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名家经典 分享教育智慧--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读书沙龙(一)

惠民县桑落墅镇希望小学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精神,来自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见证每个生命的成长;有一种力量,源自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有一种智慧,承载于阅读,妙悟方明;有一种理想,寄托于阅读,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根据省优秀班主任六组主持人张晓娟老师的安排,袁晓娜老师制定了我们组的读书活动方案,自4月份老师们正式开启了我们的读书之旅。</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p> <p class="ql-block">张晓娟老师分享:现在学校、教师甚至家长对学生的关心首当其冲都是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生的身体大都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吃得好,住得好,没什么刻意关心的。可看看现在我们孩子的身体,肥胖症、近视眼等病症正在向低龄化过度。小小孩子,还没长大成人,就过于肥胖了、近视了、驼背了等等,这不都是我们大人的错吗?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道: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首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它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也就是取决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给了我们建议:“关心学生的健康需要跟家庭保持经常的联系。”“家长要尽量做到使孩子们多参加户外活动,早睡早起,开着气窗睡觉。”“孩子们要保持做早操的习惯。”“童年时代的营养如何,决定着身体各部分的和谐和匀称,因此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营养。建立一个变换空气的制度,这是关心学生的重要的先决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给我们建议让学生多做户外运动,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还提到锻炼身体要从锻炼脚开始,不要让孩子只呆在暖和的环境里,不要为他们过分的操心,要让他们在夏天光着脚走路等。总之,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教了我们很多的方法,而这些在平时我们大多没有听过,今天一看,确实很受启发,反思我们平时的工作,对学生的关心确实不够,对学生的健康考虑不多,这是我们所不应该的。</p> <p class="ql-block">袁晓娜老师分享了她的摘抄:1、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一事当前,不是千方有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用黄金般宝贵的光明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2、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3、本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感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尤其是自己特别忙碌或是因为其他的外在因系影响心情时,就会对一些事情产生埋怨。而一但我们觉得此时确实对自己来说不公时,这样的心理情绪就会愈积愈多。一但出现这样的负面情绪,可以倾诉,喧泄,但切切不可在此时不冷静的情况下做出某种决定。尤其是处理一些班级事务和面对学生谈话。埋怨会让自己消极,从而会对学生在无意识中造成伤害,而这样伤害是不可逆的。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一丝,改变一。朋友们,让我们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对生活多一点微笑,心中多一点阳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拥抱生活。</p> <p class="ql-block">张宁老师分享的是:宽容鼓励即是阳光——读《做班主任,真有意思!》有感: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我往往只关注了问题,不寻出问题的根源,不把问题斩草除根,誓不罢休,而却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想让一个人脱掉身上的棉袄,应该怎么办?用冷风吹,他会把棉袄裹得更严实;唯有用温暖的阳光照射,才能让他主动把棉袄脱下来。一味地批评指责想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这就是寒风;我们的包容理解和等待才是阳光。有的学生棉袄穿得厚些,要用更多的耐心等待。当我读了到这里时,恍然大悟,突然意识到之前对学生的一些教育,其实是在向学生吹寒风。寒风对孩子无效,唯有温暖的阳光照射才有效。姜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当姜认真写作业时,我便特别鼓励;当课堂上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时,便大张旗鼓的表扬。虽然这段时间他的一些问题还是会出现,但是迟到的次数少了,学习有了进步。此时我才意识到鼓励包容就是阳光。给学生一丝丝温暖,让学生慢慢成长。无论是班级管理问题、学生学习问题还是家校沟通问题,这本书都给了我很好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张晶晶老师分享:《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了2个⾮常重要的概念: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不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把他人当成宙判者而不是同伴。这将阻碍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成长;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取得成绩。</p><p class="ql-block">从老师角度讲,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营造一种充满评判色彩的学习氛事。他们会根据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判定哪个聪明,哪个笨。接着,他们就轻易放弃那些“笨”学生。这些老师认为“笨”学生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没有评判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怎么教会学生,而不是刻板地评判学生。他们致力于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自学和思考。就算学生当下水平不足,他们也会指导学生如何缩小差距。</p><p class="ql-block">其实,固定型思维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获得更多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终身成长。</p> <p class="ql-block">肖书华老师分享:《一蓑烟雨任平生》第一章《眉山》特别强调了一个人童年幸福的重要性。作为母亲,不免想到自己的孩子,老大童年已成为过去式,她成年后遇到艰辛困苦,是否会绝望?潜意识提醒自己要保证老二童年的幸福。这一点,或许我们的家长还没有意识到,那么作为老师,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是否要千方百计与家长携手共同呵护,让他们都能拥有童年的幸福?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真的不容忽视!我们领着一群天真烂漫,“可塑在您”的孩子们日复一日、一节接着一节课,我们究竟守护了什么?泯灭天性也许言重,但我们作为师者还要思考:今后的教学之外,我们还要兼顾、再注重什么?</p> <p class="ql-block">李俊生老师分享:培养自主管理 做班级的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我之前的班级管理都是“孤军作战”,只挑班里三二个工作能力强的孩子,协助管理班级,有时连续几个学期基本上都是这几位同学管理,因为我总觉得交给别人管理不放心,这样其他同学就失去了锻炼施展的机会。偶尔有同学在和我聊天时,倾诉着想当班干部的心思,我也没放心上,只是口头上鼓励他们,却没有真正让他们参与实施。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民主管理的额重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所有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班集体的吸引力。于是,我就尝试着每月一次的班长竞选制,班委会成员推荐制,果不其然,各司其职的小班长、小组长,比比皆是,渐渐形成了班级“事事有人管,人人参与管”的班级合力。现在我们班的角角落落都有人管,就以每天的课间奶为例:我就设置了每天两个管理员,各负其责,一个负责签名,一个负责收发,每天轮流值日,让他们都有参与和被参与的机会,他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每天值日的管理员早早来到教室,没有一个迟到的现象,午读时间特别安静,也没有了打闹现象,班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老师觉得也很省心。大家在学习、纪律方面已经逐步自律了,班级管理也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一生受益,作为班主任,要学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坚信每位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助手。”</p> <p class="ql-block">赵艳辉老师分享:本周我读了李镇西教师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李镇西教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的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从这本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十分重要,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进步,找到自信。二、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创造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三、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我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我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四、改变自我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本事,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当做好主角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当是学生,教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总之,看了这本书,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我,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p> <p class="ql-block">杨红霞老师分享: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引言和手记一的内容,李镇西老师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高深的理论,对学生,对教育始终秉承着一个非常淳朴真实的原则:他认为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他之所以能够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跟学生“泡”在一起,他每天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是因为他心里有着一个这样的理念: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创建了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自觉发挥了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了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意调动学校以外的积极参与教育。学生也通过生机勃勃的集体生活切身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发展的乐趣、创作的乐趣,他们拥有了自己充实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他通过学生的幸福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4月23日,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作为教育者的 我们一定要以此精神为指引,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p>

学生

老师

教育

班级

我们

埋怨

学习

他们

思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