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探望

仙人球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微风,轻轻地从心尖拂过,五月的阳光,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母亲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为感谢母亲而庆祝的节日,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我的母亲已经离开多年,但是,总离不开回忆中,有时在梦里相见,看着妈妈的眼睛,全是满满的慈爱,梦中醒来,又投入了遥远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春,看到“我为烈士来寻亲”组织讲,有80多位志愿军烈士家属路途遥远,希望有人能代为他们的亲人扫墓,他们亲人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我想若能为他们做点事,代他们去看望亲人,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在母亲节特殊日子,代妈妈们去看望父兄、丈夫以及许久不见的孩子,应该是给妈妈节日的最好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几位战友相约来到烈士陵园,走到入口处,一切和记忆中的印象完全不一样了,大门十分宽阔,远远看去最醒目的是门前的数字,1950和1953 和门墙几乎同高,意思非常清楚明了。古旧色的材料彰显了时代的久远,配上大理石状的底色,显得格外庄重, </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陵园,远远地看见了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这也是陵园标志性的建筑,她的主体由花岗岩砌成,碑身挺拔,庄严雄伟,它象征着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对先烈的永恒怀念。从我第一次来这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算下来纪念碑建立要60年了。抬头看去,碑的顶部是手持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碑的底部有铜铸的花环,花环的两侧同样刻有1950-1953年字,当年的报纸也报到1962年10月建成揭幕的情景,猜想选在10月25日揭幕也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早年祭拜先烈时,烈士陵园出售的书籍封面就是以纪念碑手持冲锋枪志愿军战士为封面,这应该是取自于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志愿军战士雕像。许多人可能都没有看见过当年这本老书。记得还是少先队员时,我曾经买过一本书作为存念,正是在这里我认识了黄继光、邱少云等英烈,他们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 </p> <p class="ql-block">  陵园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纪念馆和纪念广场组成,198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纪念碑后面便是烈士墓,安葬着123 位志愿军烈士。其中,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p><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23日,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同意了《沈阳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灵柩安葬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951年12月3日,市长朱其文、副市长焦若愚签署《通告》,颁布《规定》。</p><p class="ql-block"> 《规定》的第一条:“凡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及其他直接在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团(或相当于团)以上干部,或由军(或相当于军)之领导机关批准的特等英模牺牲病故者,得依本条例之规定入园安葬之。”</p><p class="ql-block"> 走到烈士墓群前,只见松树整齐的排列着,绿色松枝随风微微摆动,远远看去,似乎在日夜为烈士们遮光挡雨,抵御风雪严寒。多少年过去了,他们像战士一样,守护着这些英雄,生怕有人打扰了他们的睡梦。在祭奠过程中,我们见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一些墓前摆放着鲜花,人们没有忘记他们, </p> <p class="ql-block"> 烈士英名墙</p><p class="ql-block"> 由烈士墓群继续向后走,就来到了陵园的纪念广场,2014年建立的下沉式纪念广场中央,主题雕塑静静矗立,造型取之于喜马拉雅山,寓意英雄如山。环形的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174407位烈士的英明。纪念广场主要由烈士英名墙、烈士遗骸安葬地宫、主题雕塑组成。</p><p class="ql-block"> 地宫内安葬着由韩国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2014年以来,累计有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落葬于此。在电视中,我们都看到了英雄回家的情景,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烈士亲属和当地市民都自发前去迎接英烈回家。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直留守在牺牲的战场,现在,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在烈士英名墙上,我们在寻找一位叫张景洲烈士名字。他是我的副指导员学平大姐父亲,这有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故事。1953年春季,学平大姐和母亲由辽宁赶到广东韶关看望父亲,父亲1948年入伍参军,随部队由锦州一直南下到广东。在此之前,父女还没有见过面。当所在部队传来准备赴朝作战消息时,他想见见自己参军后出生的女儿,写信让家人带着她去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充满欢乐、家人团聚的时刻,仅仅持续半个月的时间。随着部队的出征命令到来,母女两个也和父亲告别回到了家乡。在大姐的一生中,这是和父亲的唯一一次团聚,那短短的十五天,是一家三口唯一团聚的十五天,那是滴答声铸成的金子般的十五天。她也留下了一生难忘记忆。