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载红船行•散文篇

木土山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刘为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家是烙在为平心中深深的印记、人间情、世间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宅,是一种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刘为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1579页,查到“宅”字是这样解释的:宅zhai住所,住宅;家宅;深宅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然,宅是个名词。宅是对居住地的别称,宅是对住所的描述,宅是人生的一个反映,宅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标志,宅的意义太大了。说到宅,一生都有离不开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时,跟随父母生活。因父母亲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家中的住宅自然都是由国家分配统一安排。自记事起,已有过多次搬家,直到我读小学时,家搬进了城中闹市街区中一大宅院,我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单位分房。大宅院的生活有许多值得回忆的,1963年全国学雷锋活动时,我在院子里成立一个小图书馆,动员全院子小朋友把自己的书暂存在小图书馆里,我带头把自己全部藏书存在小图书馆里,这样院子里小朋友们可以互相借着看。那时院子里读小学的孩子就有十几个人,办小图书馆大人们支持,孩子们都响应,很快集起了二箱小人书,有连环画还有其他的书。周六下午开放图书馆,在家门口摆几张小凳子,小朋友们都来借书看。我还给每个邻居办了张借书卡,图书也可以借回去看。这个小图书馆办了二年多时间,一直到1966年动乱发生后才停办。各家的书也都归还了。大宅院的房子至今还在,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木结构二层楼房,已列为市里保护性建筑。民国时属于一个官僚资本家的私宅,建国后被党政机关征用作办公用。六十年代初机关办公室调整,原来的工作人员并入另外大院,将一部分机关干部宿舍迁入此院。我随父母迁入大宅院时只有几户人家。院内厢房还有一些临时办公机构居住。动乱年代不知从哪里又搬来几户,在院子里仅有的空场上又搭建起二层小房,还搭建起厨房、洗衣槽等,使院子里显得拥挤不堪。以前院子是按照一个大家庭设计建造的,只建有一个厕所分成男、女间。后来院子里住户多了,靠近浴室的一家占用了一间浴室,使夏天洗澡就拥挤起来了。好在上厕所各家可用马桶、痰盂代替,便后将粪尿倒入厕所,拥堵发生还比较少,可洗漱拥堵就难免了。大宅院主楼一层有六间房,二层十二间房住了四户,有时五户,旁边的厢房内有五间房住了二户人家,新搭的二层小楼八间房住了三户。各家人口不等,隔壁的陈妈妈家五个孩子三间房着实拥挤。大宅院鼎盛时住了十户人家,我家是大宅院里最老住户,房门正对着宅院的大门,房门口有一段四平方米左右的廊底(二楼是回廊),我们常在门口廊下吃饭乘凉,进出人都可以和我家人打招呼,所以每个邻居和我家人都熟识。记得是1977年,我妈妈买了一台12寸的匈牙利产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院子里的人都到我家来看电视。有一次播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院子的人几乎都来了,我干脆把电视机搬到门口廊里,大家能在解禁后第一时间看到电影而兴奋,我也为能给邻居们带来快乐而高兴。院子里几户退休的老人常喜欢坐在我家门口廊下聊天,我的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里时,那位蔡爷爷总是高兴地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去玩。一般时间蔡爷爷常在门口接我的孩子回家成了常态,那时真是帮了我夫人的大忙。我下班晚,夫人管孩子又要洗衣做饭实在辛苦。。每提起这段经历,我和孩子都会对邻居蔡爷爷及其一家人充满着感激之情。大宅院有我家三代人的交情,几代人的记忆。前些年政府举办过一个“邻居节”的活动,我们大宅院曾经的邻居就此经常聚一聚,大家都有愿意把团结友爱的邻里风尚发扬下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大宅院到单元房,仿佛从“七十二家房客”搬进了“豪华公馆”。那“第一夜”的感觉真不亚于新婚第一夜。那夜单元房卧室里幽静明亮的灯光,浴室里温暖惬意的热水,家具锃亮的油漆光在电视屏照耀下一闪一闪……新宅给我带来的幸福感充满心头。我是一九八九年由所在单位第一次分到一套单元房,有三室一厅以及单独厨房、浴室和阳台共约74平方米。尽管这个单元房的位置不怎么好,它紧挨着一个城中村,从城中村旁弯曲的小路艰难将搬家小车开到楼下,一路障碍重重,但我还是为获得自己独立的住宅而欣喜不已。第一次搬进新房有二件值得炫耀的家俱:一件是万家乐热水器,当时一个朋友夫妻俩同在外贸公司工作,单位福利每人一台,他家有二台便按照成本价格转让给我一台。我从此开启了在家里洗热水澡的历程!另一件是先锋音响组机,一个从日本回国的朋友,有一免税大件指标让给我,我花掉自存的全部外汇买了一台先锋音响。音响那在大宅院是不可能想象的,木结构的房子既不防震也不隔音,有一套音响实在是我奢望许久的了。搬入了单元房后,我自私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国家自一九九六年开始进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将国有产权的公租房改成为“居者有其屋”。我在一九九八年参加了房改,以单位自住房为选择的对象,用我和夫人共有的工龄加公职职务待遇配备比例,用现金一次性支付方式购买了一套房改房。