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公外爷

王迪

<p class="ql-block">酒公外爷</p><p class="ql-block">文/王 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按:关于孙老师的一本书《我们这一辈》便想起了外公,一个几十年前的短文《酒公外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公姓唐,名世富,号海帆,生于190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未见过外公,甚至没有见过他的照片,据说大表哥收藏了一张,照片中人戴礼帽,穿长衫,气宇轩昂,一派绅士风度,以前去北京也没见过,对于外公形象只能联想。对他的印象更多来自于老辈人的摆谈,毕竟这位上世纪50年代就去世了的老人离我实在遥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手指缝特别大,算命先生说我存不住钱,我是不信算命先生的话,但口袋每有银子必然呼朋唤友出去骑马饮酒,对酒当歌,歌尽夜归必然口袋空空。我妈说:“用钱的态度像外公,却没有他老人家有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公是这样的人啊?带着这个疑问,春节去了一趟外公主要生活的地方—罗文古镇。古镇东西北群峰屹立,后河岸边田园宽阔,妈的家畔后河一座气势恢宏的吊脚楼。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红胜县苏维埃政府,明清以来这里已经是后河岸边商贾云集,赫赫有名的水码头了。商船沿后河而下通州河、渠江、嘉陵江入长江,可直到上海,据当地老人讲,罗文古镇的商务以食盐为主,开有官办销售处,古镇到石岸口数公里密密麻麻办有私营盐庄,河上千只盐船穿梭其中,当时古镇有著名的几大盐店,外公商阜名列前茅,难道外公是以贩盐起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寻访老年的亲戚得知,外公最早不是经营盐,而是土特产,外公是绥定(达县)槟榔乡人,早年告别妻儿祇身来到太平县(万源),最早在竹裕关三溪口买了数座山生产黑白木耳起家。万源木耳早在清咸丰年间即有湖北商号利用后河水运之便在这里采购,光绪末年三溪口始有银耳生产了,到民国29年,外地客商云集这里,买山生产,设庄收购,外公便是其中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公后来从绥定府接来外婆和儿女后便定居罗文坝,生意也越做越大,异常红火。他从本地输出木耳、茶叶、药材、桐油等,远销上海、万县等地,然后从上海,武汉,香港输入布匹,丝绸糖等百货。外公常年奔波在外,成了罗文商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还被选为罗文商会会长。听五爸说外公还是红帮的领袖人物之一,人称三哥。红帮属于什么类型的民间帮会,我没有进一步考证,但四川一直有“嗨袍哥”的民间组织,行走于江湖的商人通过加入某种组织以寻求互相照应,这是旧社会商人的生存之道。我17岁时在古镇中心校教书,客居外公祖屋,睡过外公的老虎皮,旧时老虎皮非寻常人家能够拥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查询资料,红帮大哥一排一般称大爷。二排为出家人为圣贤。三排称“三哥”,为当家和管司。五排为管家。八,九,十排称幺哥。这样推测,外公人称“三哥”,自然属于举足轻重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袍哥会”是近代中国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和影响特别大的民间结社组织。联络者多以水路行动,组织称“码头”。组织内部有一套非常严密的联系网络,肝胆相照,义字为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我妈在绥定府读女子中学。假期和同学回万源罗文老家,路过罗江,遭遇大雨。去一家商户避雨。老板问我妈是哪里人?我妈说罗文坝。对方问我妈,你罗文坝晓得唐海帆大爷吗?我妈说唐海帆啊?那是我爹。商人大吃一惊,立马毕恭毕敬,赠送同学们每人一把雨伞,全天招待生活,并派专人护送回罗文坝。义气当先,天涯海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来当时罗文水码头,藏龙卧虎之地,为何偏偏选外公作商会主席呢?这大概和外公的豪爽个性和古道热肠有直接关系吧?常年行走江湖最重一个“义”,外公忙完生意,必然当街靠坐长椅,提着一米长的烟根,几碟下酒好菜,一壶美酒,遇到外公看着顺眼的人无论认不认识必然招呼进屋,开怀畅饮,特别是当场天,来的人更多,吃个“蚂蚁上树”,外婆经常要不停地作一整天的饭菜。外公家从不缺酒,屋子里常年备有几十坛能装数百公斤的大酒缸,家里常常宾客如云,兴致所至,他会喝一整天的酒了。外公对朋友的热忱不仅仅体现在喝酒上,谁家有什么困难,外公必然解囊相助,这样一来外公的朋友就越来越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是外公唯一的女儿,那时也算千金大小姐,外公特别喜欢母亲,很早就送母亲到绥定女子中学读书。某次我妈回家度假后返校,外公让船老板送,水码头所有船老板都争相送之。途中母亲皮箱落水,河上下船工和船老板听说是外公女儿的皮箱,纷纷下水抢箱打捞,一只皮箱牵动了整条后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随母亲回古镇,沿途“四姐”,“四妹”(我妈在家排行四)招呼声此起彼伏,隔了几十年了,依然能够让古镇人那么亲切的姐妹相称,行同亲人,从这里看出外公及其后人待人友善,人缘之好,影响力之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公有许多钱,置了许多房产,虽然后来当地土壕列绅例如大地主邹炳昌勾结恶霸占了些许产权,但外公不买地,剩下的钱都用于接济穷人。我不明白,外公不是共产党,为何觉悟如此之高?听乡下老人说,那时候外公经常在外,结识的人特别多,其中也有共产党人。解放前夕,外公为共产党做了许多事情,按理说像外公那么有钱的人解放了逃不脱地主成份,但外公没有购置田地,还真没有划为地主成份。外公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们后来全部都加入了共产党,并在各地执政当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想外公如此豪爽重义之人必然有女人倾慕,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外婆特别能干也特别“凶”,为此我问了和外公特别亲近的人,他说外公当年在三溪口买山产木耳时的确娶过一位小老婆。那时候竹峪也有一个家。竹峪三溪口的二房对外公特好,外公在竹裕的生活都由她照顾。外公离开三溪口时这位小老婆给外公家里所有人都做了布鞋,有几大箩筐,然而我外婆把这些鞋全烧毁了。当时情形如何长辈们没有详说,我估计像外婆的那么好强的女人肯定容不得外公娶小老婆,尽管当时的历史是容许的。外公终于没有把三溪口的女人带回罗文。传说她有三个孩子,其后人至今还在三溪口繁衍生息,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外公家已经有了醋和酱油厂了,外公不必像早年那样在外奔波,喝酒便成了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五十年代的某一个晚上,外公召开了商会后就和朋友狂饮老酒,畅笑一个通宵。第二天清晨,外婆呼他,未应,外公笑逝而去!外公竟然是饮酒笑死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公去世后,外婆打理整个生意和家庭,一个寡妇让家里所有孩子都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同时她让孩子们先后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整个家族之兴旺不低于外公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外婆去世,还比较小的我目睹了葬礼,酒桌摆满整条老街,古镇的人们自发性地组织了大量的狮子龙灯等活动,那也许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隆重的丧葬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位老人的坟隔河对望,外婆临死前强烈要求不和外公葬在一起,究其原因,不得而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