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记忆:近代上海传染病院的产生与发展

黄振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月7日,驰援抵沪的苏浙皖三省核酸采样队完成了阶段性使命,离沪返程。自3月14日以来,我核酸检测已做了18次,宅家迄今(5月10日)未迈出小区一步。封控这么久,宅家总要找点事做做,让时间过得有点意义。回想上一波2020年武汉新冠爆发后,整个年节我也是宅在家中抗疫的,期间我利用自己的收藏写了《一百多年前鼠疫波及上海的化险为夷与“硬核防疫”》(2020.2.23) 、《1950年上海第一届扩大清洁运动》(2020.3.11) 等几篇文章,效果还行。“硬核防疫”发于“澎湃新闻”;“清洁运动”这篇文中叙述的收藏品,后被上海历史博物馆征集并展出,本人也收到了捐赠证书。这次控封在家也想写点什么?我印象中有几帧有关上海传染病院的历史旧照,就是想不起放在何处?在家中来了个兜底翻,算寻着了,一共有12张。今就围绕这些旧照来谈谈有关近代上海传染病院的创办经过与沿革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近代上海霍乱流行史中,要数1938年这一年的疫情最为严重,其发病率达881/10万。1946年,正当上海市民正满怀喜悦沉浸在抗战胜利之际,霍乱疫情再次来袭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纷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6年的上海霍乱疫情,起势早、来势猛,使得当局猝不及防。5月23日,上海沪西、闸北首先发现6例霍乱病例,随后,疫情开始蔓延。5月28日,据报载:“本市现已发生真性虎烈拉(霍乱英文Cholera的音译)14起,3起在一日之内,即行死亡,其他病势严重”。进入6月份,霍乱从沪西、闸北蔓延至南市,感染者集中在平民区,多为没有条件饮用自来水的工人、贫民等下层民众。6月中旬,霍乱流行更加猖獗,沪西一带尤为严重,卫生局专门派遣10支流动注射队,到沪西区实行挨家挨户注射。据6月15日《民国日报》称:“患有真性霍乱者计202人,男120人,女82人,死亡者男16人,女7人,13日死亡率最高,内外侨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7月初,霍乱疫势仍持续蔓延,已全面扩散至虹口区、沪东区。7月4日,上海市防疫委员会提醒市民注意防疫: “疫病辄按几何率增加,从5月23日发现第一病例起,今日为第43日,平均每日27例,约每周增加一倍”。此时,上海各大时疫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当时报载: “现除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尚有二十余只空床位外,其他各医院与私立时疫医院,昨日均已宣告额满,无法收容”。7月10日,位于闸北天通庵路的市立第一传染病医院,又加盖活动病房两所。7月18日,当时国民政府上海市长吴国桢在防疫经费筹募大会上,向公众发出警报:“今年霍乱流行,以情势观察,恐较1938年尤盛”。当天的《申报》对此次大会亦做了报道: “防疫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市长,于昨午四时,假市府会议室举行防疫经费筹募会。首由吴市长表示,本市财政拮据,防疫经费困难,希望地方热心人士劝募。卫生局长张维、防疫处处长陈邦宪等,报告防疫经费预算,约需七亿元。旋王晓籁、杜月笙等,均相继发表意见,认为防疫工作,政府努力从事,地方人士极为感激,一致主张经费应由地方设法筹募,并对增设一般市立医院,免费病床经费三亿元,决自动向各公会分别劝募。其他部分计四亿元,亦必尽全力劝募”。至7月底,疫情毫无消退迹象,上海霍乱患者超过3000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幸得各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协力防治,终在8月上旬开始消退,9月基本解除警报。据《上海卫生志》记载:1946年的霍乱流行,共发病4415例,共计死亡35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时的卫生局提醒市民“注意饮食卫生,扑灭蚊蝇,勿食生冷、勿饮用土井水或河水,遇有患者应即送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以免蔓延”,并公布医院地址:市立第一传染病医院和市立第二传染病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报道中提到的天通庵路市立第一传染病医院,起步于191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珠江路(今鸭绿江路)50号创办的华人隔离医院。1937年该院迁至北海路162号(格致中学内),1943年被日本人接收管理,1945年10月由上海市卫生局接收,改名上海市市立第一传染病院,1946年春迁至天通庵路222号(后改为天通庵路191号)。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在海宁路96号,其前身是上海市民医院,1945年10月被上海市卫生局接收后改为现名。1947年2月迁至横浜路907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年上海解放后,市立第一传染病院和市立第二传染病院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1955年4月两家合并为上海市传染病院,设病床380张。后几经沿革,成为今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前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1955年天通庵路191号上海市传染病院(即原来的上海市市立第一传染病院院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上海市传染病院与开在横浜路990弄内的华东军区后勤军需生产部军需职工医院合并,名称仍旧为上海市传染病院。天通庵路191号为上海市传染病院总院,并在水电路56号设置了上海市传染病院分院。1962年2月,上海市传染病院一拆为二,分别对外挂牌。1978年12月,两处又合二为一,改名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在原名称增加了一个“医”字。院部设于天通庵路191号,原来的水电路56号分院改作医院的儿科部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1978年12月合并后的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院部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市立戒烟医院成立于1945年10月,其由1944年创办的沪西隔离医院(极司菲尔路1455号,小万柳堂内)和沪北传染病医院(横浜路907号)合并组成。1946年12月,该院易名上海市立第六医院。1947年2月被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接收。另据《上海卫生志·大事记》: “是年3月17日 位于海宁路96号的市立第二传染病院迁去横浜路(上海)戒烟医院旧址(注: 即横浜路907号),是日正式收容病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45年10月成立上海市市立戒烟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上海市市立戒烟医院全体合影 1946.3 ( 注: 前排右起第五人为院长张宝书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市立第六医院成立于1946年12月,院址横浜路907号。“六院”的前身是1945年10月成立的上海市立戒烟医院。