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大院里的“文化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电影、电视、手机、爱派、视频可谓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你想看点什么,走在路上可以打开手机看电影看电视看即时新闻节目……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打开电视看电视剧、电影片、综艺节目、体育节目……想看什么就有什么,想看播过好几天的节目还可以回看;进了电影院,你还可以尽情地享受撩人心炫的极具冲击力的视听大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5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我们的十亿人民也只共同拥有经过精雕细琢的八个样板戏(细细数来是8+2+1个戏,即: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外加钢琴伴奏《红灯记》,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现代京剧《杜鹃山》。(虽然叫戏,我们最初也是通过最小的8.75毫米的电影机打在小小的银幕上看到的。)而电影院里难得放一次故事片,还要先看好几个《新闻简报》,电影故事片只有硕果仅存寥寥无几的几片,大概是3+2吧!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和《奇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文革"后期,才引进了几片兄弟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片,最后才形成了"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南斯拉夫机枪大炮,罗马尼亚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的电影银幕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又说回来,戏也好电影也罢,虽然不多,但大院的孩子们却是百看不厌。就是看了N遍后熟悉到能跟着电影里吆喝台词,吟唱京剧唱段,有板有眼的哼着过门也仍然乐此不疲。只要有电影,哪怕是端个小板凳走个十里八里路,哪怕是冒着刺骨的霜风站在野外寒风呼啸的大坪里,孩子们总要提前一个小时占好位置,摆好凳子,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先囊囊几句电影里的台词,做几个电影里的经典动作来热身热身……见同学端来高高的"五尺凳“,还要有模有样的说上一句“嘿!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要看我们步兵呢!"(《南征北战》台词);见女孩子们为御寒披上大围巾就会大喊"鬼子偷雷啦!"(《地雷战》台词);当银幕上开始放映幻灯片时,孩子们总会压低嗓门喊道"你们各自为战,(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全家出动到电影院里去看那些当年称之为"战斗片“或“教学片"的打仗的《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等影片,孩子们就会像过节一样更是奔走相告、兴高采烈、欢天喜地。请注意:那时候推崇的可是“英雄母亲",鼓励多生,那时的家庭每户至少有四五个孩子,一家只有一两个孩子的家庭只是凤毛麟角。所以,全家倾巢出动可是一支壮观的队伍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天,没有出门看电影的夜晚,疲惫了一天的上班回来的爸爸妈妈们,总会和孩子们一起用完晚餐后坐在家门口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孩子们也时不时会蹦出几句电影里的台词或咿呀学语地唱几句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唱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得特别快又走得特别慢的漫长的冬天的夜晚里,各家各户早早地关上了大门,要么听爸爸妈妈给孩子们讲故事,要么由孩子们给爸爸妈妈表演“文艺节目“: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在众多的节目中样板戏理所当然的是其中占据重要分量的主角咯!那挂着蚊帐的简陋的椅子床就是绝好的表演舞台,蚊帐的门帘就成了大幕,随着最小的弟弟或妹妹那稚嫩的报幕声,蚊帐的门帘便徐徐拉开,站在椅子床中间的表演者变有板有眼的或朗诵或吟唱,节目表演过程中时不时地撞击出阵阵朗朗的笑声,节目表演完成之后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其乐也融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父亲白天被带上纸糊的高帽,在各单位会议室或礼堂轮着接受批斗,夜里回到家里,被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簇拥着,手里端着妈妈递上的热茶,眼前不断地出现孩子们的歌舞,耳边不断飞旋着孩子们的歌声,在孩子们的无知但又有情的笑声歌声欢乐声中