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建军、建政方面的理论建树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b>刘少奇在新四军(十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建党、建军、建政方面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理论建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解放军) 陈 兴 刘新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在新四军期间,对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十分重视,抓得很紧,有许多重要理论建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认为:党的建设最主要的是思想理论建设。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并不弱,中国共产党的英勇牺牲亦是很好的。然而,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共产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直到现在,缺乏理论的这个弱点,仍未完全克服(虽然党内少数同志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是有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理论)。因此,现在提倡党内的学习理论,就成为十分必要。中国共产党只要克服了这个弱点,就能有把握地引导中国革命到完全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一到华中,就采取各种形式培训党员干部,想方设法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在皖东期间,他多次向党员干部系统地讲述共产党员加强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再指出:“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在刘少奇直接组织下,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在苏北盐城成立,他亲自担任校长。刘少奇把党校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分期分批轮训党员干部,亲自多次去授课。刘少奇为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在授课之前都要反复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然后才去讲授,</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在华中党校讲授的第一课是6月份讲的《人的阶级性》。他从阶级观念出发,论述了党员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长期性。指出:在阶级杜会中,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本质。党性,就是人们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所以人们有各种不同的党性:有封建阶级的党性,有资产阶级的党性,有无产阶级的党性等。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共产党员的思想改造是长期的,终生的。这是因为:一是共产党员本身往往具有非无产阶级的天性,需要通过长期改造才能克服;二是无产阶级不断改造社会,不断改造人类的本质,同时也要不断改造自己的本质,才能跟上社会的前进。</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2日至3日,刘少奇在华中党校讲授第二课《论党内斗争》。这篇演讲,总结了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内斗争的根源以及进行党内斗争的正确原则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指出:党内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和斗争,根源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有它的社会根源。我们党从延生那一天起,就经常处于各种非无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甚至封建残余势力的包围之中。这些阶级在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或在同无产阶级的联合中,经过党与无产阶级内部的不稳定成份,侵入到党和无产阶级的内部,在思想意识上,在生活习惯上,在理论上,在行动上,经常影响我们的党,腐蚀我们的党。“这就是党内各种错误和不良倾向的来源,这就是党内各种机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这也就是党内斗争的来源。”第二,有它的认识根源。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党内有些同志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而有些同志则是主观地、片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因此,对同一个事物,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各种党员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就引起党内许多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分歧和争论,就引起党内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指出:党内斗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党内斗争,才能清除党内污泥浊水,保持党的纯洁与独立,保证党的行动在代表无产阶级最高利益的路线上进行。</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在这次演说中,着重阐述了进行党内斗争必须掌握的正确原则和方法:第一,党内斗争是一件最严重最负责的事,绝不可以草率从事,必须以最严肃最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必须自己首先是完全站在正确的党的立场上,站在为党的利益、为工作的进步,为帮助其他同志改正错误和弄清问题的大公无私的立场上来进行;必须自己首先把事情弄清楚,把问题弄清楚,同时还必须是有组织地有领导地有准备地来进行。第二,党内斗争基本上是党内不同思想不同原则的斗争。思想上原则上界限的明确划分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组织上,在斗争方式上,在说话与批评态度上,应该尽可能的不对立,尽可能采取温和的方式来商讨或争论,尽可能不采取组织手段及做组织结论,尽可能完全采用诚恳坦白的态度,多做正面教育,去求得思想原则上的一致。