在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中,大姐的父亲所在连队参加了这次战役,到部队胜利归来时,连队只回来了五个人,老人家是最后倒下的两人之一,和其他战友都长眠在靠近三八线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b> 大姐的全家福</b></p><p class="ql-block"> 大姐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告诉那是他们团聚时照片,是父亲利用周末休息时一起去照的,这也是唯一的一张全家合影。父亲牺牲后部队寄来的遗物,除了纪念章外,还有留下的怀表、钢笔、毛巾等物品,这都成了最宝贵的遗产,和平不易,这是多少家庭失去了自己小家欢乐,换来的千万家今天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英名墙上找到了学平大姐的父亲名字,代大姐祭奠了那份哀思,带来了那份女儿对父亲的深深思念。200米长的环形英名墙镌刻烈士的名字,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令人肃然起敬。抬头看去,黑色花岗石按姓氏笔画排列金色名字,整整齐齐,像是一只没有尽头的队伍,讲述历史的延绵。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没听过的故事,一个名字,就有一份家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姐不止一次和我讲,希望能知道父亲长眠地方,希望父亲能够早一天回家。现在只知道那是靠近三八线的地方,是双方三年的炮火即将停息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大姐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纪念广场,我们来到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一进门就看见一组志愿军战士雕塑立在大厅中间,这犹如一幅英雄组诗,立体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有手拿枪支向前冲锋的指战员,有手拿爆破筒、夹抱炸药包的“杨根思”、吹着军号的司号员、身背报话机的“王成”,和为战友包扎的卫生员。整个雕塑钢铁般的颜色、坚毅地神情、眼中冒火的目光,把志愿军指战员神情刻画的栩栩如生、震动心弦。 </p> <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展出大量珍贵图片,革命文物。通过大量的史实、影像资料以及浮雕、场景复原等形式,以厚重的历史、翔实的资料、新颖的形式全面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全貌,纪念馆中陈列的烈士遗物有:邱少云烈士生前用过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生前用过的轻机枪;杨根思烈士生前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的请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量的照片和文物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志愿军当年用过的物品,刻着“赠给最可爱的人”茶缸、笔记本、信件、衣物以及一些当年缴获敌军的物品,如枪支、睡袋、风衣。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利用一些战利品,做出了许多生活用品,也看到了由韩国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物。有胶鞋、皮带、水壶,还包括多枚个人印章,我想有些遗骸辨认,可能借助的就是个人印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展品中,我看见了战友袁平近年捐献给烈士纪念馆的一件物品,这是利用飞机残骸制成的澡盆。橱窗里见到的澡盆式样有些陈旧,和现今市场上看到的澡盆完全不一样了。可这不是一般的澡盆,是在抗美援朝期间,用美机残骸制成的澡盆,在战斗间隙洗衣服用,又可洗澡用,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岁月里,竟还有如此“作品”,这体现出多么难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原来有这么多能工巧匠,他们的工作那么轰轰烈烈,生活又如此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袁父亲在中国人民志愿军50军工作,朝鲜战争结束,老人家把这个澡盆带回了祖国,老袁告诉我,这个澡盆他和儿子小时候都使用过,可算“一个澡盆用三代”典型,意义自不必说。多年过去了,直到去年,老袁觉得应该把她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她,知道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b>  飞机残骸制作的澡盆</b></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里,有一张照片吸引了我,这是1953年夏季反击战时团长向突击队授旗情景。60军181师(原皮旅)等部3500人昼夜潜伏,一举歼敌一个团大部。在夏季战役中,我父亲带领重庆市抗美援朝医疗队(国际医防21服务队)。参加了这次战斗。在战斗最激烈时期,到部队最前沿救治伤员,根据前年发现的当年战救工作总结,医疗队为救治伤员,整整七昼夜没休息,在前线共做328人次手术,第一时间救治了大量伤员。这份战救工作总结,我们家在去年捐献给了父亲早年所就读的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学校校史馆将永久珍藏这份珍贵的校友礼物。</p> <p class="ql-block">  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没有来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心中一直有一份愧疚,祭奠英烈,参观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我们看见有机关人员、青年学生组织来参加祭奠活动,一队队,一排排向英雄敬献鲜花,缅怀英烈。烈士纪念馆里珍贵的文物和英雄事迹,感染着每一位人,我见到一位年逾古稀退伍军人带着孩子拍照留念、祭奠学习。交谈中,我们都深深地感到,和平不易,珍惜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光漫漫,岁月或许改变了山河,可是有一种精神不会凋谢,她崇高、无私、坚韧、英勇。 抗美援朝革命英烈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将士和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光辉业绩,深刻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沈阳这块热土上,他们已经安息了多年,这里已成为后人敬仰、激励革命斗志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炮火远去,家园如画。在那不可褪色的母亲节,不禁让我想起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想大声地朗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