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大院里的"兵工厂“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的天性是爱舞刀弄枪,爱看打打杀杀的展示力量的战斗故事片,爱玩冲锋陷阵的“中国人民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大型捉迷藏游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月,为了过把“战斗"瘾,《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小兵张嘎》仅有的几部战斗故事片就成了大院男孩子们百看不厌的影片,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但是光看电影还不过瘾啊!男孩儿们还要模仿电影里的情节“表演"!要模范就要有道具要有枪啊什么的!于是,为了制作游戏中使用手枪,大刀和长矛,整个家属院的各家各户门前很快就成了制作"武器“(兵器)的兵工厂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因是一个电影里的重要情节:也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事件",看了《小兵张嘎》金宝叔叔为嘎子做的那把仿"撸子“小木枪,缴获了胖翻译的真“撸子"(一支勃朗宁小手枪)之后,大院的孩子们都纷纷开始制作一把自己心仪的"撸子“了。于是,东家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小木块,画呀,锯呀、锉呀!西家也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块厚纸板,画啊!剪啊!那些日子家家孩子都在折腾那把自己心目中的小手枪----"撸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突然有一天,王家宣布已经制作成功一把,张家也宣布制作完毕一把!但拿出来一看都不像小嘎子的金宝叔叔做的那把“撸子"!大家又坐在一起研究哪儿不像?最后发现,我们制作的是原木色的,而小嘎子那把是黑色的!于是,智多星小民又有了一个新主意:用写毛笔字的墨汁涂黑,晒干后再用蜡烛油擦亮,经过几次来回折腾后,一把又黑又亮的远看几乎可以乱真的"撸子“终于制造成功啦!接着就是批量生产,让大院里的“中国人"每人腰间别着一把让人感觉威风凛凛的勃朗宁手枪“撸子"……于是,大的孩子腰间几乎都别这一把"手枪“,小的手里也大都持着一柄红缨枪招摇过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还没完呢!孩子们看完《地雷战》之后,不沉浸于大喊“鬼子偷雷啦"的游戏,突然有一天又开始了一波新的行动。电影里不是说炸药是"一硝二磺三木炭“构成的吗?于是,花上五分钱到化工原料店里买回一小包硫磺,找来了烧柴火的灶膛里尚未燃尽的绵软的杉木木炭碾成粉末备用。哈哈!现在差的就是“硝"了!到哪儿去寻找硝呢?我突然想起了同学郑家大院和雷家大院老屋里青砖墙基上老砖块上被称之为"狗屎硝“的白色结晶粉末,那不就是我们欲寻而不得的“硝"吗?材料都备齐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严格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比制作黑色炸药啦!炸药制作完成后,我们找了几个比拇指稍大些的小药瓶子,找人要了一小段工程用导火索。经过小心翼翼的装填,最后用蜡烛油封口……一颗自制的黑色火药做成的“手榴弹"就变成成品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证实自制的"手榴弹“是否管用,我们几个十二三岁的“大孩子"特地来到城郊,选择了一块有掩体的没水但土质又不硬的水稻田做实验。随着一声有模有样的"点火“指令,我插亮了火柴,点着了导火索,立马将“手榴弹"扔向稻田的远方,然后和大家一起卧倒……只听不大不小的"轰“的一声,远处一小股硝烟随风而起,当我们走进爆炸点时,大家都张开了嘴巴!我们制作的“手榴弹"威力还不小呢!把稻田的烂泥炸出了一个汤盆大的坑!因为我们的"手榴弹“撑开的那个泥坑着实也把我们吓了一跳,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不敢再做由“一硝二磺三木炭"构成的黑色火药,再也不敢做那劳什子"手榴弹“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大院的孩子们又尝试了用铁丝弯成的“枪架"和用橡皮筋做成的发射"纸弹“的发射器;尝试用自行车链条上的多个链节组合成的用自制撞针撞击装填了火柴头的火药枪;尝试了用竹管和筷子做成的专门发射一种叫“冬苍子"的植物种子的"撇撇子枪“,并以此为装备,用来进行红方蓝方的“实弹"对抗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装备随着大院的男孩子们的年龄的增长,或早或迟都纷纷离开了大家,唯有我们的心爱的宝贝-----弹弓,却一直跟随着我们,有的甚至带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带到了刚开始一下班就没事干的工厂,最后,和自己心仪的儿时的"宝贝“一起放进了收藏儿时记忆的小纸盒里束之高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插图照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