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对坐,听他讲故事

向海(杂文小说随笔)

苏轼的一生,时时有故事,处处是情调。虽坎坷经常,挫折不断,却吃好喝好,幽默段子张嘴就来,谈笑风生随处可嗨……。苏轼属乐天派,是妙人,是豪人。如果能穿越,一定要去北宋,拉近了,与苏轼做朋友,听他讲故事里的人生。 先简单介绍下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说白了,是北宋第一大明星,擅丹青,工书法,精诗文,还具备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光环……妥妥地全能才子。 ① 苏轼有一个弟弟,聪慧程度不亚于哥哥,两人同场科举同时登第。那一年苏轼21岁,弟弟19岁。父亲写了一首打油诗:“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山。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别人觉得千难万难的事,儿子很容易的做到了,足见老爹的自傲。<br>苏轼比他爹还自负,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位老太看不过去了,手点古书里的三个字,请教苏轼何解。苏轼根本不认识,好尴尬啊。好在苏轼知道错了,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br>他狂我更狂。颇有“兔子没尾巴,随根”的气势。<br>苏家出了三个人物,个个优秀。父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澈。“<b>一门三才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b> ②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苏轼很倒霉,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p><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竟开发出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取名为《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p><p class="ql-block">吃喝完毕,没事去赤壁山散心,写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怀古到伤己,却掩盖不了那股豪放气派,表现了旷达超脱的一面。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唯有苏轼。</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他依然摆脱不了被针对、流放的命运。</p><p class="ql-block">57岁高龄时,他被贬到了贫瘠的惠州,发明烤羊骨,喜食荔枝,并写下了著名的《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刚消停三年,一封调令又来了,可怕,是海南,典型的流放。苏轼不放在心上,蹲在海边,咚咚咚地敲起生蚝,研究这新鲜东西该怎么吃,还迫不及待告诫儿子:这种贼好吃的美味,可别让那些朝中大臣知道,不然可要抢着被贬了。离开海岛时,他还很得意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贯平生”。</p> 生活对他不温柔,他就自己对自己温柔。特别是在吃这件事上,总有能力将“失意人生”变成“诗意人生”。纵然有一千种挫折,他也能有一千种对抗挫折的方式,发挥美食的天分,将它们全都变成美味佳肴。这种豁达和能力真是绝了。<br><b>这个北宋第一吃货,被贬的路上,贬到哪吃到哪,硬生生被他变成了美食的“创作之旅”。</b><br>忍不住“吐槽”一句,吃货的世界,真是心大啊。 ③ <div>刘贡父因晚年患病,导致头发眉毛大量脱落,连鼻梁都断了。苏同学巧借了刘邦的《大风歌》,评论好友:“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br>有一次,他与陈季常聊天兴起忘记了时间,突然听见妻子一声大喊,“妻管严”严重的陈季常吓得柱杖都掉了。于是,苏同学便作了一首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其中两句这么说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div><div>估计刘贡父、陈季常听后,内心或许在想:这厮是典型的“损友”,难道我不要面子的吗?</div> 苏轼出门接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相戏:“阿兄门外邀双月。”苏轼回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气得小妹扭头就走。<br>苏轼也有吃瘪的时候。<br> 佛印本来只是个爱好佛学的书生,却被苏轼“坑”去剃了度。还笑话他:“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佛印听了,直接怼了回去:“僧对鸟也,我不就正对着你吗?”顿现活脱脱一斯文流氓形象。 闲来无事,苏轼便去金山寺找佛印。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br>这个命途坎坷,本该在深夜痛哭的人,却幽默爱闹,超爱损友坑人。<b>分分钟能找到生活乐趣的北宋第一段子手,满腹经纶下还藏着一颗有趣快乐的灵魂。</b> ④ 文字狱程度最轻、对知识分子最包容的就是宋朝。因为赵匡胤立国之初,就定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即使这样,苏轼中标,而且是接连中标。<br>“乌台诗案”,是苏轼个人命运、人生、性情、观念、文章、艺术、生活、家庭的转折点,在这里走向人间,他的诗文则从这里羽化登仙——正如他那个杰出的弟弟苏辙所言:此后,哥哥的文章便大大地超远于他了。就像歌声所唱的:“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div>这时,酒便来了。这位“奋励有当世志”的铮铮才俊,一次次感受到“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也便一天天地走向酒:“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更彻底的解脱来自更猛烈的风寒,惠州之僻、儋州之遥,让人过中年天近晚的苏轼感受到“恶酒如恶人,相攻剧刀箭”,也让他更频繁更亲切地走向这世间的醇浆、人间的醍醐。</div><div>少年时不大的酒量,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常陶醉于酒、最得益于酒的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走向老年后恋杯:“少年多病怯杯觞,老去方知此味长。万斛羁愁都似雪,一壶春酒若为汤。”</div> 甚至从一个饮酒者,变成了一位独特的酿酒师:“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让儿子们当他的品酒师,即便酿的酒坏了肚子,苏迈、苏过那个苦啊:没办法,哪怕是父子,咱们也只能舔一舔,感情浅了……。 《避暑录话》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br>苏轼邀朋友在船上喝酒,喝了整整一天。船家收船的时候,不见人影,只在船上发现了诗句:“江面际天,风露皓然,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船家慌了,迅速报官。<br>然后,出大事了……<br>城里到处流传着犯官苏轼,“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br>当时就把郡守吓得够呛。苏轼啊苏轼,你想“江海寄余生”,可不能不管咱们的死活啊。急急派人四处寻找,无果。最后撞开住处门:“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郡守这个生气啊!但跳到喉咙眼的小心脏,总算是落回胸腔了。 <div>这事没多久就传到了京城,皇帝听了,都有点要相信了,苏轼这家伙,好像做得出这种事啊……。<br></div><div>所谓诗言志,酒载情。酒是“钓诗钩”,酒是“扫愁帚”,苏轼才是真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乎的是云上的青色天,是醉了之后那种自由开阔,放达无羁的悠哉心境,只有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只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人生能有几度凉秋?不如呼朋唤友,持杯月下花前,休问枯荣事。”</div><div>独特的禀赋、独有的情怀和独具的智慧,乘着酒的清香,徐徐升入了艺术的仙界:“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div><div><br>呜呼,<b>人间饮者多矣,有几人能吐出如许莲花?您何须饮酒,您就是那花间的一壶酒啊。</b>九百年前,其香凛冽。万载之后,尤醉人间!</div> ⑤ <div>苏轼临死前,曾问过儿子:“你们说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一定很好。”苏轼奇怪:“你怎知道?”小儿子回答:“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br>苏轼顿悟,留给儿子一首诗《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br>第1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只是平铺直述把美景列出来,第4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却已属于禅境。<b>首尾两句相同却成千古名作。</b></div><div>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会以“庐山烟雨”为喻,教导儿子莫要执着于官场功名。这是一个老父亲的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令人感动。</div> <b>写在后面</b><br>余光中说:“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轼,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br> 林语堂曾这样形容苏轼:“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文豪、大书法家、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皇帝的秘书、酒仙、专唱反调的人、诗人。”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这位坐在宋代词坛头把交椅上的先生,确实有太多的身份,太多的波折,20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7岁丧子,晚年不断贬谪,而最难得的是他总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随意切换自己的身份,将痛苦生活依然过得热气腾腾,趣味十足。<br>很多人爱苏轼,就是爱他这份“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豁达与温柔,无论世界对他有多么不公,他都能以一颗赤诚之心温柔相待。<br> <div>如果能和苏轼这个乐天派当一回朋友,该多有意思啊。</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