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华中统一指挥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b>刘少奇在新四军(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擘画华中统一指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解放军) 陈 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华中部队的日益扩大,如何解决华中统一指挥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一地区的部队,除鄂豫边地区有多支游击队外,豫东有彭雪枫部新四军第六支队,皖东有张云逸部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和游击纵队,泰州、江都地区有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苏皖支队,皖东北有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这些部队分散在各个地区,独立活动,相互间很少有配合。已南下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还习惯于听从八路军总部指挥,不大乐意受中原局的节制。已进到江北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还属江南指挥部建制,归陈毅直接指挥。如何把这些部队捏合到一起,更好地作战略配合甚至战役配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毛泽东电告刘少奇:已令黄克诚率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由河南濮阳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刘少奇认为黄克诚是军政皆优的指挥员,便想叫黄克诚统一指挥华中部队。于是,于1940年6月6日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样、彭德杯,提出要“黄克诚同志速来苏皖地区统一指挥,任军区司令”。</p><p class="ql-block"> 可在6月18日,彭德怀却提出要黄克诚暂留陇海铁路附近,“不宜南越渡黄河”。这样,刘少奇想叫黄克诚来统一指挥华中部队的打算落空了。</p><p class="ql-block"> 6月22日,刘少奇再次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样、彭德怀,进一步陈述解决华中部队统一指挥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具体人选。电文中提到,“在目前迫切需要成立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的华中总司令部(公开名称另定),在指挥上以至建制上统一我华中各部队。否则,在目前紧张情况下,不能迅速解决问题,必致引起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与损失”,“我个人在军事上多少还是外行,且有党政各方面的工作,在军事上是不能负责的。因此,请中央迅速考虑这个问题,派人到华中来负责军事责任。或朱、彭中来一人,或稼祥同志来,或三个师长与陈毅同志中来一个,江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与八路军联合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中央认为刘少奇所提建议十分诚恳重要,但对具体人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经过考虑权衡,中央认为“陈毅是个可以考虑的对象”,新四军军部指挥机关健全,人材众多,如能渡江北上,可以统一指挥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中央一再电示新四军军部早日过江到江北指挥大部队。可惜,新四军主要决策人项英坚持向南发展的意见,一再强调北移困难,没有执行中央这一正确指示。</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以后,苏北形势有两个大的变化:一是郭村保卫战后,新四军苏南主力渡江转移到苏北,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二是黄克诚率部队南下,与陈毅两部初步形成南北对进、开辟苏北的战略态势。于是,刘少奇于8月2日果断决定,苏北各部队将由陈毅担任战役上的统一指挥,并要陈毅立即同苏北各部沟通电台联系。</p><p class="ql-block"> 这时,国民党顽固派加剧了反共行动,鄂豫边李先念部,豫皖苏边彭雪枫部,皖东张云逸部,均频频告急。特别是苏北陈毅部形势十分紧张。从8月中旬起,韩德勤调集了所能调集的兵力,多达26个团3万余人,进剿陈毅部,意在“决战”,“一举歼灭”。幸好,在陈毅、粟裕精心指挥下,10月4日至7日,经黄桥决战,一举打垮了韩德勤的主力,开创了苏北的新局面。10月9日、12日,刘少奇连电叶挺、项英并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要求“叶,项下决心放弃皖南阵地,而集中力量巩固华中已得阵地”,“如军部暂时不能北移,希夷同志及若干人员是否可以首先北来”。</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言辞恳切的电报,中央和毛泽东的一再电令,都没有使项英下决心北渡,致使中央和刘少奇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10月下旬,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江北军政干校大部分学员、江北指挥部一部分干部共千余人,离开皖东前往苏北,沿途检查了淮宝县和淮海地区党的工作,听取了罗炳辉和淮海地区党政军负责人张爱萍、刘震、金明、刘瑞龙的汇报,交待了工作任务。10月31日,到达苏北阜宁县的东沟、益林镇,与黄克诚会合。11月7日,在黄克诚的陪同下,经过盐城,抵达海安县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与陈毅、粟裕会合。</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与陈毅相别近10年,今日在抗日烽火中重聚,有说不尽的喜悦,道不完的别后情。当天,苏北指挥部召开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暨欢迎刘少奇、黄克诚大会,粟裕主持会议,陈毅致词,刘少奇、黄克诚讲了话。</p><p class="ql-block"> 会后,刘少奇同陈毅连日促膝谈心,商讨下一步发展方向和工作安排。刘少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刀阔斧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已得阵地。他与陈毅商量后决定,尽快召开苏北临时参议会,吸收各界人士力量,组建各级政权。