选择购买房改房的方法与当今市场选购商品房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里既有福利分房子的成分,也有职务工龄待遇及职工单位建房的相应条件等要求限制,这是住房体制改革时体制内正式职工享受的一种待遇,好在我还赶上了。我在成为专职律师之前,是兼职律师,享受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福利分房,进而享受到房改房的种种政策,这也许是我作为“过渡期”律师可以一秀的住宅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零零年,我已经是辞去公职担任专职律师多年的老律师了,在多个房地产公司担任法律顾问的同时,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事务并处理众多房地产纠纷。眼看着许多企业在房地产市场风生水起攒的盆满钵满,自己也想有一套更加可心的好住宅,既可以颐养天年,也可以一劳永逸了。按照现代人们的标准,我要选择的房子应属于地段好、楼层好、景观好,同时又是学区房,地铁房,还是双电梯一梯一户的点式结构,四室二厅二卫全明户型。装修也应按照相应超前标准,设计安装了整体中央变频式空调,一体式热水鍋炉和取暖器,实木地板加电地热,实木家具配真皮沙发,双层隔音玻璃窗加豪华落地窗帘,双阳台将洗涤与锻炼功能分离。总之,一个比较满意的公寓在我天命之年快乐入住了。难道这就是我一生可秀的好宅吗?对美好生活向往于追求的标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升温而不断变化。上海出现令人咋舌的“汤臣一品”,杭州也有令人瞩目的“西湖八号”。北京推出亿元四合院,杭州建有亿元花园别墅。别墅,排屋,跃层,复式,大平层精装修豪宅......不一而足,我真不知道哪种住宅最适合自己?住宅究竟应该追求什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年,在朋友的撮合下,与内弟一家一起在郊区买了一处独栋别墅,位置离开市中心仅二十公里,依山傍景还有个几百平米的大草坪。将市里好的房子过户给女儿,自己与老伴住到郊区别墅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别墅,有天有地,有花有草,种菜养鸡,完全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滋味。那几年向来宅邸拜访的亲友们秀一秀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自家摘的鲜甜水果,自家养的肥美土鸡有一种满足感。我在自家院子里种植收获了十一种水果,夫人开辟的小菜园竟有三分地长宽,每年收摘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自己都吃不完,家里养的土鸡还很会下蛋,引得访友无不称赞。女儿结婚生育后,立即将外孙女送来别墅内抚养,当时请来住家阿姨帮忙并不影响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六年后外孙女很快要入学了,我们夫妻商量以孙女为中心,搬到城中公寓与女儿同住,田园生活就此结束。此后,每天接送外孙女上学、放学的生活,与城中任何每天接送孩子的老者并无差别。忙啊,为了孩子,累啊,为了孩子,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的数年时间里,我们无心欣赏别墅的风光,无法整治花园和菜地,无力整饰住所的设施和家俱,一切都是在忙碌和应付中度过的。幸亏我与夫人鼎立互助,外孙女健康成长,女儿也顶住了婚变的压力,事业还有所成就。宅,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基本点,追求美好生活离不开宅邸的美化提升,而宅邸的使用又必须围绕家人的健康成长,失去了对人的价值,豪宅别墅又有什么意义呢?近日,我翻阅日本人渡边淳一写的《优雅老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很有启发:“十九世纪,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环游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并提出了进化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的生物,并非都是强大的,也并非都是聪明的。那些具备适应各个时期环境变化能力的生物,才有可能存活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一句富有启示性的经典语录。十九世纪中叶,对动植物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的达尔文告诫我们,适时而变,适者生存才是硬道理。相反,不会变的生物将会灭亡。不仅对于其他生物是如此,对一个独立的人,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事业的延续,这都是警世良言。”从大宅院,单元房到商品房,别墅,我的宅邸变迁反映了我的人生变化。宅,是人生活的基本点。宅,也是人生追求的体现。在迈入古稀之年,我深感是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代人创造了许多生机,提供了我宅可秀的机会。只有适者生存,才能我宅有光,我宅有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我和夫人共同决定选择一处养老公寓并立即下单。别墅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这个我们已有体会。公寓也有居家养老不方便之处。在子女远,保姆难,护工少的社会状况下,争取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找养老房,选择好的养老公寓应该是老律师的优选之宅。相信我最后的选择和追求,也同样能获得众多的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