只有在必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采取对抗的斗争方式与组织手段。第三,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一切过分的批评,夸大人家的错误,滥给别人戴大帽子,都是不对的。党内斗争不是斗得愈厉害愈好,而应讲求适当。第四,一般地停止举行斗争会。应从总结工作、检查工作中指出各种缺点错误。应该首先“对事”,然后“对人”。第五,必须给被批评被处罚的同志以一切可能的申诉机会。在给同志做鉴定和组织结论的时候,通常均应通知本人,当面做结论。如果他不服,在经过辩论之后,应向上级申诉。任何党的组织,不能禁止任何同志向上申诉。第六,禁止党内的无原则纠纷。</p><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了刘少奇的这篇演讲。毛泽东亲自写了按语,称这个演讲“理论地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在全党整风运动中,这篇演讲收入《整风文献》,被列为整风学习的必读文件之一。这篇演讲编入了《刘少奇选集》。</p><p class="ql-block"> 1941年10月3日,刘少奇在华中党校作了《人为什么会犯错误》的演讲。这一演讲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着重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人犯错误的基本原因。指出:人之所以不能避免犯错误,是由于人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的原故。人在了解(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难免发生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矛盾),一旦主观与客观发生了矛盾,在行动上就要发生错误。同时,主观常常是落后于客观的,客观的事物发展了,而主观的认识还停留在旧的事物上,并以这样的认识去认识新的事物,就难免限于成见。这是人不免犯错误的基本原因。除以上两个基本原因之外,还有使人犯错误的其他原因:一是由于思想方法的错误而犯错误;二是由于立场的错误而犯错误。</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3日,刘少奇在华中党校作了《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的演讲,论述了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指出:民主精神就是平等精神。资产阶级口里讲民主,实际上不能实行民主。因为资产阶级虽然讲平等与人民的权利,但却可以容许绝对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容许资本家压迫剥削劳动者,劳动者只能受驱遣。这是不平等的,也就是没有民主精神的。人们在经济上的不平等,于是形成其他一切方面的不平等。法律上的平等是虚伪的,实际上仅仅保障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完全不同,不仅要求在法律上、政治权利义务上的平等,而且——这是最主要的——要求经济上的平等。要求资本的取消,私有财产的消灭。有了经济上的平等,于是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上、法律上、教育上及其他各方面都有了平等。所以,只有共产主义者,才能实行真正的民主。</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在演讲中,剖析了中国国内和中国共产党内的民主状况,指出:中国是一个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一般地说,人民没有经过民主训练,不懂得民主。而我们党内,也有很多党员不了解民主。因此,我们要以民主精神教育人民群众,在党内也要实施这种教育。我们党内实行了真正民主,才能领导好人民群众实施好民主。</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还指出:民主精神或平等精神不是平均主义。现在我们同志中,一方面表现民主精神不够,另一方面表现有些平均主义,还有民主极端化现象,如否认组织性,否认有指挥者和被指挥者,否认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这种平均主义与极端民主化的要求,并没有民主精神或平等精神。</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在这次演讲中,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的任务,指出:官僚主义不仅在剥削阶级队伍中存在,在无产阶级队伍中和共产党内也存在。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成为当权的政党之后,官僚主义也会严重起来。反对官僚主义,采取撤职的办法只是治标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提高群众文化程度,特别是提倡民主精神,进行民主教育,实行民主监督,才是反对官僚主义的重要办法。共产党员和干部要以民主行动督责自己和其他人,可以不断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4日至6日,刘少奇在华中党校发表了《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论述了加强共产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修养的重要性,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等辩证关系,着重阐明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结合的具体形态,反映着党内的组织关系,确定党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思想上的一致,保证党组织上的统一。先有思想上的一致,才能保证组织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又能帮助和推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巩固思想上的一致。所以民主集中制是保证党在组织上思想上统一的具体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对新四军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到华中,就提出不要受国民党的限制,大力发展革命武装,多多益善。皖南事变后,他及时总结了新四军前一段建军的经验教训,纠正建军中的错误思想,全面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1941年6月6日至7日,他主持召开了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新四军建设问题。会上,他提出了建设正规化党军的任务和各项要求。这次会议,在新四军建军史上有重大影响。会后,各部队展开了全面正规化建设。1942年春,他主持召开的华中局扩大会议,对新四军建军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在新四军建军工作中着重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明确新四军的建军目标,是建设正规化的党军。刘少奇指出:“我们新四军是党军,党军是执行党的政策和任务的工具。”