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议会在海安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安、启东、东台、如东、盐城、阜宁、沭阳、涟水等19个县的代表200多人,其中有江苏省原省长韩国钧、原同盟会会员、北伐军中将师长朱履先等知名人士。会上,刘少奇作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演说,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阶段,抗日民主政权的形式和作用。强调指出:“抗日各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形式”,“是领导中国抗战与革命到最后胜利的最好的最有力的形式。没有这种政权的建立,没有抗日统一战线的大大巩固和扩大,不实行民主政治,抗日战争是不能胜利的”。刘少奇的演说,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拥护。在刘少奇、陈毅主持下,会议通过了施政纲领,并选举了韩国钧为名誉议长,朱履先为副议长等领导人。在刘少奇的直接指导下,苏北各县先后成立了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苏北根据地建设热气腾腾,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以后,蒋介石加紧了反共部署,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在1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的鲁北、晋北和河北省。11月14日,蒋介石制定出《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确定第一步以第三战区兵力于1941年1月底以前肃清长江以南新四军,而后转用兵力肃清苏北新四军;第二步以第五战区兵力于2月28日前肃清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p><p class="ql-block"> 当时,华中部队有了很大发展。黄桥决战后,陈毅部主力部队由7000余人扩大到1.2万余人,地方武装达6000余人,占领了苏中广大地区。黄克诚部主力2万余人,占领了苏北广大地区。张云逸部主力扩大到1.5万余人,地方武装已发展到9000余人,根据地已发展到京杭运河以西、淮南铁路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西长200多公里,南北宽150多公里。彭雪枫部、李先念部也有很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咄咄逼人的反共形势,部队统一指挥问题再次提到了日程上来。刘少奇分析,根据项英态度,新四军军部在短时间内不会渡江北上。而陈毅文武双全,黄桥战役,既体现了陈毅具有高超的政治领导才能,又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由他统帅华中部队甚为合适。于是,1940年11月10日晚,刘少奇伏案疾书,再次致电中央,请求解决华中部队统一指挥问题。电中提出:</p><p class="ql-block"> 为统一华中军事指挥起见,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同志为八路军新四军华中各部之总指挥,并加入中原局为委员。如叶希夷到华中,即叶任总指挥,陈毅副之。</p><p class="ql-block"> 中央对刘少奇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并通告中原局、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和陈毅、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p><p class="ql-block"> 一、同意在叶挺过江后,以叶挺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并决定,以胡服(刘少奇在华中的化名——笔者注)为政委,叶、陈、胡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p><p class="ql-block"> 二、对外交涉,以新四军军部叶、项名义。</p><p class="ql-block"> 三、项英同志,在皖南部队移动事宜就绪,经重庆来延安参加七大。</p><p class="ql-block"> 中央这一决定,不仅接受了刘少奇建议,而且扩大了总指挥部的指挥范围,也就是说,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华中总指挥部)既指挥中原局所辖范围内的部队,又指挥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南局所辖范围长江以南的新四军。这一决定,实际上是取消了项英的军事指挥权。</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接到中央决定后,当即同陈毅商量如何组建华中总指挥部,决定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机关为基础抽人组成。11月17日,华中总指挥部在海安县城正式成立,陈毅、刘少奇宣布就职。11月23日,华中总指挥部由海安迁到盐城,与中原局机关驻在一起。长期萦绕在刘少奇心头的一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p><p class="ql-block"> 果如刘少奇所料,蒋介石、韩德勤不甘心在苏北的失败,严令第21集团军一部由皖西、皖中向皖东、苏北进击,鲁苏战区一部由山东向苏北进击,令韩德勤整理余部,积极策应,妄图乘八路军、新四军在苏北立足未稳之际三面会攻,消灭在苏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重占苏北。11月中旬,第21集团军先头部队138师等部7个团,攻占了津浦路西的新四军游击中心区周家岗、界牌集等地。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从山东南下,进至淮阴以东苏家嘴一带。龟缩在兴化、曹甸、车桥等地的韩德勤余部尚有2万余人。韩德勤命令重新组建的第33师北上,会同第112师向八路军、新四军驻地凤谷村、益林、东沟等地进犯。</p><p class="ql-block"> 针对这一形势,刘少奇同陈毅等人决定集中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大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第二纵队共3万余人,向曹甸、沙沟、平桥一线推进,扫除顽固势力。报经中央军委同意后,于11月29日,战役正式发起。此役至12月16日结束,历时18天,歼灭顽军8000余人,我军伤亡2000余人。虽然未攻克曹甸,没有全部实现战役意图,但再次沉重打击了顽固派韩德勤,进一步削弱了苏北的反共势力,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责编:兴 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