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的记忆——品读原生态史料,走进共青团历史(五)

祈小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五)</b></p> <p class="ql-block"> 这份支部团课教员聘请书,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湖北省襄阳县委员会1964年所颁发,来自于三国时期智圣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隐居地。</p> <p class="ql-block"> 它的规格足有16开大,70克胶版纸,铅版,正反双面印刷。</p> <p class="ql-block"> 聘请书版式较为简单朴实,由花边版框与团徽图案构成。团徽粗略一看,似乎无恙,若从组成要素细节察看,存在不少问题。</p><p class="ql-block"> 团旗飘舞的动感波痕及弧度,有一定差异和凝滞,流畅性几乎消失殆尽,五角星外侧的圆环过粗,绶带上的“中国共青团”几个字,形似而神不似,背景里的四射光芒,“数量”严重不足,更明显的是,左边颗粒饱满的麦穗造型,竟处理成剪纸效果,像鱼骨架似的,右下端的齿轮图案,透视比例把握失准,边端“立体感”太强,上倾角度过大。</p> <p class="ql-block"> 当初,设计师可能未找到团中央1959年五四颁发的团徽图案,加之任务要求紧,直接拿团徽作参照画的。</p><p class="ql-block"> 虽说实物栩栩如生,流光溢彩,若是重新还原为平面图墨稿,真是太难为设计师了,团旗上的珐琅彩光泽折射影响了对五星圆环粗细的判断,同样因珐琅彩妨碍,毛体字迹笔锋看起来颇为模糊,自然不易临摹到位,那密密麻麻的的一束束光芒,数起来都费事,只能随意画几束,意思一下而已,“25颗麦粒”,剪纸艺术难以显现出准确粒数,从立体到平面,齿轮“降维”却成了“升维”。</p><p class="ql-block"> 此次聘任活动,特意选在“五四”青年节、又是“五四”运动45周年当天,正好赶上周一工作日,场面应该较为热闹,聘请的团课教员人数绝不会太少。</p> <p class="ql-block"> 李乐林同志被聘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襄阳县泥咀支部教员。其具体身份不得而知,或许是团支部干部,或许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聘请支部教员这一活动,从侧面透露出一条信息,各乡镇设置的团组织是支部,而非总支,说明当时乡镇团员人数较少,需要积极发展团员,壮大先进青年队伍,为支部聘请团课教员,即是重要举措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个泥咀是指历史悠久的泥咀镇,古时因汉江河道淤泥冲积而成,故曰泥咀之名。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卧龙镇”。改名缘由,皆因该镇紧邻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当年的隐居地古隆中,以利于弘扬当地历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 背面印有团县委给受聘教员的简短公开信,勉励受聘同志把“这个光荣任务担当起来”,并希望大家将讲课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反馈上来,以便推广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资料来源:“触摸团史”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