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 第二集:到敌后去扩军

张建儿

<b>《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总片头:</b><br><br><div>第二集片头:</div><div>“沙家浜”,对于听众们来说耳熟能详,它讲述的是36个新四军伤病员坚持抗日斗争的故事。但听众们可曾知道,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沙家浜”部队,在1940年~1941年间,有多达2000名的上海青年投奔新四军参加了“沙家浜”部队英勇抗击日寇,他们是新四军中浦江儿女的缩影。今天的《声音档案》继续为您播出大型广播纪实系列《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___第二集:到敌后去扩军》,欢迎收听。<br></div>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 </font>东进抗日连连告捷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和恐慌。国民党第三战区在不断地向新四军军部施压的同时,密令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第32集团军和忠义救国军“剿办”江南抗日义勇军。39年9月,“江抗”总指挥部为了避免摩擦,主动命令部队后撤一步,与“忠救军”谈判,希望中国人不搞内部摩擦,应该一致对外共同抗日。但“忠救军”执意奉行国民党第三战区既定的“剿办”方针,对团结抗日没有丝毫诚意,一口咬定“江抗”就是新四军,东进是“越界”,是违反“军令”。新四军老战士、虎将王必成的夫人陈瑛介绍说:<br> <b><font color="#b06fbb">陈 瑛:</font></b> 到了39年的9月,“江抗”在庆阳以东的行军当中遭受了敌伪的袭击,吴焜同志牺牲,刘飞同志受重伤。第二天,王必成就率领老二团三营和特务连、侦察排赶去增援与“江抗”在江阴的东南会师了。叶飞与王必成研究部署兵力,决定发起总攻。<br> 胜利在望了,但是新四军的军部为了顾全抗战大局,缓和事态,决定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于是陈毅急电叶飞、王必成,下令停止行动,继续西撤。叶飞和王必成接电以后,再次电请批准发起总攻,陈毅急电严令撤待命,就是不准,这样就西撤了,没有打。 <b>沪剧《芦荡火种》选段</b>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阳澄湖畔的沙家浜是一片茂盛的芦苇荡,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红色旅游区。1939年10月初,为了避免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冲突,江抗主力被迫向西撤离,在沙家浜留下了一批治病养伤的“江抗”指战员。他们是“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江抗5路参谋长夏光、新四军第6团总支书记黄烽、新四军6团2连连长吴立夏等四五十人。他们在芦苇荡中隐蔽养伤,等待时机。<br> “沙家浜”部队战友联谊会秘书长刘石安介绍说: <b><font color="#b06fbb">刘石安:</font></b> 留在“沙家浜”的伤病员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精心照顾,在某次点名时有36人,36名伤病员就成为共同的历史记忆。39年冬天,叶飞根据“江抗”指挥部的指示,派杨浩庐、周达明回到东路,重建抗日武装。以“江抗”留下的伤病员及部分地方武装为基础,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为了区别于叶飞领导的已经西移的“江抗”主力,人们把这支新组建的江抗称“新江抗”。<br> <b>(插入:沙家浜连歌“你是游击兵团” 阳澄湖畔,依山傍水……)</b>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新江抗”又一次点燃了东路人民抗日的火种,1940年春节后“新江抗”就来到昆山领导昆山联抗部队,4月与上海青浦顾复生游击队会合为青昆支队,不久就正式编为“江抗”3支队。<br>中共中央一直对位于上海周边的苏南东路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十分关注,为了更好的发展东路的抗日武装,新四军军部派出了当时担任新四军第3支队副司令员的谭震林来东路主持工作。<br>新四军老战士项远介绍说:<br> <b><font color="#b06fbb">项 远: </font></b>为什么中央要派这样高级的领导干部到苏南东路,派谭震林去,这样高级的干部,是要发展这个战略地区。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1940年4月,谭震林化名林俊来到常熟,新四军老战士彭立根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的谭震林时的情景: <h3><font color="#b06fbb"><b>彭立根:</b></font> 我那时候不知道谭震林,就是 “江抗”的何克希、杨浩庐、夏光这些领导,所有的人都集中到常熟的董浜,就是在那个春来茶馆店老板陈冠林的联络站,住下来。谭震林来了,从苏州那里乘火车来的。我看到他们一行人都是士林长袍,春天嘛,士林布的长袍,看他牙齿乌黑的,瘦的要死,我还奇怪为什么何克希他们对他那么尊重啊,不晓得什么人啊,只知道叫林俊。<br></h3> <h3><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谭震林到达东路后,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贯彻执行中央指示,把建立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h3> <b><font color="#b06fbb">彭立根:</font></b> 谭震林到常熟以后,到东路啊,情况变化很大,特别重视军队建设,培养干部,办教导队。