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炉子

回家

<p class="ql-block">  近些日子不知为什么总是忆起儿时早晨,家家户户生火点炉子的场景,街头巷尾院里马路无不升腾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生机与繁荣。烟尘,消防,碳排,卫生,环境,占路放倒今天简直就不可想象,不可接受。但作为闲来忆旧或许会有点味道。</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人们普遍不很富裕,社会相对安定,我们住在天津南市,最最普通的工人,各界小工商者聚集的地方,虽都是些小市民也必然“以食为天”吃饭是个头等重要的大事,生火做饭就是天天都必须,那时家家户户都会有个煤球炉子,用铁皮圈个圆筒子,上边封个圈下边穿几根铁棍做的炉条,再用耐火土护住炉膛,在炉条垂直的方向开一个小孔,两边铆两个把手,炉子下方按三条腿就算成品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解放前有个职业叫“摇煤球”的,就是把煤灰加水像摇汤圆似的手工摇成圆形,文革前不这样了是用机器,把煤灰加粘合土加水,通过机器挤压成直径五六公分的扁圆球形,这是要用《煤本供应证》才可以限量购买的。生火有了炉子煤球还需要引材,我们管它叫“劈材”,就是把木质的家具树杈可以燃烧的东西锯断劈开,大小可以放进炉膛里就都算作引火的劈材。有了这三样是基本,还需要有专用的工具,煤铲,这是和煤灰“封火”时用的。火筷子,这是捅火堂“嗽炉子”用的(嗽嗽炉子,这好像是天津的方言,就是捅一捅,通一通,震动一下的意思)。还有一件重器就是“拔火罐”,这个东西作用是助燃用的,桶状物上口小下口大的锥台体,高矮和炉子差不多,它是把炉子里的烟火一同向上升形成“烟囱效应”,炉下吸入空气进入炉膛燃烧,平稳垂直的气体由于桶状物内外温度差而产生密度差,压力差,氧气更有力吸入,排走烟气火势更旺。拔火罐说着玄妙看着就悲催了,烧没底的破铁壶,去掉两头只要圆筒的大号罐头皮,小号没底铝锅,最好用的是报废的小消防栓,壁厚桶圆体长拔火的效果好,最最值得一提的是用泥巴制作的,用泥堆成一座空心的墩子,越高越好搬得动就行,腰上部捅两个眼,穿上铁丝牵引向上形成环状,往炉子上放可以用手捧,因为它是凉的,往下拿可就分量有点重了,一个人用“火筷子”挑基本不可能,只能两手用火筷子穿过铁丝,用力憋住气端起来拿下,烟熏火燎手还有稳不能让它滑了。这么费劲怎么还用它?四大好处:一,成本低几乎不用花钱。二,耐火绝对的不怕烧。三,不摔永远用不坏,保质期相当长。四,晚上放在户外绝对没人偷,放心睡觉。</span></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有了蜂窝煤 ,脱硫煤,有了燃气,各种各样的电器,为担负起人类环境的责任,我们制定了“双碳”目标。可是生炉子的记忆在我这里总是抹不去,尽管那场景快要没人知晓,没人讲述了,尽管那落后贫穷还泛起袅袅烟火,尽管那不受待见的煤球温暖着生存,不忘来路,知足当下,薪火不会熄。</p> <p class="ql-block"> 2022 5 10 宅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