“在目前,党的政治任务总的方针就是中华民族完全的独立,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要完成这样的政治任务,就必须努力提高八路军、新四军的数量和质量,建成正规化的党军。正规化党军的基本要求是: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完成党的政治任务;有高度的政治素养和坚强的战斗力;有严格的军事纪律、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有统一的编制、统一的制度、统一的供给和科学分工;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富有朝气的工作作风和先声夺人的革命气概。他号召全体指战员都要刻苦学习军事,不断提高技术战术水平。他要求新四军指挥员在军事理论和指挥能力等方面都要超过国民党军官。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p> <p class="ql-block">  二是正确处理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之间的关系,提高主力军,加强地方军。刘少奇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华中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干主力军”、“扩大地方军”的方针。指出:只有建立强大精干的主力军,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才有保证;同时,只有加强地方军,才能减轻主力部队的地方性任务,才能有利于主力部队的休整和机动,并使主力兵源不断,经常得到补充。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华中各地从1941年10月起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新四军抽调了三分之一的主力,同地方武装混编,加强军区和军分区。抽调了大批干部充实地方部队的领导。地方部队实行独立建制,充分发挥地方性和游击性特长,坚持原地斗争,造就了一支支坚持敌后配合主力作战的生力军。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地方部队上升为主力,使新四军不断得到扩大和加强。主力部队地方化,地方武装主力化,这是华中抗战中一种特殊的建军与扩军方法,它对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和华中武装力量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三是正确处理军队和地方关系,造成根据地内党政军民的高度统一。刘少奇指出:军队是根据地的支柱和保障,地方是军队生活和活动的基础,二者的方向和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密不可分。他指示新四军要拥政爱民,尊重地方党政和人民群众;同时,他指示地方要拥军优属,爱护新四军,尽一切可能帮助新四军。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华中各部队、各地区深入开展了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在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反“磨擦”中形成了强大力量,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凯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也十分重视,抓得很紧。他一再强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指出:抗日要有个“家”,创建根据地就是建立这个“家”,建立政权是建设和巩固这个“家”的重要措施。因此,凡是八路军、新四军所到之区域,只要有可能的话,都要建立政权。1940年春,他亲自组建华中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安徽省定远县政府,并调选魏文伯任县长。</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指明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是所有抗日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形式。它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专政,也不是工农民主专政,更不是共产党的一党专政,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专政。政府组成必须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在政府中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非党进步分子与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在抗日与民主的大目标下,来共同管理与决定政府中的一切事务。</p><p class="ql-block"> 在政权建设中,刘少奇很重视通过参议会这种形式来争取开明士绅参政议政。1940年11月,他同陈毅主持召开苏北临时参议会,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方针政策,深得与会人员的好评。沈其震回忆说:“在参议会成立前的一个会上,少奇的讲话博得了大家的热烈鼓掌。一位姓韩的开明士绅站起来说,听了少奇的讲话,他知道怎样才可能避免国破家亡了。”(沈其震:《斯人虽逝去,高风劲节存》,《健康报》1980年3月23日。)</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3日,在盐城召开了盛况空前的苏北第二届参议会。到会的有苏北各界的全部知名人士和各阶层、各党派的代表,从苏北最大的地主到最穷苦的工人农民代表,从佛教会的和尚到共产党员,还有刚从韩德勤部下回家和由重庆到苏北的国民党高级职员。大家和衷共济地讨论苏北抗日和民主政权建设问题。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的著名演说,指出:</p><p class="ql-block"> “今天盐城各界各阶层的领袖与代表,在民主的方式下,是与我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相互依赖的情形是与日俱增;并且在组织上从最高形式的政权机关,直至各种民众团体的最下层组织,都建立了真正的完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这种形式,不只是在盐城,在苏北,在华中其他一切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华中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同华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一样,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推动全国民主化进程,起了重要的模范作用。</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责编:兴 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