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边靖楼北向悬“聲聞四達”匾额,长8米,宽3米,落款:“大清雍正拾壹年嵗次癸丑仲秋吉旦”。为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聲聞四達”的“達” dá 为形声字,</p><p class="ql-block"> 声闻四达”与“威震三关”二匾,同为亚洲第一巨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声闻四达”为清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p><p class="ql-block"> “雁门第一楼”为道光三十七年知州陈鼎雯所立,</p><p class="ql-block"> 楼北“威镇三关”为雍正十年知州杨弘志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内,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巍然屹立。 此楼据清《代州志》记载,边靖楼于明洪武年(1374年)由吉安侯陆亨建。成代七年(1471年)被焚,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现为结构仍为明代遗构。系明朝代州城的鼓楼,又称谅楼。全楼宏伟壮丽,气象非凡,结构坚实,至今已历六百余年。边靖楼也是中国最大的木质结构鼓楼,比山海关靖边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p><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古建筑冠绝中华,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美誉。山西古建筑数量不仅位列全国首位,其保存程度和艺术价值更堪称奇迹!同时它也是中国最大的木质结构鼓楼。,</p> <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1924 一2012)提匾 《万里长城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这么高的楼,这么大的字,又这么大的匾,我就纳闷在古代这书法家是怎么书写的!又没有现代放大设备,又怎么悬挂上的!登上楼见此匾此木板缝隙特别大,我琢磨应该是在地下写好制作完毕再分解挂上去的吧!</p> <p class="ql-block"> 边靖楼位于代县县城中央,俗称鼓楼,取意“边靖安民”。战时可做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日常则有“晨钟暮鼓”开关城门之用。此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以修葺,1965年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格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此楼体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塔楼高耸入云,蔚为壮观,其规模在山西楼阁式建筑中属于巨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明城墙砖上,除了有关城市砖块燃烧的信息外,还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当地官僚实施了责任制,以确保城市砖燃烧系统的质量,明初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各地砖瓦的以及各地烧制砖瓦的工艺过程;连“姓”、“官”等文字,雕刻艺术等等文饰。</p> <p class="ql-block"> 登楼可向北眺望雁门,向南俯瞰滹沱,东有阿育王塔,西见代州城门。全县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楼内结构与力学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好攀登此楼、游玩赏景、吟诗作赋抒情畅怀。登楼者,北望雁门楼,南望滹沱,全县山川景物尽收眼底。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登楼题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览边靖楼,要感谢冯宗瑜先生推荐陪伴游览此次活动,还耐心加以解释。真是大饱眼福!受益匪浅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