扩军工作很重视,那时“沙家浜”实际只有一个连,一个连人不多的,一年之中一下子发展成三个连,主要上海的,工人、学生、难民啊,一批一批来,多了,重视发展了。而且派干部到上海去扩军。部队的建设发展相当快,从38年到41年皖南事变以后,4个团,相当快。过去都没有这样做,没有这样快。特别是上海下来的人。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在当时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眼中,谭震林属于有能力而不太听话的一类干部。而他的大胆和创造力在东路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了创建东路抗日根据地,扩大新四军的武装,谭震林想出了自己派人去敌占区扩军的点子。<br>对于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高建国政委介绍说:<br> <b><font color="#b06fbb">高建国:</font></b> 从1938年春天开始,中共地下党在上海开展了广泛的扩兵动员工作。输送人员和物资到东路抗日根据地,支援抗日斗争。到一九四〇年六七月间,为防输送中途暴露危及上海党的安全,党组织决定,停止了向根据地成批输送新兵。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92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张鏖当年担任“新江抗”二纵队政治处主任 ,他回忆说: <b><font color="#b06fbb">张 鏖: </font></b>40年8、9月间,苏南新四军发展得很快,农村的兵一下子扩不了那么大,谭震林有一天把我找去了,问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到上海去扩军,我回去就和陈挺一起研究研究,认为可以去。就组织几个小组到上海去扩军。<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高建国政委介绍说: <b><font color="#b06fbb">高建国: </font></b>九月间,就派青年干事陈浩和二连文化教员叶时到上海试扩兵。因为他俩都是上海人,有较多的社会关系,活动能力也很强,经过十多天就扩兵二十余人,都是青年男女工人、店员、学生和贫民。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成功的试扩让谭震林看到了上海青年加入新四军的踊跃热情,这样一支有文化、有技术的队伍正是新四军急需要的战斗、宣传力量。<br> <b><font color="#b06fbb">高建国: </font></b>谭震林进一步指示,“上海产业工人多,学生多,有了大批上海兵,能增加部队的工人成分,提高部队的文化水平,部队的成长会更快。中央指示在江浙发展十万人枪,我想在江南创造十万产业军——建成一支以产业工人为基础的部队,所以我们要发动部队都派人到上海去扩军”。在这之后,第二支队就组成了3个扩军小组,每五六天就向根据地输送30多名新兵。仅52团就扩了1500多人(“皖南事变”后,“江抗”二纵队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52团。)。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 </font></b>不过,要到处在日本侵略者严密控制之下的敌占区大上海去扩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保障扩军人员的安全,3个小组都是和张鏖单独联系的。 <b><font color="#b06fbb">张 鏖:</font></b> 扩军的人怕都被遭到破坏,那个时候都是采取单线领导,各小组之间没有联系,直接和我发生关系。第一组、第二组驻在上海,第三组是活动的,在上海和部队之间联系,他们都有亲友和家在上海,所以他们就住在家里。<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 </font></b>汤江声就是张鏖派出的扩军人员之一,他利用哥哥唐良楣在上海的霞飞路万兴食品店(今淮海中路第二食品商店)做职员的便利,经常来往于上海和常熟之间。他的孙子唐世明介绍说: <b><font color="#b06fbb">唐世明:</font></b> 他经常从农村根据地带些鸡鸭等农产品作掩护,到了上海就先打电话给胞兄唐良楣说:“夜里睡在你这里。”当时店有七间门面,人来人往进出频繁,临时多一个人,别人不会在意。需要长住,他叫唐良楣陪同去霞飞坊租了个亭子间来歇脚。他在上海就穿良楣的衣服,时而西装革履,时而长衫马褂,经常早出晚归,以单线联系的方法秘密进行扩军工作。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 </font></b>扩军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一方面扩军小组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上海人民痛恨日本鬼子,积极支持抗日也给了扩军人员很大的支持。<br>张鏖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扩军险情。<br> <b><font color="#b06fbb">张 鏖: </font></b>一次,一个逃兵在法租界遇见我们一个组员,就伸手要钱,不给他,他耍赖把这个组员拖到了附近的巡捕房,向巡捕说:“他把我弟弟拐到新四军卖了。”巡捕打他两下耳光,说:“你弟弟到新四军当兵是好事情,我以为他把你妹妹卖了呢!” 说罢便把他撵走了。接着对我们这位组员说:“你等一会再走,免得再碰上那个家伙。”这充分反映上海人民痛恨日寇心向新四军。后来为了安全,把那个组员换回来了。<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上海的失业工人、店员和部分学生是新四军扩军的重要对象,扩军组长张梦莹的儿子张野澜告诉我们: <b><font color="#b06fbb">张野澜:</font></b> 我听父亲说各路扩军人员深入到被日军控制的曹家渡、小沙渡、外白渡桥等失业工人群集的地方。