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东坡词赋作品风格的三大类型》

大洋公海

<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1101),生于北宋时代。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因此,世称“三苏”。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考中进士和制科后,做过地方官吏,主张改革弊政。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持不同政见,自请外任,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做了一些兴利除弊、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后以作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p><p class="ql-block"> 宋哲宗时,旧党执政,苏轼曾一度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但因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出知杭州、颍州等地。由于其对新旧两党皆不阿附,使他得不到任何一方重用,一再遭到贬谪,最后远徙琼州。宋徽宗即位,遇赦北返,第二年便病死在常州。</p> <p class="ql-block">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内容较广,有些作品,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形式上颇具特色,风格多样,无论抒情或者议论,都写得生动活泼,语言自然,开有宋一代的新诗风。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窠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他的散文,长于说理,纵横恣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有些作品亦存在保守思想和消极情绪。</p> <p class="ql-block">苏轼作品风格大约基本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1、豪放风格:</p><p class="ql-block">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p><p class="ql-block">2、旷达风格:</p><p class="ql-block">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旷世达观、胸襟豁达、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p><p class="ql-block">3、婉约风格:</p><p class="ql-block">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一) 具有豪放风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p><p class="ql-block"> 1075年,亦就是苏轼在山东诸城为官的第二年,他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激荡于整个山东,被传为抗敌保国之佳作。</p><p class="ql-block">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p><p class="ql-block">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p><p class="ql-block"> 全词借"出猎"为题,抒发了苏轼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报国热情。上片写出猎的壮举,下片希望朝廷能够起用他,使其能为国杀敌。整篇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音节激越,贴切用典。英武之气,直抒胸臆,豪情奔放,壮志冲天!伍列铿锵,杀敌奋先。酣战时,个个侠肝义胆,冲锋间,一声正义呐喊。面乾望,平狼烟!真可谓: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p> <p class="ql-block">(二)具有旷达风格的--《前赤壁赋》</p><p class="ql-block"> "前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此赋记叙了与朋友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采用景物描写,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脱俗的达观。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景交融,意味深刻,理义透彻精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文学地位,文章具有《庄》、《骚》笔法,集"儒释道"之精髓,文笔潇洒俊奇,表现手法惊世骇俗,人生哲理.内容丰富而深远,见解独到而精辟,对迷惘人生,可指点迷津。极富有启示之作用。读之令人犹饮甘霖,如沐春风。</p><p class="ql-block"> 《前赤壁赋》以"风"与"月"为主景,娓娓道出旷达的胸怀和人生哲理无不包融于风月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苏轼与朋友驾舟游于赤壁之旁,在长江之上和月光之下,将自己融入天地之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可见其心情之畅快,其气度之泰然。</p><p class="ql-block"> 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其陷入苦闷与茫然,面对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与其带来舒畅心情,酒酣后聆听到凄怆的洞箫声和扣舷而扬歌, 则令其.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而随着水与月的长伴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和无穷。</p> <p class="ql-block">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由衷而感叹生命之短暂,这是人之常情、人尽有之。对于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伦和文章、壮志未酬、岁月蹉跎、已近垂暮老者,也许会有与之俱来的一丝悲凉。但是他却没有陷入世俗的悲哀之中。相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情绪,作者则是另一番超凡脱俗的独到见解,仰观日月宇宙,俯察世间万物,体味人事沧桑,不禁扣舷而问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p><p class="ql-block">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凡人生观、人生哲理和积极的人生胸襟,皆让后世之人、千余年间、敬读之历久弥新,倍受启迪。借此解当今人生之迷惘,这岂不正是此文千古不朽魅力之所在乎?</p> <p class="ql-block">(三)具有婉约风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p class="ql-block">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p><p class="ql-block">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p><p class="ql-block">发妻王弗在苏轼心中从未离开。去世十年后,苏轼又一次梦到了她,梦中的她还是那时的模样,而自己却早已经满面风霜。</p><p class="ql-block">再次相见,无言相对,只有默默流泪,此时无声胜有声 。</p><p class="ql-block">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思致委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p> <p class="ql-block">  总之,苏轼的婉约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婉约词家的艺术风格。统观东坡词,即使是所谓豪放词中,往往也掺有婉约的情韵。如著名的《念奴娇》中,既有“大江东去”的浩荡气势,亦有“小乔初嫁了”的娇美柔情。应当说苏轼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婉约派词人,当然更不能忽视他的婉约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及影响。</p><p class="ql-block"> 而在文学创作上,苏轼的散文在前辈的基础上,更有了新的推进和开拓。他的散文豪放自然、气势纵横,艺术手法多变,往往突破固定格局,使情景事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以议论见长,而且常常向思辨化的最高层次升华,尤其善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这样说,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在散文上用功最勤,成就最大。</p><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他才气横溢,在散文、诗、词等文体的创作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人们公认的天才、全才。宋代文坛盟主欧阳修,在其刚刚崭露头角时就曾断言: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宋神宗也曾称赞他是“天下奇才”。果然,他不负期望,应圣言众托,攀获了有宋一代最高文学之圣果!</p> <p class="ql-block">  本篇是大洋公海所创作的关于浅谈北宋大文豪苏轼文学词风的几点拙见。渴望读者热心阅之,以增长见识,相互切磋为起点,共同探讨文学及诗、词、曲、赋里边的广度和深度。</p><p class="ql-block">感谢网络跟文图片。</p><p class="ql-block">感谢栏目老师关心支持。</p><p class="ql-block">感谢读众关爱热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