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野营拉练

褚厝人

<p class="ql-block">文字 老褚</p><p class="ql-block">图片 网络(鸣谢)</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七三年年底,我们部队遂行野营拉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我是连队文书,第一次参加野营拉练,心里有些兴奋,又有点紧张和害怕,担心完不成任务。因为我当文书时间不久,不懂得文书在野营拉练中的职责是什么,犹如“旱鸭子过河,摸不着深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野营拉练途中我都在连首长的身边,到宿营地也是与连长、指导员同一住处,遇事可随时请示报告,有了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决。因此,我心里不仅是踏实了许多,而且还多了点“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满足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军途中战友们携行的装备有被包、挎包、水壶,一杆步枪或是冲锋枪,还有一袋重5斤左右的大米,合在一起就有三四十斤重。我携行的是一支五四式手枪,用不着带大米,比他们轻了一二十斤。我挎包里装着笔墨和纸张,水壶有时候用来装酒,连长晚上睡觉前要呷两口,说是可以消除疲劳。</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出发前,周连长对我说:“小褚,你到了宿营地,一是要立即写宿营报告,上报连队的驻地位置和兵力分布情况;二是要找当地生产队长了解驻地的社情,主要是了解地、富、反、坏、右的情况;三是必要时也得写几幅标语贴贴。”头两天连长还亲自教我写宿营报告,带我了解驻地的社情。有了连长的言传身教,我较好地完成了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部队遂行千里野营拉练,主要是贯彻落实毛主席“野营拉练好,不当老爷兵”的重要指示。部队走出营房练走、练吃、练住、练打,通过野营拉练这种训练形式,解决部队在和平环境中形成的安逸生活状态问题,提高部队战斗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是野营拉练中的重头戏,也是最为疲劳和痛苦的训练。它不是通常情况下的“走”,而是身上负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起早摸黑、顶着寒风走。每天走七八十里的路,有时要走上百把里路,一天走下来很多人脚上会磨出水泡。到了宿营地,用热水泡烫脚,连队卫生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他打开随身背着的药箱,取出那个专用消毒盒,里边有酒精、药棉……他动作熟练一个挨一个给大家挑水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是老天开恩,还是我从小在农村光脚走路惯了,我行军走路没有磨出过水泡,只有旧疾右肩背酸痛不时折磨着我,但终究还是被我坚持挺住了,没有影响到我完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到一个宿营地,连长总是一边催我赶紧给指挥部写报告,一边命令各排、班,按指定位置以班为单位领取稻草打地铺分床位。我写好宿营报告,经连长审定签字后,就沿着通信兵布下的临时电话线行走,“顺藤摸瓜”似的将报告送到指挥部。返回驻地时,我又累又饿,尽管留下的饭菜是凉凉的,可我吃起来却像是美味佳肴,狼吞虎咽把肚子填得饱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野营拉练途中,部队始终贯彻练为战的思想,不断模拟着各种敌情的出现,如传口令、紧急隐蔽、疏散、紧急集合、急行军等,让人觉得既神密又紧张,仿佛置身实战中。如果说拉练的走路累,急行军就更累,爬山就是累上加累。在拉练途中本已十分疲劳,再来个急行军,那真是雪上加霜。每当急行军命令下达后,部队必须按要求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否则会受到严厉批评或是处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下午,部队在行军途中稍作歇息,急促的哨音突然响起,全连紧急集合传达上级命令,命令我连四点半前赶到鸡鸣山上。章指导员作简短的动员,要求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坚决完成任务。同时询问是否有体力不支的人员,这类人员可以乘坐收容车。军队历来就有轻伤不下火线的传统。因此,有的战友脚上磨出血泡,他让卫生员简单处理一下,说要坚持走到底,硬是不上收容车。此时,现场“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不知道是哪来的劲,个个雄纠纠气昂昂,加快了行进步伐,部队按时到达了山上,顺利完成了任务。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有一个战友体力不支、脸色苍白,下不了山,班长赶紧为他减负,将被包和枪杆等物品卸下来,几个战友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争抢着帮带被包、枪杆等物品,俩战友搀扶着他慢慢下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宿营地,最忙的要算炊事班的战友们,他们有时候会乘坐收容车提前到达,但通常是与我们同行。他们顾不上打理自己的住处,总是要先忙于埋锅、切菜、做饭、烧水……。晚餐当然很简单,米饭配大白菜或是配红萝卜。每班一大盆菜,大家蹲在一起扒着米饭,吃得津津有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餐更简单。部队走到了合适饭点的地方,找一个沟边田埂地,用战备锹在地上挖个圆灶台,掏个烧柴禾洞口,战备铝锅往上一放不大不小刚合适。先用体弱战士背的米,减轻他们的负担,就地取水淘米烧饭,常常烧出夹生饭,榨菜或是萝卜咸菜疙瘩,不洗不切人手一块,咬一小口,夹生饭就咸菜,吃起来香的很。</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处处都是军民一家亲的动人场景。是途中的休息也好还是到了宿营地驻扎也罢,老百姓见到我们总是格外的亲切。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平时看不到军人,一下子见到这么多子弟兵,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拥来围观,有的人给我们送来开水,手里拎水壶、提水桶,现场好不热闹。他们站在旁边说说笑笑、指指点点议论着:背大铝锅的是伙夫,穿四个兜的是军官,他们猜测哪个官大官小、哪个是新兵哪个是老兵……看到我穿两个兜军装还带着一把手枪,他们都特别惊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那么多人一下子到了村里,可忙坏了大队干部,有时还忙坏了学校老师。通常我们是住在老百姓屋里、生产队的仓库,要是遇到周六周日,我们便住学校。听说他们一接到任务,大队干部就在全村进行了大动员,要求社员们以实际行动支援人民解放军,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供部队使用。让我们每到一处,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乡亲们那种热情好客,军民一家亲的场景让我们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野营拉练强调要注意遵守群众纪律,不得损坏和挪用老百姓的一草一木。我们到了目的地,一切安置就绪后,干部战士马上为住户担水、扫院子,搞卫生。离开时,院子内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必须装满水。这是野营拉练的一项重要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野营拉练看似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训练,其实对每个军人来说都是一次综合素质的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四十九年过去了,当时野营拉练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拉练的日子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乐中有甜,让我终生难以忘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