失业的工人、店员和部分学生是扩军的重要对象,扩军人员接近他们,启发、引导他们的阶级觉悟,并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还通过熟人关系延伸到部分工厂和商店之中。不久,一批批青年向抗日根据地涌来,每批十来个人,乘火车到苏州,再步行进入根据地。<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 </font></b>8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汪贤孝的亲人被日军飞机扫射而死,他的父亲经不起沉重打击,昏迷不醒住进了医院,他只能为了寻找工作而四处奔忙,在黑暗中苦苦挣扎。1940年秋末的一天,他遇见了一个过去的熟人: <b><font color="#b06fbb">汪贤孝:</font></b> 我觉得这个人很面熟,原来他是煤球店老板大儿子的同学,叫黄振中。他问起我的情况后,就启发说:当今热血青年都去参加抗日部队,并贴近我耳边说:“我的老家在无锡乡下,那里有抗日军队,亲近老百姓,官兵讲平等,军民一家人,打了胜仗热闹来慰问……”他越讲越来劲,我抢着说:“我能去吗?”他说:“只要有决心,全包在我身上”。分手的时候他竟豪爽地摸出10块银元,交到我手里说:“是给你父亲救个急。”<br> 黄振中给的10块银元,如同雪中送炭,我兴冲冲赶回对父亲说:“阿爸,我运气来了,我遇到个好朋友介绍我到无锡去学艺,这10块是他接济我的,我全部给你。”当我一块一块地把银元交到父亲手里时,内心是难以形容的,既开心,又留恋。但我还是坚定地对父亲说:“两三天内就要跟他去无锡,有着落及时写信奉告,你要多保重。”就此告别老父。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扩军是在日伪统治下秘密进行的,真如同虎口夺食一般,各种苦难甚至是生命危险都时常出现在扩军人员面前。 92岁高龄的张鏖老人至今还记得很多英勇的扩军战士。 <b><font color="#b06fbb">张 鏖:</font></b> 汤江声、张越龙,我还记得,他们是很好的同志。工作努力,作战勇敢,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尤其是俞忠祥,上海工人出身,刚入党不久。正准备带七八个工人回部队,被叛徒告密被捕。日本宪兵严刑拷打,他一言不发,被狼狗活活咬死。还有张家信,他是指导员,负责新兵接待站工作,43年牺牲。<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 </font></b>俞忠祥自己就是被扩军人员带到“江抗”的年轻战士,40年秋,七个月后,俞忠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他随指导员汤江声在上海郊区一家工厂里扩军时,因叛徒告密而被捕。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分会会员张小滨介绍说: <b><font color="#b06fbb">张小滨: </font></b>日本宪兵严刑拷打,用铁丝穿通他的手掌和脚掌心钉在一个木架上,逼他招出新四军人员。他咬紧牙关不吐一个字。日寇放出狼狗,先是用绳子拽紧狼狗,突然放手,让凶残的狼狗扑向俞忠祥,一口一口咬得他血肉模糊,他始终怒目而视,就这样活活地被狼狗咬死在木架上,牺牲时才17岁。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扩军人员深入敌人虎穴,在日军占领的上海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动员广大工人、店员、学生参军抗日,这样的扩军方式可以说是我军的一个创举。<br>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的前身就是由“江抗”发展而来的。张仕波军长对1940年到41年这段时期的扩军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br> <b><font color="#b06fbb">张仕波:</font></b> 这一次在敌人的大后方去扩军这在我军的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一个就是当时在新四军整个队伍兵源比较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兵源的来源,摸索了经验。第二就是壮大了自己……。增加了部队的新生力量,提高了作战能力。第三,这些兵源来了以后改变了我们部队的素质结构,这些人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快,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素质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br> 从世界上现在军队的发展史来看,从各种资料里反映,现在还没有发现,说到敌人的敌占区去大量地扩充自己的兵是很少,不能说没有,很少。二十军通过这次扩军和后来参与解放上海,与上海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二十军的血液里现在还流淌着“沙家浜”的精神,黄浦江的风骨。 <b>(主题歌:最忆是少年)</b>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刚才您听到的是《声音档案》制作的大型广播纪实系列《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___第二集:到敌后去扩军》,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为您播出第三集“我们参军去”。<br>本次节目编辑:张建儿、张小滨、章海红;制作主持:章海红;主题歌作词:姜旭、作曲演唱姜小鹏,音乐制作:姜小鹏;监制:方颂先 刘谦祯 。特别感谢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71320部队、“沙家浜部队”战友联谊会。<br> <b><font color="#ed2308">本节目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收藏</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