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成景区众多,尤其山水,都很不错,气势恢弘者,如铜铃山、百丈漈、龙麒源等,赫赫有名,趋之者众,我亦未能免俗。近年来,却喜欢起幽静的山野,最好是景美人少的地方,仙人谷恰好符合我的心意。它在连绵起伏的大山当中,四面都是崇山峻岭,一条溪流在深渊谷底流淌着,很难被发现。不但远离人间,就连离白云也很遥远,自成世界,充满仙气。那些与仙气无缘的人,自然不会来,也无法享受飘逸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我真佩服当时给这个地方取名为“仙人谷”的人,他肯定也充满仙气,不然不会拆巨资来这里投资。顺着溪流建起了游步道,在危险的地方安装了护栏,造了几处亭台楼阁,几座回廊小桥,在溪流平稳的地方,修筑水坝,拦成一个水面宽阔的人工湖。于是,这个充满仙气的地方,有了人工痕迹。当然,其间天然景物居多,悬泉瀑布,碧水细流,绿野幽林等,都是这里真正的主人。也是“主人”过于高古、幽冷,太缺乏人间烟火味,以至于游人稀少,开发不久,就被废弃了。</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地方,对我却是大有用处。它的蜿蜒、曲折;它的自然、清新;它的纯真、淳朴;它的隐逸、静谧,都让我如逢知己。每次带着一身俗气来,则带着一身仙气回去。</p> <p class="ql-block">不知经过了多少山中岁月的一株银杏树,挺立在峡谷边,一树的明黄透亮,像一盏巨大的灯,点燃在仙人谷正门的入口处,使冬天萎靡困顿的山谷忽然有了精神,也使我因旅途疲惫有些倦怠的眼睛,好像突然注入一束强光,明晃晃的刀枪惊醒即将瞌睡的灵魂,欣喜的风暴萌生起了胚芽。假如仙人谷中真有仙人,夜晚也需要点灯,那一树的明黄,肯定是仙人们的灯盏。那灯盏就是山更幽的鸟啼,林愈静的蝉鸣,这透亮纯净的光明,使山谷的幽静,更加清澈、辽阔、深邃。这是我去年年底去仙人谷的记忆,它仿佛成了我思想的底色,挥之不去,以至于对仙人谷一直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我常对朋友说,仙人谷一定要再去,最好人少些,人多了,山谷里的神仙会不高兴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去仙人谷,是今年的春天。暮春时节,山野的绿色太浓稠了,藤蔓缠绕,横柯上蔽。大自然真是神奇,被人类撕开的伤口已经完全愈合,被郁郁葱葱和萧静苍茫,修复得严丝合缝。如果没有铁护栏挣扎着露出疲惫的身影,我们是找不到入口的。当时,一群人站在山头,四处张望找寻,来回逡巡刺探,只见山间“绿海”茫茫,碧浪起伏,到处是莽苍、蓊郁的绿色,真是“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p><p class="ql-block">我想,如果此地真有仙人,景区被废弃,正是仙人们所乐见的。人类所谓的开发,山谷、溪流、树木等,它们何曾有过欢迎的说词,有的只是忍耐和沉默。人类的废弃,对它们何尝不是解脱呢!它本自天成,人迹罕至了,愈发荣茂、清幽,无需人类装点,哪怕装点成陶潜那样的“世外桃源”,也是多余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风烛残年的游步道进入仙人谷,仿佛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海底。刚进入游步道,已闻流水声似惊雷,从绿色世界的底下漫涌而起。走了十几分钟的路程,高度下降约百米,看到一处瀑布在兀自飞流着,轰鸣着,水流与岩石厮磨,水与水也在撕扯。它们一起从山崖跳下来,滚下来,仿佛没有疼痛和恐惧,只是发出开心快乐的笑声,喧嚷地,急切地拥挤着,争着向下面的溪里奔去。你看它们挤得脸都白了,你听它们争吵得飞珠溅玉。春天丰沛的雨水,孕育了丰美的瀑布,这是自然山水独具特色的作品,是对不经意的闯入者,美的馈赠。</p><p class="ql-block">离开瀑布,沿着游步道再向谷底下探,路逐渐平坦了起来。又走了几百步,进入一块平地,道路两旁有苍翠的竹林,此时,脑中不免浮现出诸如清幽、深邃等词语,以及“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诗句。道路顺溪而建,随着山势回环变化,忽左忽右,似手牵着手,肩靠着肩。溪流中的水青碧、曼柔,栈道用花岗岩砌成,一柔一刚,似乎缠绵着一路向前,像极了人世间的爱情。溪流婉转,水面忽窄忽宽,水流忽缓忽急,水声忽高忽低,似一个歌手跟随着自然的旋律在吟唱,有时也像一位虔诚的老者,在唱诵着远古的经文。溪水无论春冬,皆都清澈、纯净,犹如婴儿的眼睛,没有沾染过风尘。哪怕游步道上满是落叶,山风会把它吹落到溪流中去,溪水也不会沾染它的腐烂气息。