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00 年,奥匈帝国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专门设立波黑展馆,委托穆夏设计该馆壁画。让穆夏有机会广泛考察巴尔干地区历史及文化风俗。</p><p class="ql-block">穆夏构思规模宏大主题《斯拉夫史诗》(The Slav Epic),一个展现斯拉夫民族,从史前到 19 世纪漫长历史进程鸿篇巨制。整个主题包括 20 幅尺寸巨大油画作品。</p><p class="ql-block">1928 年,作品完成,68 岁的穆夏将其全部无偿献给祖国。《斯拉夫史诗》被穆夏视作自身艺术生涯总结,他从“新艺术运动”中突破,再一次破茧成蝶。这次展现是有历史深度的伟大画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一《原乡的斯拉夫民族》,1912</p><p class="ql-block">《斯拉夫史诗》开篇之作,描绘了斯拉夫民族祖先遭到其他民族入侵,四处躲藏的场景。两个躲在灌木丛中的幸存者,双眼满含恐惧,表情生动,寻求帮助。远处是被烧毁村庄,熊熊烈火。右上方,斯拉夫祭司正在祈求神佑,预示着斯拉夫人民终将获得自由与和平。扣人心弦。星空给画面增添梦幻感。</p> <p class="ql-block">《原乡的斯拉夫民族》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二《庆典》,1992</p><p class="ql-block">描绘供奉斯凡特维特寺庙里举办庆典,庆祝丰收节场景。在日耳曼统治下,斯凡特维特是波罗的海地区斯拉夫人昔日荣耀的象征。画面上方,斯凡特维特在与敌人搏斗;画面下方,一个抱着孩子忧伤母亲,预示这片土地即将被占领。</p> <p class="ql-block">《庆典》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三《大摩拉维亚礼仪》,1912</p><p class="ql-block">穆夏用冷色调和暖色调区分生死。国王正在宣读教皇批准在宗教仪式中使用斯拉夫语的诏书。</p> <p class="ql-block">《大摩拉维亚礼仪》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四《保加利亚沙皇西蒙》,1923</p><p class="ql-block">西蒙正在与众多文人学士交谈,体现其文化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五《奥塔卡尔二世》</p><p class="ql-block">是当时整个欧洲最富有的君主。描绘了他主持侄女与匈牙利王子贝拉的婚礼。他一方面主张斯拉夫联合,邀请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的元首们前来做客。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当时圣神罗马帝国境内主权相对独立且国力比较强盛的附属国,奥塔卡尔二世又积极推行扩张政策,最终在1278年的敦克鲁特战役中被鲁道夫·哈布斯堡的军队所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六《塞尔维亚皇帝斯特潘杜尚作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礼》1926</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皇帝斯特潘·杜尚作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典礼完成后的游行场景。杜尚站在游行队伍的最中间,画面的焦点是队伍最前端身穿塞尔维亚传统服饰、手持菩提树枝的年轻女孩,这代表了穆夏对年轻人的希冀,希望他们能继承和发扬斯拉夫人的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七《克罗梅日什的说道》,1916</p><p class="ql-block">扬·米立奇是查理四世时期重要的神职人员。在他的劝说下,布拉格许多妓女改过向善,米立奇为这些妓女修建了一座修道院作为避难所。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修道院正在修建的场景,米立奇站在脚手架的顶端传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八《扬·胡斯伯利昂教堂讲道》1916</p><p class="ql-block">胡斯是捷克宗教改革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神职人员之一。他反对天主教会的过激行为,认为《圣经》是上帝话语的唯一真实来源,被罗马天主教视为异端。1414年,康斯坦茨会议宣判胡斯为异教徒,并于次年将其处以火刑。他的去世引发了捷克民族主义者的起义,并最终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十四《西盖特城防》,1914</p><p class="ql-block">为扩大奥斯曼帝国版图,土耳其军队攻打多瑙河附近的西盖特。在克罗地亚总督尼古拉·兹林斯基的领导下,西盖特及周边地区居民紧闭城门抵抗土耳其的侵略。在土耳其士兵攻破防御之后,兹林斯基拒绝投降,死于敌军。他的妻子伊娃看到守城无望之后,决定放火焚烧城墙。此举杀死了无数的士耳其士兵,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士耳其军队入侵中欧的进程。画面中所描绘的就是伊娃扔出火把后的场景,黑烟将画面一分为二,士兵们还在为攻击做准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十五《克拉利采圣经》,1914</p><p class="ql-block">15世纪时摩拉维亚弟兄会的成员在穆夏的故乡伊万契采把(新约圣经》译成捷克语,并在附近的小镇克拉利采进行印刷的历史事迹。弟兄会强调《圣经)是教义的唯一源泉,唯有教育才能使人接触到真正的信仰。这是〈圣经》第一次被完整地翻译成捷克语,这部作品成为了捷克民族的重要标志。不久后,弟兄会遭到迫害,被迫逃离了这个国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十八《菩提树下的奥姆拉迪纳誓言》,1926</p><p class="ql-block">奥姆拉迪纳民族主义性质青年组织成立,宗旨是复兴民族文化。这个组织在20世纪初被镇压。这幅画表现的是组织的成员在菩提树下宣誓效忠斯拉维亚女神的场景。菩提树被认为是斯拉夫的圣树。画面左侧正在演奏七弦琴的女性形象是穆夏以自己的女儿为模特创作的,另一侧正在聆听音乐的男孩则是以他的儿子为模特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下的奥姆拉迪纳誓言》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十九《俄国废除农奴制》,1914</p><p class="ql-block">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历史事件。农奴制度的废除对俄国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俄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可能,缩短了俄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差距。画面中,长期被压制的农民正在倾听政府官员宣读解放法令,他们还不明白这项法令是否会改善生活,显得忧心仲仲。教堂和远处的克里姆林宫笼罩在浓雾之中,给画面增添了一丝阴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二十《斯拉夫人的典范》,1926</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