还写有“保留”两字,将来人们来这里可以看到大地震留下的印迹。距北川最近的擂鼓镇也是一片惨败景象,众多的大型设备正在清理废墟,一些安置房也在建设之中。前方不远处,不少车辆被挡在路上,形成了一个长队,我们知道北川就要到了,因为我们知道北川戒严了。<br><br>从山东济南来的值勤的特警身穿白色的防化服对过往车辆行人进行检查,非执行任务的特殊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记者也不例外。我们在亮明身份后,侥幸跟随几位在山上居住的村民沿旁边一条通往山上的小路行进,虽然不能进入北川县城,但从山坡上可以看到县城的全貌。<br><br>北川县城四面环山,一条河流从县城穿过,县城内的建筑在地震中几乎全部被毁,一些靠近山体的楼房变成了废墟,有些则被滑落的山石整体掩埋,北川中学则几乎被夷为平地。我用长焦距镜头凝固那惨痛的景象。我的眼睛在镜头面前变得模糊了,我仿佛听到废墟中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拼力呼救的声音,看到解放军战士和武警、消防官兵手刨肩扛奋不顾身急切救援的身影……<br><br>不远处,一名被拘留管教的少年由他父亲和民警陪着来到山坡上,祭奠他在地震中遇难的爷爷、奶奶和母亲。在他低头烧香的那一刻,他对今后的人生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想法?<br>  <br><br>北川原本是一座山环水绕的美丽小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它面目全非。这座受灾最惨重的县城如今几乎空无一人,它将作为汶川大地震遗址被保存。它将让我们永远记住,记住大自然的无情,记住大灾之中的大爱,记住2008年的5月,那回荡在中国大地的人间真情。<br> <br> <h5>在汉旺镇中心,那座高高矗立的钟表,依旧停留在下午2时28分。</h5> <h5>2008年6月10日下午,在四川绵阳安县永安镇元门村地震灾区安置房建设现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四川省总工会向中石化中原油田建设集团灾后援建突击队授予:“工人先锋号”旗帜。</h5> <h5>2008年6月4日,与当时援建的中原油田建筑集团西南项目部负责人魏成庆、张尚民在去往北川的途中留影。</h5> <h5>2008年5月14日,在汉旺镇地震灾区现场采访。</h5> 1993年入职中原石油报社,如今快30个年头。在报社一直从事摄影记者工作,拍照片成了我的职业。<br><br>多年来,不论是在中原油田本部,还是跟随中原石油人走向外部市场,都力争尽己所能把看见的、感觉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留在镜头里。<br><br>我所在的媒体主要涵盖两家央企,一个是中原油田,一个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这两家都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其实,2012年以前两家企业是合在一起的,国有企业改革,分成了两家。<br><br>中原油田发现于1975年,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天然气化工等综合优势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目前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川东北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2011年,中原油田年产油气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跨入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近些年,企业与时俱进,打造 “中原气服”和“中原服务”品牌,石油人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br><br>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是一家主要涉及钻修井、固井、井下作业、压裂等石油工程的专业化公司。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原石油工程队伍走出家园,踏上外闯市场之路,在国内石油系统首开面向市场创业先河。1992年,率先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几十年来,中原石油人在中原、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国内市场,在沙特、科威特、非洲、哈萨克斯坦等国外市场留下足迹。<br><br>两家企业总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共有职工家属20余万人。在长久的企业办社会的年月,企业还承担着教育、医疗卫生、公安等政府职能,以及供热、供水、环卫物业管理等服务职能。因此,我们的摄影镜头除了侧重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外闯市场等主题内容外,也涉及到企业——这个“小社会”的方方面面。<br><br>当然,除了两家企业的内容外,濮阳当地以及外部市场当地的一些风情民俗也涉及到了一些。<br><br><br><font color="#ed2308">(马洪山文\图)</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