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花开不缀——初读《王阳明大传》有感

小颖的温暖星球

<p class="ql-block">班上聚餐,茶余饭后,和班主任聊起自己思考了很久的困惑:尽管大二了,但之前只顾着往前走,只顾着成为乖学生,现在好像有点找不到自己了。班主任便和我们推荐了《王阳明大传》,他说心学是一种大智慧,让我们好好理解参悟。</p><p class="ql-block">我对王阳明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中学时期看的《明朝那些事儿》里那个追求真理的圣贤形象,记得那时的我还被当年明月评价王守仁的那句话震撼住了,将其认真地记在了我的书桌一角: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旧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虽然如此,但也仅限于此,我还是对嘉靖期间内阁不断地争斗、更替的相权争夺更感兴趣,对什么是心学、如何修好心学知之甚少。</p> <p class="ql-block">虽还只是蜻蜓点水,但我还是想记录一下我第一次的收获。</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对之前的困惑的破冰。</p><p class="ql-block">其实我觉得王阳明的心学的过程就是自我对话、明见自我的过程。他也曾迷失过,钻研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和好友一起“格竹子”——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两个人就死盯着那颗竹子看,潦草地吃饭,潦草地睡觉,一连几天专心"格竹子"。 历经七天七夜后,除了大病一场,他什么也没有收获。经此一事,王阳明开始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在苦恼了一段时间之后,他适时转向,另辟蹊径,为他日后创立"心学"埋下了伏笔。王阳明的一生都像亲身"格竹子"一样,若非躬身入局、亲证真伪,他不会轻易放弃。对于他来说,一切"弯路",不过是朝圣路上沿途的风景,每一步都算数。</p><p class="ql-block">在寻找道路上,圣贤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只有对"弯路"都如此虔诚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如何面对困境。</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一生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在龙场被当地原著民敌视,他丝毫不生气,反而教给他们耕种读书,久而久之,这些人接纳了王阳明一行,并成为他最忠实的学生。并且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在瘴气遍布的龙场,依然努力读书,完善自己的理论。我想这也是班主任和老师们为什么和我们多次强调多读书的重要性的原因,原来书真的可以让一个人居陋巷、处纷繁而心坚定、性清明。</p><p class="ql-block">如果王阳明不曾真正在泥泞里摸爬滚打,对抗淤泥对身体的牵制,也不会有勇气与力量完成心灵飞翔般的跳跃吧。生活中的很多困境在被打破以前的确消耗心力,而一旦走出,它也会为你激发出更坚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生命中有不可承受之重,亦有不可承受之轻。幸而现在我们尚且年轻,何须惧怕走错,何须畏惧困难,戴着镣铐舞动吧,沉重里生发出来的轻盈,才不会在面对狂风暴雨时无助地摇摆,以致被连根拔起。摸索平衡的过程可能会像重复练习一个舞蹈动作般枯燥,然而在每一次的纵身里,要相信会有毫厘的进步持续发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粗粗翻阅的一些收获,但确实让我心境平和了许多,没有那么浮躁了。想起现在让很多人疲累的“精神内耗”,我觉得当我们陷入内耗,焦虑之时,与其自寻烦恼,让思想被牵着走,不如好好阅读,从王阳明的心学智慧里去理解去参悟:“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此心不动,方能万事从容。</p><p class="ql-block">读罢全卷,总有一幅画面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两岸落木萧萧,只一孤舟横渡川流,王阳明缠绵病榻,弟子流着泪询问遗志。他耳边响起年少轻狂时立下要做圣贤的豪言壮志,眼前浮现出年少时在居庸关看到的黄沙金戈、边城连绵,到如今自己遍访山野,取案牍之明教化学生,他嘴角含笑,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p><p class="ql-block">“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