1947年2月,上海市立第六医院并入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1948年10月凤阳路上的中美医院也并入“二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1946年12月成立的上海市立第六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院址海宁路96号。其前身是日营上海市民医院,1945年10月由上海市卫生局接收后,改为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1947年2月该院迁至横浜路907号。1955年4月,“一传”与“二传”合并,成立上海市传染病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47年春,虹口区海宁路96号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医院迁至横浜路907号(原上海市第六医院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全体员工欢迎军管会代表合影 1949.6 (注: 前排右起第六人为军代表汪力,第五人为联络员黄宗选,第七人为院长王宝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市立第二传染病院首届工会全体委员合影 1949.10(注: 左起第五人为工会主席陈锡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1952年,苏联传染病专家 (前排左起第一、第二人) 由上海市卫生处处长郑岗 (前排右起第三人) 陪同来上海市市立第二传染病院参观讲学后同医院员工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注: 郑岗(1919—2013):山东济宁人。曾任华东军区总部卫生部医政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卫生局卫生防疫处处长兼妇幼保健处处长、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卫生部血吸虫病防治局副局长及局长、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55年4月“一传”“二传”合并,成立上海市传染病院,原“二传”(横浜路907号)改为上海市传染病院第七、第八病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10月,横浜路990弄的华东军区后勤军需生产部所属军需职工医院并入上海市传染病院后,与上海市传染病病第七、八病区合并成为上海市传染病院分院(水电路56号),天通庵路191号为上海市传染病院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总院、分院独立管理。1978年12月又恢复总、分院建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57年10月原军需职工医院与市传七、八病区合并改称上海市传染病分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2年2月,上海市传染病院拆分为二,总院在天通庵路191号;分院在水电路56号。1978年12月又合二为一,改名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院址设天通庵路191号;原水电路56号上海传染病院分院改为儿科门诊。到1989年水电路56号新院舍竣工,总、分院合为一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原虹口区水电路56号市传染病分院旧址 (即市传小儿科,亦即原军需职工医院“工字”楼病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4年8月,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更名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第一冠名,简称“公卫中心”),并委托复旦大学运营管理,第二冠名为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2004年11月,作为市府“一号工程”项目,医院总部迁往上海市金山区漕廊公路2901号。2006年12月,成为上海市红十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第三冠名)。2007年1月,医院第一、第二冠名同时更名,分别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3年12月,经上级批准,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第四冠名)。目前,公卫中心拥有金山和虹口两个院区,医院总部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漕廊公路2901号,占地面积503亩,建筑面积115304.51平方米;分部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同心路921号(即水电路56号),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26026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1914年至今,医院历经数次战乱的磨难、数十次重大疫情的考验,曾几度搬迁、几经撤并。由于收治传染病病种的特殊性,解放前,医院始终在艰难中挣扎。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医院迎来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尤其在2020年,公卫中心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体公卫人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慎终如始,坚持以维护上海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为使命,是上海市捍卫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强战斗堡垒,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2007年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冠名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图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今天(5月11日),在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就目前上海的疫情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疫情走势趋稳向好,感染传播风险已得到有效遏制”。同时,现在也是上海实现动态清零最吃紧最关键的时刻,一旦放松警惕,疫情就有可能出现反弹,还需持之以恒地落实防控工作不放松。此刻,在这个五月,上海人民又一次面对疫情的挑战,让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同守“沪”,相信上海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现代化城市,一定能打赢这场奥密克戎病毒防控阻击战!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有彩虹。上海,加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