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里,我跟着流水,流水送着我,我要到哪里去,它仿佛知道,山水如前世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最可爱的是溪中的石头,无不圆滚滚的,没有不附着青苔,它们身上沉积着多少古老、幽暗的岁月啊!看到它们,自然会想起日月星辰和沧海桑田。它们在溪谷中静默着,远离山巅,看不见风云变幻,电闪雷鸣,四周除了草木藤蔓,只是无穷无尽的石头,当然周围更有万亿年来撕不破,捶不烂的寂静,真是“丰草茸茸软似茵,长松郁郁静无尘”。石头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仿佛翘首以盼,难道在等待什么,或追寻什么?我不禁想问,它们是否也有理想。</p><p class="ql-block">最幸福的是溪流中的菖蒲了,它们算是找到了理想的家园。这里水清,溪石一直被水浸润,溪谷大多处于幽暗的时光,偶有光影,终究浮掠而过。这里的菖蒲得天独厚,长得多且密,叶子大而粗壮,青绿得逼人的眼,整片整片地相连,一个个家族聚居而住,一个家族比一个家族人丁兴旺,它们在这里应该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在这里,很想就此停住脚步,坐在它们身旁读书,吟诗,或者弹一曲古琴《空山寂寂》,也很想挖一些菖蒲带回家。可这里的灵物,是需要仙气滋养的,我所在的红尘,怎么能够配得上它的脱俗出尘呢。这样的念头如电光石火,瞬间熄灭。</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有这些事物陪伴,岂不比在红尘中行走要宁静愉悦得多!</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山谷忽然开阔了起来,溪流、石头、菖蒲也不见了,前面是一湖的安静。安静的水,安静的宽广,有了安静的天光云影,安静的时空变幻,安静的树木立在水中,在安静地腐烂。仿佛仙人谷突然闯入了一头叫做“红尘”的怪兽,被吓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只有用安静来期待事情的变化。这里辽阔的安静,有了尘世的味道,连接了尘世,便有了人工的痕迹,开发者在湖岸上,盖起了颇有气派的建筑物。有十多间两层楼的房子,前面用连廊贯穿,而且全是木结构,古典式,飞檐拱顶,煞是好看。如此费心思,大成本的建筑,如今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任由风雨侵蚀,虫鸟蛀啄了。我想,这房子的命运应该是注定的,这个地方虽然与尘世有一丝相连,但连线的信号非常脆弱,到了夜晚就会被无穷的黑暗和万吨的寂静所掐断。这样的地方,除了神仙,一般人是不敢住的。</p><p class="ql-block">离开了天光云影,又进入了幽暗狭小的山谷。不久就来到一处叫做仙人瀑的地方。我去年冬天来时,水流也挺大的,这次水流更大了,但依然清澈。我坐在瀑布对面的仙人亭中,听它的轰鸣声。瀑布奔泻,如锣鼓喧天,但反衬于我的内心,又是那么的安静,犹如尘埃落入镜面,仿佛不曾发出过任何声音。</p> <p class="ql-block">瀑布相当壮观,大家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就多些,我想等同行的都往前走了,独自一人坐在这个亭子中,在看不见半个人影,听不到半点人声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感觉。想在仙人谷中做一回假神仙,可是我没能实现,因其,实在“其境过清”,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坐。于是起身,飞也似的追赶前面的同伴,不到几分钟,也就追上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出口,去冬那株明黄透亮,像一盏巨大灯盏的银杏树,已经熄灭了明黄火焰,全身浓绿,泯然众树,已无可观者。这些银杏树 ,不管是深冬的透亮明黄,还是暮春的翠绿如滴,表面看似热闹,仿佛是强烈的喊叫,但立在仙人谷里,就是那么的安静,似乎从不知道什么叫做喧嚣,明黄或翠绿都不是来自人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离开了仙人谷,我想起不敢久坐的仙人亭上的两副对联:“入谷云游皆过客,倚亭小坐即神仙”,“回头莫负仙人约,挥手犹期故地游”。山水永年,人生短暂,需得片刻空闲,过片刻神仙瘾头,正如苏轼说的,山川风月本无主,闲即主人。如此美好的仙人谷,我肯定还会再来。有人说“山水自然,才是人心的宗教,值得我们一去再去”,我完全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